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王者之木──紫檀

 



王者之木──紫檀



中國人歷來認為紫色為祥瑞之色,比如說「紫氣東來」一詞,出自典故道家始祖老子出關之時,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有聖人駕臨,便向老子求道,老子見世道險惡,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經》便匆匆而去。故宮原叫紫禁城,由此可見紫色的地位。 晉代太傅崔豹所著的《古今注》有記載稱「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紫檀木色呈深紫,歷來為帝王將相、文人雅士所珍愛,價格昂貴,居各木之首,被稱為「王者之木」。

唐代是中國木器走向成熟的時期,用紫檀木製作小物件亦始於唐代,日本奈良正化院保存歷代天皇器物的寶庫中就有數件中國唐代皇帝送給天皇的紫檀器物。明太祖朱元璋建朝以後,興修水利,鼓勵開墾,促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紫檀木更為皇家所重視,開始大規模採伐。由於紫檀木數量稀少,中國境內的紫檀木很快便被採光了。

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滿載綾羅綢緞七下西洋布施,空船而歸。但空船在海上航行遇風浪搖擺過大,為防翻船,船艙內需要重物壓艙,產於東南亞的紫檀木恰好又是當時中國所缺的,還能充當壓艙物,不少紫檀木就這樣被運回了中國。此後,明代皇帝派官吏赴南洋採辦紫檀木成為定例,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南洋群島所產之紫檀木幾乎被採伐殆盡。

明代所採辦的木料並非都立即使用,很多存儲備用。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產絕大部份的紫檀木都匯集到中國,分儲於廣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為明代所采,因明代採伐過量,清時尚未復生,來源枯竭,這也是紫檀木為世界所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紫檀木最早只用於製作些小件物,後來,紫檀木的色澤與良好的物理特性頗受宮廷及民間的喜愛,地位隨之攀升。到了明晚期,文人發現了紫檀木的沉穆雍容之美,倍加推崇,紫檀木多製成文房用具,如鎮紙、筆筒、爐、瓶、盒等。清代初年,紫檀木用在家具上較多,大多被製成桌椅、幾架、箱櫃、盒匣等。

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徑僅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在各種硬木中紫檀木質地最為細密,木材的份量最重,入水即沉,棕眼較小,木紋不明顯,多產於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紫檀木的特徵主要表現為顏色呈犀牛角色澤,它的年輪紋大多是絞絲狀的,儘管也有直絲的地方,但細看總有絞絲紋,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尤其是它的色調深沉,顯得穩重大方。

紫檀還分為大葉檀、小葉檀兩種。小葉檀為紫檀中精品,木紋不明顯,色澤初為橘紅色,久則呈深紫色如漆,幾乎看不出年輪紋,有牛毛紋。小葉檀很少有大料,材料直徑多在二十厘米以內,再大就會空心而無法使用。大葉紫檀又稱薔薇木,紋理較粗、較寬些,顏色為紫褐色,打磨後有明顯脈管紋及棕眼。

紫檀木的鑑別其實並不難,用酒精棉球在其表面輕輕一擦,如果棉球呈紫紅色,就是紫檀。紫檀木上刮下來的木屑,浸在酒里,木屑會出現一道道血紅色的絲條。老紫檀浸水不掉色,打上顏色一擦就掉,新紫檀相反,買著一定要小心。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王者之木──紫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