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海外中文媒體現狀與趨勢系列報導之三 胡佛報告:中共如何控制美國中文媒體(上)

GettyImages 108687773

在海外中國城讀報的華人。(Oli Scarff/Getty Images)

美國知名智庫加州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11月29日發表213頁的重量級報告——「中國影響與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惕」(Chinese Influence&American Interests: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警告中共全面滲透和操弄美國政府、大學、傳媒、智庫、企業和僑界。

報告歷時1年半時間完成、由32位研究中國問題的傑出學者聯名發表。在滲透媒體方面,報告發現中共當局除加強國有媒體在美國的英語基地外,同時還剷除或變質曾經服務美國華人的諸多獨立中文媒體,乃至染指中文網站等新媒體。

「對美國而言,一個主要的挑戰是中國(中共)成功地掩蓋了其對美國媒體的影響力。」報告寫道。

報告用了22頁來介紹中共對美國境內中文媒體的控制,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如何指導其在海外的媒體終端運作,以支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推行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報告總結說,「換句話說,它們就是反對西方的意識形態」。

中國(中共)政府近年來在西方媒體和獨立中文傳媒中發起「搶佔發言權」的運動,一方面加大資金支持中共官方英語媒體業務在海外的迅速擴大,另一方面則控制海外中文媒體以及阻止西方媒體在中國境內的採訪,中共政府正在不斷過濾它害怕的海外「歪曲和玷污形象」的報導。

胡佛的報告將中共對美國境內中文媒體的控制歸納為三類:第一,大力扶持擴大中共國有媒體在美國的規模;第二,以全資或擁有主要股份的形式直接控制報紙、電視或廣播;第三,利用媒體在大陸的商業利益來影響其獨立性。

給錢給人中共國有媒體在美擴張

報告指,事實證明,在滲透美國媒體市場這一目標上,中共國營媒體的行動「敏捷」。例如:中國新聞社(CNS,簡稱中新社)在影響美國獨立中文媒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中新社隸屬於中國(中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簡稱僑辦),目前每天向海外中文媒體發送數百篇中國大陸的各類報導。

中新社在全球擁有兩千多名員工、46個辦事處。同樣的,中央電視臺以及新華社在海外的擴張也很迅速。

報告還點名了中共機構在美國直接創辦的中文媒體。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新社和僑辦就派遣中新社的編輯人員到美國創辦中文電視臺——美國中文電視(SinoVision)和中文報紙《僑報》。同期,上海的《新民晚報》也派人到美國創辦美國版。

中共的上述舉措是挽回其1989年6月4日鎮壓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引發的海外負面形象的一部分。

首先,中共官方為這些媒體提供人員以及資金支持。報告指出,「美國中文電視」、《僑報》的發展展示了中共在美國主導中文媒體的努力。

「美國中文電視」、《僑報》和《美洲時報》(Sino America Times)均屬於美國亞洲文化傳媒集團(American Culture and Media Group)。報告引述這三家公司的消息來源說,中國(中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於20世紀90年代初就成立了這些公司,但卻隱藏了僑辦為這些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的信息。

此外,這些公司的主管都是僑辦直接任命或經僑辦批准的,且從事業務的大多數主管要麼曾經是中新社的編輯或記者,要麼就是僑辦的工作人員。

比如,美國《僑報》分為兩個部門:美西僑報以及美東僑報。美西僑報的社長也是美國格律文化傳媒集團(Rhythm Media Group)的董事會主席,該集團由《僑報》和其它一些媒體機構組成,包括西雅圖廣播電臺等等。該社長在赴美前,曾在中新社擔任記者多年,在20世紀90年代創辦美西僑報。

而這些中共國有媒體在美國的作用是為中共服務。中新社在2015年8月發表《僑報》總裁游江的文章(題為「美國《僑報》跨區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自述《僑報》是中共加強「軟實力」和反對西方「媒介霸權」努力的一部分。

「作為中國整體對外宣傳的重要補充部分,海外華文媒體日益得到中國(中共)政府的重視……在這一背景下,《僑報》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游江寫道。

《僑報》是美國唯一一家以簡體中文印刷發行的報紙,目標是吸引定居海外的中國大陸移民,幾乎所有中國的新聞報導、中美關係、臺灣、香港以及其它對中共重要的稿件都直接來自中共官方媒體或網站,包括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和《人民日報》。

其現任編輯I-Der Jeng在接受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的電子郵件採訪時表示,《僑報》未收到北京的編輯指示。但是,其諸多記者和編輯都來自中國。

「美國中文電視」是美國主要的中文電視機構,成立於1990年,也是中共首次在美國建立宣傳網點的一部分。

報告引用「美國中文電視」前首席女主持王艾冰的控告書內容,她提到,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每年向「美國中文電視」撥款80萬美元(最初),隨後補貼增加到每年200萬美元到300萬美元之間。

網上流傳的控告書是王指控「美國中文電視」內部存在的腐敗問題,落款是王艾冰於2011年,抬頭是致僑務辦公室主任。但關於「美國中文電視」的腐敗和獲得中共政府補貼的指控尚未得到證實。

圖為海外華人在紐約時代廣場新華社的廣告牌前抗議。(STAN HONDA/AFP/Getty Images)

以私企名義在美買媒體變換顏色

如果說中共國有媒體的直接宣傳容易被發現,其通過私營公司在美購買「發聲筒」的做法則不易察覺。報告列舉了中共在美國以此手法操作的一些成功案例,以及失敗實例。

天下衛視(Sky Link TV)是歷史最長的美國24小時全天候播出的華語衛星電視臺,成立於1989年,由臺灣美籍華人財團投資,在美國洛杉磯創建,原名為北美電視。

2009年,天下衛視資本重組,被來自中國的天星傳媒集團兼併,這是中國民營資本首次進入美國傳媒業。

到2012年9月17日,廣東廣視傳媒(廣東電視臺旗下的全資公司,屬於國有企業)在美國洛杉磯註冊美國廣視傳媒有限公司、全面收購天下衛視。

2013年9月12日,中共商務部認定收購天下衛視的舉措為2012∼2014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

胡佛的報告說,現在,天下衛視報導中國大陸、中美關係、臺灣、香港以及其它與中國有關的重要問題時,經常會一字不變地重複中國(中共)媒體的官方說辭。而天下衛視的主要業務合作夥伴包括中央電視臺和新華社。

但並非所有的中共媒體滲透都成功。報告也列舉了香港鳳凰衛視集團在美國洛杉磯併購兩個調頻臺受阻一事,並透露了一些內幕。

幾年前,在向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交的文件中,鳳凰衛視指擁有美國投資者RBC 20%的股份,而其餘80%是鳳凰衛視的一名編輯擁有,他是美國公民。

報告指,據一位熟悉該交易的消息人士透露,鳳凰衛視的併購案股權結構是為了規避美國的法律規定,讓FCC可能無法否決該併購。因為美國法律規定,廣播電臺的外國所有權需限制在25%以下。

為了確定該筆交易能被聯邦政府通過,鳳凰衛視的顧問說服其香港公司尋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批准,CFIUS是掛在美國財政部下面審查美國外國投資的部門。

但意外的是,CFIUS拒絕批准這筆交易,並將該併購案轉交給當時的總統歐巴馬。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指出,是因為鳳凰衛視一名在美員工因間諜活動被逮捕後認罪,此事導致了美國政府的拒絕。

最終,RBC於2013年9月25日退出交易,但是鳳凰衛視對洛杉磯無線電市場的爭奪並未就此結束。

在2018年夏天,一家紐約的鴻慧資本(H&H Capital Partners)公司宣布收購墨西哥廣播電臺XEWW,該電臺位於美墨邊境城市、墨西哥境內的蒂華納(Tijuana)市,希望收購後改西班牙語廣播為中文廣播,可覆蓋南加州全境。

胡佛的報告指,鴻慧資本的總部雖位於紐約,但它卻是由幾位在中共黨媒《環球時報》擔任記者多年的人士主導。

鴻慧資本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的併購交易文件顯示,鳳凰衛視仍然是墨西哥電臺的買家,因為鴻慧資本給出的位於洛杉磯的控股公司地址與鳳凰衛視在洛杉磯的辦事處相同。

隨後,「洛城之聲」FM104.7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申訴信,希望委員會否決該交易。

申訴書說,新電臺將替中共做宣傳,對南加州的美國華人社區實施洗腦,影響美國華人社區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胡佛的報告表示,大洛杉磯地區擁有超過50萬的中國人,是僅次於紐約市的第二大華人聚居地;而此併購案顯示,並非該地區所有的中文廣播電臺都對北京言聽計從。

胡佛研究所的這份報告正好刊發於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G20峰會會晤前,報告警告中國共產黨正在致力於對美國大學、媒體、智庫和公司的影響,而且情況已相當普及,這些影響正在破壞美國的民主程序,而多數美國人對此仍渾然不覺。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這份兩百多頁的報告的多位學者都是對中國懷有深厚情感的知名學者,他們曾盼望中國(中共)政府進行自由化改革,但發現希望已經破滅。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這意味著美國境內對美中關係發展的爭論將發生轉變,而對華鷹派的美國官員和顧問認為,這份報告是美國對華政策思路即將發生轉變的證據。(未完待續)

来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