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蝴蝶和魚滋養你的人生!

  • 新聞

20190422095332714

一、莊周夢蝶

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譯文:

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

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後,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蝴蝶變成了自己。到底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

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它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在其中,莊子運用浪漫的想像力和美妙的文筆,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雖然故事極其短小,但由於其滲透了莊子詩化哲學的精義,成為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也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眾多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二、與惠施論魚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譯文:

莊子和惠子在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游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快樂,而你也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從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

這個故事變成了後來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這個故事是說,我們要學會變通,隨機應變。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過於計較。

三、莊子釣於濮水

《莊子釣於濮水》是一篇戰國古文,出自《莊子.秋水》。

原文:

莊子釣於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lèi)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tú)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譯文:

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前往表達心意,(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務)來勞煩您。‌‌」

莊子拿著魚竿不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歲了,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夫說:‌‌「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寧願(像龜一樣)在爛泥裡拖著尾巴(活著)。‌‌」

此文刻畫了莊子嚮往自由,超然物外,不為世俗所羈,視名利為浮雲的思想表現出其機敏善辯,超凡脫俗,珍愛生命,珍愛自由,不為名利所動,不屑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形象。

四、鴟與鵷雛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於是鴟(chī)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選自《莊子.秋水》

譯文:

惠施做了魏國的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魏國來,想要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想阻止莊子,在國都裡搜捕三天三夜。

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他的名字為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甘美如美酒的泉水不喝。(在這種情況下,)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抬起頭來嚇得叫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國來嚇我嗎?‌‌「

莊子以鵷雛自比,說自己有高遠的心志,並非汲汲於官位利祿之輩,但讒佞之徒卻以小人之心度之。

文中莊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講鵷雛鳥的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於功名利祿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的態度。

五、無用之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

莊子問伐木者,這麼高大的樹木,怎麼沒人砍伐。

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裡;殘廢之人,徵兵不會徵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六、鵬程萬里

《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安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譯文:

遠古的時候,有一種鳥,名字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著青天,而雲層卻在它的下邊。生活在窪地裡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哲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七、魯王養鳥

原文: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莊子.至樂》

譯文:

古時候,有一隻海鳥落在魯國郊外,魯侯喜歡它,將它迎進廟堂,給它飲酒、給它聽音樂、殺豬宰羊給它食用。

鳥兒看著眼前眼花繚亂的一切,內心悲懼憂愁,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

魯侯哪裡是在養鳥,他是在享樂,用自己個人主觀覺得好的方式養鳥。

哲理:不要求大家都和自己一樣,各適其宜,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八、望洋興嘆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矣清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譯文:

秋季汛期來臨,千百條河川匯入黃河,洪水之大,淹沒沙洲,隔河相望,分辨不出對岸是牛是馬。

河神沾沾自喜,得意地以為全世界的水都彙集到自己身上來了。

他順流東行,直至北海,河神向東遠眺,只見水天一色,根本望不到邊。

河神這才改變它自大的面目說道:‌‌」俗話說——懂得了一點道理,就以為大家的學問都不如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了。‌」

哲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

九、隨珠彈雀

原文:

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莊子《莊子.讓王》

譯文:

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哲理: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

十、邯鄲學步

原文:

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態也非常優美。

譯文: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寓意: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不僅學不到別人的優點,反而會丟掉自己的長處。

來源:讀書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