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分析:中國科技巨頭緣何成了肥胖症企業

000 Hkg7002288

中共電信設備生產商中興、華為等公司接連被川普(特朗普)政府祭出出口管制政策,引發全球關注,但從另一個角度也揭示了中國大型科技企業背後存在的普遍問題——這些企業是重量級運動員,還是肥胖症患者?

《華爾街日報》週三(6月5日)撰文說,「中國龐大、高度保護的國內市場可以孵化大公司,但因溺愛也會鼓勵浪費,特別是沒有有效的金融體系,能給這些企業家一個公平(競爭)機會的情況下。」

報導說,中共政府產業政策打造的企業有幾個明顯的特徵,價廉量大衝擊市場、追尋短平快生意,甚至敢於違法、鋌而走險。不過因為太過速成,往往這些企業最終沒能成為重量級的運動員,而變成了肥胖症患者。

國內補貼打造廉價公司 衝擊全球產業
中國近年來也出現了一批科技或新創大公司,這些公司的成功也跟中共政府補貼以及國內市場保護有相當直接的關係。

比如:中共政府補貼機器人、電動汽車或清潔能源等行業,進入這些行業的公司均獲得當地政府補貼或享受有利的招商引資條件,同時,也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護——免受同行的競爭衝擊。結果這些行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利潤下降,最後也讓創新難以為繼。

太陽能電池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國內政府補貼導致廠商積極擴大規模、提高產能,最終導致全球企業都被拖入巨額債務、投資者也蒙受損失。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018年1月發出的報告,在中共國家支持政策的引導下,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產量從2005年占世界產量的7%躍升到2012年的近三分之二(61%)。到2017年上半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產量更占到全球產量的70%,平均十塊太陽能電池板就有七塊中國產。

而在2012—2016年間,以美國太陽能電池板市場為例,進口增加了將近5倍,產品價格卻下跌了60%。

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用低價衝垮了外國同行,美國關閉了十多家太陽能電池公司。到2017年前,美國的太陽能電池行業幾乎消失,有25家公司關門。

到2017年,美國僅剩的兩家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組件生產商中,其中一家宣布破產。

美國製造商告訴《紐約時報》,中國產廉價的太陽能電池板得到了中共政府的不公平資助,政府運營的銀行為這些企業提供的低息貸款,讓它們即便虧損、無法償還貸款都能繼續生存下去。

在美國經調查後,宣布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傾銷祭出反傾銷、反補貼制裁後,最終江蘇尚德和賽維LDK在內的一些最大的中國面板製造商申請破產。

簡單說,在中共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下,部分新興行業的中國企業大肆擴張,導致產能嚴重過剩,然後又靠著政府的高額補貼,以低於市場價把產品出口到國外,不僅使行業生態惡化,最終也令企業本身舉步維艱。

這種以國家為主導、靠砸錢粗暴促創新的做法,打造的都是一些暴飲暴食者,最終因消化不良而下場。

ef980356211a724676cc74d3a31dc1e2

過早被選中 中企為達目標不擇手段

除了第一種廉價打造的企業外,還有一種是中共巨資培養的、希望能搶占世界高端技術領域的企業。這些企業「過早地」就被當局選中,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它們一直享受著錯配的社會資源,而為了達成目標,它們甚至也敢於不擇手段,不惜觸法鋌而走險。

比如:2018年10月底被美國商務部制裁的福建省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簡稱晉華集成電路,JHICC)。

美國司法部去年年底對福建晉華提起刑事起訴,指控其涉嫌密謀通過聯電竊取美光科技的技術,聯電是台灣一家芯片製造商,同時也是本案的被告。美國商務部去年10月底公告,基於維護國家安全考量,將福建晉華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並於去年10月30日正式生效。

福建晉華是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及泉州、晉江兩級政府共同出資設立的,被納入中共「十三五」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根據中共官媒新華網2016年7月的報導,晉華一期投資370億元,其中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支持30億元。

專項建設基金是指中共2014年設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資金來源包括中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首期募資1387.2億元人民幣,4年來投資幾乎覆蓋整個IC產業鏈,中興通訊及中芯國際等二十多家公司都有獲得其資金支持。

福建晉華曾是中國國內媒體曝光度最高的一家新成立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企業,在7月9日登上中共黨媒《人民日報》頭版,作為「晉江經驗」在國內宣傳。

中共原本希望福建晉華能成為千億級內存製造商,但在短平快、希冀走捷徑的心態下,其涉嫌觸法行為終被美國逮住,被打個措手不及。

美國政府深知,知識產權就是美國企業,尤其是高端科技行業企業的生命線;而中美之間的巨額貿易順差也包含了中共侵犯美知識產權產生的巨大收益,同樣,美國對華進口商品提高關稅或對中企祭出制裁,不僅是針對貿易,也是對其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一種懲罰。

另一方面,福建晉華的案例也表明,中共的大手筆投資項目並非無所不能,在某些特定技術領域不是靠砸錢就能有成果的。

比如:中國芯片行業仍極度依賴國際芯片企業以及設備商。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曾比喻,如果將整個芯片產業視為金字塔,過去中國連底座都不全,如今也就是底座水平。

在高端製造業,這一現象也尤為突出。中共國內《科技日報》曾報導過一系列中共遭外國「掐脖子」的技術。外界認為,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以及完備的產業基礎,企業靠「買」和「偷」是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的。

中共扶持企業 終究適得其反

GovernmentCIO聯邦研究經理和編輯普頓(Matthew van Putten)曾撰文說:「從保護國內市場到通過國有銀行為企業提供補貼和廉價貸款,中國科技公司要是沒有政治支持,可能會(立刻)陷入危機。」

其實,企業本身只代表了中美貿易戰中爭奪的一個層面,而中共的產業政策才是真正的威脅所在。

比如:中共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是藉由扶持行業冠軍,投資重點行業的重點企業——通常國有或有中共背景的私有企業,產品首先在中國國內市場占優,隨後推向全球市場、搶占未來的科技領先地位。

這類企業同時也受中共政府的國內保護。它們最突出的特徵是其經濟行為不是由市場驅動,而是受政治策略驅動。中共的「溺愛」保護模式很可能對它們適得其反,鼓勵它們把心思放到努力爭取政府補助,而不是自我創新上。

比如:法新社5月30日刊文說,華為在過去十年至少收到110億元中共政府的巨額補貼,包括土地補貼、建廠補貼、員工宿舍、給傑出工程師發獎金、向其國際客戶提供大量國家貸款以購買華為產品。

而中興一直是國有企業(控股51%),資源部分或主要靠中共政府投入。大陸長江商學院會計學教授薛雲奎告訴德國之聲,中興的財報顯示,利潤很薄,主營業務幾乎不賺錢,完全依靠出口軟體增值稅退稅和政府研發補貼才讓公司有微薄的盈利。

美國和歐盟都認為華為和中興等中國本土技術冠軍的成功主要歸功於中共國家補貼與支持,有時甚至受益於中共官方的直接工業間諜活動。

中共政府補貼企業的做法跟正常國家不一樣。比如:韓國和台灣也有一批半導體冠軍企業,如韓國的三星電子也受益於韓國國家資金的資助。但不同的是,這些公司在其國內(區域內)或參與全球出口市場時,均嚴格遵守國際市場規則、按照透明的通用補貼規則行事。

相比之下,中共的政府補貼企業行為向來不公開和不透明,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個訴訟案都證實了這一點。

不得不承認,現在中國擁有蓬勃發展的信息技術部門,但仍未在網絡設備之外的領域、產生許多全球技術巨頭。比如:儘管華為和小米的智能手機開始在海外占據更多市場份額,但像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這樣的公司雖然成為中國國內市場的巨頭,但它們仍處於中共當局的保護下生長,沒有受到或較少受到外國競爭對手的衝擊,而在中國以外的市場,它們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華日》週三的文章指,「本土創新」——單靠中國國內市場來培養全球技術領導者——其實是一種冒險的策略。

此外,中共的知識產權執法仍是一個薄弱環節。2018年,美國商會公布的50個知識產權保護國家的排名,中國列第25位,排在馬來西亞和摩洛哥之後。

外界認為,最令人擔憂的則是中共政策在再次向左轉、滑向毛澤東的自力更生理論。如果沒有足夠的具競爭性的內部市場來促進創新,政治化的金融體系往往無法支持企業成為贏家,這將是危險的。分析指,在沒有進一步的金融和法律改革,一個自我消化、自產自銷的中國最終可能培養的是一批肥胖症企業,而非重量級競爭者。#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