Skip to content

今鍾: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探討《因果論》

今鍾哲學探索系列9

中華老祖先留下的太極圖的指導作用,現代史上一直受到質疑。

中國歷代講「圓」,處處講「圓」:唱腔要圓,舞蹈要圓,修行要圓滿,戲曲結局要圓滿,要團圓,和古希臘不同,很少絕對的悲劇。

去年一位台灣青年說:「中國傳統的圓是一種低級思維,從低級到高級的線形軌跡,已經為西方近四百年的科學發展與物質文明所證實。」

在大陸,哲理電視片《河殤》出現之前,大學生的演講比賽中,太極圖常被批判為中國因落後而挨打的哲學之根:封閉、內向,循環,停滯,不求進取。

而中華的每個朝代由興到亡,確實是個小循環:開始都是總結前朝教訓,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無為以養民。人口增加,物質豐而奢侈始,因有為而庸人自擾。終於被物質同化而腐朽。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災禍迭起,群雄蜂起,爭奪天下,人口驟減。成者王,敗者寇,龍蛇爭霸結束,開始新一輪的循環,轉了十三個圓圈,似乎在等待什麼?起碼先等到了世界被列強瓜分,等來了鴉片戰爭(注1)。

中華歷代帝王都以地大物博而不屑外討,只患四面遊牧民族的搶掠,對外只求「悅近而來遠」,加倍還贈貢物,和親,封賞,保護等等。而貪心者必亡,隋煬帝就垮在不恤民力。歷史上《勿向遼東浪死歌》便留下了證明。

而黃老之學的形上學,只是漢初、唐初認真實行過。而形而下之學,修身、齊家,導致了社會道德穩定。唯有「格物致知」,不如西方,沒有具體辦法,儒生到山上竹林去「格竹」,站了一夜,也沒有格出「致知」;只是在歷代故紙中去求,出現了一些智慧甚高的人物又多在民間,無心仕途,治亂相困,「平天下」,也只成了儒家理想。

西方格物致知大獲成功,不似中華儒道相接,乾脆另起爐灶,把蘇格拉底(注2)宇宙目的論等類及「宇宙目的」之類,一律束之高閣,單搞純粹的形而下之「器」。伽利略(注3)本人就拿出了忘遠鏡,溫度計等不少實證,發現了太陽黑子及木星衛星等。培根(注4)提出了「觀察與實驗」後,迪卡爾(注5)把代數用於幾何,發明了解析幾何;萊布尼茲(注6)與牛頓各自發明了微積分。十九世紀實證科學方法論用於社會界,亞當斯密《富國論》,克勞塞維茨《戰爭論》,馬爾薩斯《人口論》,李嘉圖《勞工論》,到馬克思《資本論》達到了極端,以數學公理化形式出現,比美於牛頓的《經典力學》與麥克斯韋的《經典電磁學》,似乎不需要實驗,就和自然科學一樣被認同。

和工業革命相輔,西方自文藝復興時代起,科學更有長足進展,富國而強兵。工廠搬到海洋外包鋼殼就是軍艦,荷蘭,西斑牙都不靠什麼地大物博,悠久歷史,久遠文化,只憑進取與競爭意識成為海上強國,先後稱霸海洋。英倫三島,雖也不大,但其「形而下學」先進,憲章運動,體制改革,加入海上競爭,馳騁全球,相形之下,西楚霸王,成吉斯漢,羅馬帝國成為小霸,澳州、紐西蘭、印度、緬甸,非洲原始部落,東西半球,南北世界,插上米字旗就是占領標誌,太陽二十四小時轉到那裡,都會照到米字旗,「日不落國」的威風,尤令華人欽羨 ,一直影響到現在。

1987年夏天,一位大陸援外的軍工談到在伊拉克的見聞說:中國人做公共汽車,不守秩序,被帶到警察局,先揍一頓;而英、美人打人都沒事,警察哈腰,非常客氣。

到二十世紀初,搶灘晚了一步的德國、義大利及奧匈帝國,空間競爭已無餘地。按科學傳統思維,沒有道德存在的餘地,講「唯」物,那就是「打」,憑科學,經濟與軍事實力、「武裝」競爭。

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為主戰場,互為仇敵,熱火朝天。西方近代史也不是直線,隨長度進展,走到1914年也自然成圓,完成了「反者、道之動」的一個歷史周期。歐洲參戰各國的科技投入、軍事勢力都反過來重重砸在自己頭上,摧毀了經營了三百年的歐洲現代文明。

七千五百萬人棄筆投戎,加入歐洲人自己相互大屠殺;傷亡超過了三千萬人,各國民眾從來如鄰居往來,從無仇恨,被「第一國際」各國共產黨煽起民族主義而相互仇殺,幾乎家家都有親友罹難。武器越科學,破壞力越大,殺傷範圍越廣,超過了冷兵器時代千倍而不止。飛機凌空,炸彈直貫高樓而下,民眾狂奔,屍橫街市。工廠、鐵路、橋樑、居民被毀,繁華都會,瞬間成墟,民眾流離,饑荒、疫病流行,四年大戰,人間頓成地獄。

這種種精神刺激,連普通市民也會反思,三百年現代科學走到終點,為什麼是這種結果,錯在哪裡?一向與此相反的東方古文化會怎樣?這成了西方近代第一波中國熱的原因。

最先是思想家及哲學界精英想到了久違的形上學,在希臘早已蕩然無存,在印度也已成為過去,而在中國正在拋棄。

歷史把機會給了1919年,這一年中國人到西方取經,西方人到中國取經。梁啓超(注7)諸君和羅素、玻爾等人正好走了個對頭。

對西方科學,中國人感覺到的是印象,歐洲人眼見的是結果。享有盛名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敏銳的心,最感沉重,致信給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詩人泰戈爾,指出西方文明之弊已顯得十分嚴重,若不汲取東方文化中的精髓,將難以自存,因為泰戈爾早就指出:「西方心理潛在的暴力精神正在「褻瀆人的精神」,而中國的科學是對「萬物旋律」的掌握,不同於西方科學從實驗獲取的那種科學方式。」

《西方哲學史》的作者英國哲學家羅素(注8),曾經聲言:「宇宙目的論之類的概念在科學中毫無用處,」這時羅素也和玻爾等歐洲許多學者趕忙來到中國,尋求療救西方文明之弊的良方和感情失落的歸宿。

在當時北大教授陳獨秀(注9)眼中落後、迷信的中國,在羅素、玻爾等西方學者們卻看到了北京人的和氣、禮讓、謙虛、瀟灑、樂觀與智能,尤其不爭不奪,順其自然的人生之道,與西方明顯不同,都淵源於中國人已經丟棄的黃老之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許多概念都包含在《道德經》中。對彌補西方文明中強權意志、失落的精神都是苦口之良藥。學者們尤其強調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最好的教材,莫過於《道德經》。至於黃帝之學〈陰符經〉至今還不被外人所知。

從16世紀起,中華古文化傳入歐洲,經過三百多年,西文《道德經》十七種文字譯本達500多部,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1870年繼拉丁文、法文、英文譯本後,德國出現了第一本《道德經》。後來德國有82種不同譯本,研究專著有700多種。

當時限於歐洲文化尚未普及,印刷、出版又不便,老子影響還只限於萊布尼茲、康德、尼采、黑格爾(注10)等德國學者群及伏爾泰、狄德羅(注11)等法國作家群,托爾斯泰等俄國作家群。整個歐洲人們認識老子的歷史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高科技的世界大戰把一個國富兵強、繁榮富裕、高度物質文明的歐洲變成了滿目瘡痍、斷壁頹垣、傷兵處處、精神巨創、充滿絕望的悲慘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怎麼會是這種結果?於是,反思深入於民眾之中。

梁啓超1919年來到歐洲,發現教授、學者反而熱衷於探討中華文化。當梁先生介紹完老子、孔子思想,許多人都跳了起來,埋怨「家裡有寶貝都藏了起來,太不夠朋友了。」

而青年人更行動迅速,紛紛結社,成立研究社團,以「游鳥」、「自由德意志青年」等最為著名,皆以老子為精神領袖,一切行動以老子哲學為準繩,追求清靜無為的境界。另一社團章程寫出:「德國的青年,倍受組織約束,縛住了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精神信仰權利與自 由。」

當時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之詩《聽著,德國人!》詩中的警句是:「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爭取做歐洲的中國人。」

當時一位留德學生旅遊歐洲,看到鄉村中學在講授「無為而治」。老師還說老子比孔子思想深奧。

德皇威廉富國強兵政策下成長的青年,對徹底慘敗尤有切膚之痛,老子思想與德皇威廉理念正好相反,針鋒相對,正好成了清醒劑。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青年們崇拜尼采。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是熱門讀物,連青年在山林遨遊都不忘隨身攜帶。而大戰慘敗後,痛定思痛,隨身不落的卻是《道德經》。(注12)

列寧的「帝國主義就是戰爭」,扭轉了東西方及德國青年的思想。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把青年們引向極左思潮。歷史的一瞬被錯過了,造成了中德兩國民眾被納粹與共黨的奴役。

人們一旦運用後天的知識,思考多以為私、為我為基礎,而形上學看到的是整體,是全局,包括前因後果。

韋伯在《新教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提到過經濟學思想家亞當·斯密的貢獻。亞當·斯密(注13)在《富國論》中明確地說:「我們必須訴諸他們的自私,借著追求他個人的利益,也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利益。」(注14)也就是資本家越想賺錢,就越會掏出腰包投資,國家也就會富起來。

這和法家治國有共同點,都是利用人類的私心。韓非子說:不怕死的人,沒法用刑威懾,不貪心的人,沒法用獎勵收服(注15)。這兩種人不能用。但是都沒想過利用人類自私的後果,那是對人性的進一步扭曲。秦朝短命,人民被迫揭竿而起,在思想淵源上,不能說和法家李斯、韓非沒有關係。

關於形而下學盛行的原因,愛因斯坦(注16)深有體會:「一個人是我們稱之為宇宙的這樣一個整體的一個部份,局限在這層時間和空間的框框之中的一個部份。他在體驗,思想和感覺時,常常與整 個世界脫離,生活在一個他自我意識所看到的光學幻象中。這幻象對我們來說如同監獄,它將我們囚禁在自己的個人慾望之中,便是有限的關愛也只給了離自己身邊 最近的極少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必須從這樣的監獄中解放出來,將我們慈悲和關愛的範圍擴大到能容納所有的生命,整個自然。」

而2400年前的希臘古聖賢蘇格拉底也說:「身體為靈魂的監獄,二者之間很難調和。」他形容自己是「心靈的助產士」,幫助人們培育哲學思想。他說的哲學實質上就是形上學。

註:

1.鴉片戰爭:1840年英國侵華戰爭

2.蘇格拉底(前469-前399)西方哲學之祖,古希臘哲學家

3.伽利略:義大利天文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4.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

5.迪卡爾(1596-1650):法國數學家、哲學家

6.萊布尼茲(1646-1716):德國承前啟後的大哲學家

7.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學者

8.羅素:英國近代哲學家,《西方哲學史》作者

9.陳獨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

10.萊布尼茲、康德、尼采、黑格爾:十七、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

11.伏爾泰、狄德羅:十八世紀法國名作家

12.見魏時珍《旅歐札記》

13.亞當·斯密(1723-1790)蘇格蘭籍英國經濟學家

14.見亞當·斯密《富國論》

15.見《百子全書·韓非子》

16.愛因斯坦(1879-1955):原籍猶太,大數學家、物理學家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今鍾: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探討《因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