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6月錢荒再現!類似的情況 日本大崩潰之前發生過

作者:齊俊傑

下周,美聯儲再度加息已成定局,這次加息之後,美聯儲的聯邦基準利率就達到1.75%-2%了,而美聯儲的加息決定,已經完全在市場預期當中,所以資金早就從6月開始就逆向流動,對於我們來說,6月是半年的最後一個月,本就是一個錢緊的月份,所以我們看到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在進入6月以後,全都開始走高。

6月錢荒再現!類似的情況 日本大崩潰之前發生過

而央行也在積極備戰這個錢荒的月份,在月初擴大了中期借款便利麻辣粉的擔保範圍,6號就開始用這個工具,向市場投放了4630億資金,這是5月份投放量的3倍,如果扣除掉到期回收的量,那麼當日凈投放是2035億元。

但是這些錢夠嗎?我們其實不用看他投放了多少,只要看資金水位就知道了,這個水位就是無風險收益率,主要有三個指標,一個是貨幣基金的收益率,銀行間市場的拆借利率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我們清晰的看到餘額寶的收益率,在本月4日達到頂點,然後6號資金投放後,才略有下滑。而十年期國債本周也是小漲了一下。這些數據都表明,央行這些錢投進去,起碼沒有緩解流動性的壓力,大家仍然預期錢很緊張。

6月錢荒再現!類似的情況 日本大崩潰之前發生過

錢緊張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會從債市和股市撤退,從股市撤退的表現就是市場持續下跌,這點我們在最近幾個月已經看到了,而從債市撤退的結果就是很多新債發不出來,然後債務違約就一個接一個的出現,今年共有13家發行主體違約,涉及違約金額148億元,涉及多家上市企業,這個月開始,哈工大集團也被曝出違約7.5億元,現在基本保持每月都有重磅炸彈炸響的節奏。而且違約企業有從民企擴大到國企的趨勢。

6月錢荒再現!類似的情況 日本大崩潰之前發生過

即使面對這樣緊張的局面,央行仍然挺住沒有再次降准,這確實有點低於市場預期,央行可能有這麼幾點考慮。

1、貨幣政策中性的政策預期,盡量不要打破。2015年是貨幣寬鬆年,2016年底,我們的貨幣才回到中性,2017年開始中性偏緊,但口頭不承認,仍然說是中性。現在全國去槓桿的前提下,央行的任務就是要製造貧窮的氣氛,告訴大家,今年就是要勒緊褲腰帶還債。所以貨幣政策上就是要給一個中性偏緊的預期,就好比說我可以時不常的塞你點零花錢,但是這錢不能一筆給你。

2、考慮到了現在樓市的影響,錢只要一出來,肯定先去樓市,所以總量上不能讓你銀行手頭寬裕,這也是在對2015年的錯誤政策糾偏,當時要去庫存,以為釋放流動性,就能去掉庫存,讓經濟出清,迎來新一輪增長,哪有那麼簡單,結果經濟沒出清,樓市反而暴漲,外匯儲備損失了近1萬億。這個代價是慘痛的,這次央行學乖了。寧可苦著點,也不相信經濟的眼淚了。

3、今年已經兩次降准,一次年初的定向降准,一次4月的降准,現在時間剛剛過去2個月,效果還有待觀察,雖然已經基本斷定,效果不大。但由於央行謹慎的態度,他現在寧可再等等也不貿然行動,得確定資金市場風平浪靜了,確實是缺錢了,他才會行動。

綜合來看,央行短期內還會用麻辣粉來對衝到期的流動性,到期多少,我就釋放多少,市場利率升的快了,我就多放一點出來,市場利率降低了,我就回籠一點。用這種方式確保底下的銀行過苦日子。至於降准,可能要遲來幾個月,但預計今年一定會再有。而銀行們現在再苦再難,也要壓縮實體經濟貸款,把錢投降房地產。雖然這麼看是不道德的,但在銀行角度確實最佳選擇,貨幣越緊,實體經濟的風險就越大,借出去的錢,回不來的可能就越大。相比於企業的經營,有套房子壓在手裡,還是心理踏實,而且借給企業是有限責任,借給個人是無限責任。只要人不死就要一直還貸款,人死了你家人要想繼承房子,也要一直還下去。所以個人住房按揭這塊,在銀行一直是優質項目,除非國開債利率猛漲,銀行貸款利率不足國開債的1.2倍的時候,銀行就沒動力去放房貸了,他們更願意買更安全也更簡單的國開債,還沒有資金占用問題。所以現在就有個糾結的困局,市場利率漲上來,銀行們就會減少房貸,但央行受不了,又得投入資金把市場利率降下去,而市場利率降下去了,銀行們又開始去放房貸了。反正怎麼著,這錢也進入不了實體經濟,更不會給民營企業。

最後說下影響,錢荒是資本市場的大敵,6月估計股市,債市都不會好,股市恐怕還會資金流出而下跌,但已經進入低估區域,長期看現在收益大於風險,所以沒必要去管短期的波動,做好春種就好,不用考慮收穫的事,短期只買不賣。債市也還會爆雷,信用債的融資成本也會進一步提高。債市仍會下跌,短期債市收益率仍然很難跑贏貨幣基金,而實體經濟越冷,企業主就越要關閉企業,然後去炒房。樓市越來越火爆,之前最具上漲動力的一線不漲了,而一直不漲的二三線卻猛漲類似的情況,在日本大崩潰之前發生過

6月錢荒再現!類似的情況 日本大崩潰之前發生過

我們在兩次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中已經講過,實體經濟下行,房地產上行,本書的作者通過研究得出結論,這就是危機的先兆,那麼現在該怎麼打破這個死循環呢?值得深思和考慮。

來源:齊俊傑看財經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