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臣之道

  • 新聞

1707080933032357

最近協助了幾家公司處理了經營管理上的問題,雖然產業不同,但卻有著共通的需要;那便是管理決策者如何聽聲辨位?明辨何種意見才是能走上長遠的經營之道?明辨何種人才能衷心為著公司的願景而努力?這些問題看似複雜,卻非困難,很重要的關鍵之一是當決策者不願接受批評與不同聲音的時候,也同步地讓企業走上了危險之路。

《忠經觀風章第九》上提及為臣(人才)之道,「惟臣以天子之命出於四方、以觀風。聽不可以不聰、視不可以不明。」朝廷的臣子等於是現代企業中的管理層,必須忠於天子,得以知道各地和百姓的真實情況,為治理國家獻策出力;企業中的主管也需知道顧客和下屬的真實反饋與態度,並為公司獻策出力。兩者都關乎著大局安危與萬民(顧客)的幸福(權益),所以得耳聰目明。因為「聰則審於事、明則辨於理。理辨則忠、事審則分。」

如何能做到耳聰目明呢?《忠經》上說:「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傷物、不憚勢以舉任。惟善是與、惟惡是除。」去私公正方能不害理、不傷物並存善去惡,依循著這樣的原則就能有成而無怨,因此「天下敬職萬邦以寧」。盡忠臣之德而天下太平,乃百姓之福也。

人生在世難免有些天災之難、人禍之困,為官者要能體察民情,就能耳聰目明地知道人民真正的需要,北宋蘇軾就是這樣的一位父母官。蘇東坡在元佑五年(西元1090年)寫下《南歌子杭州端午》來表達水患與大疫過後的心情,「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菰忝連昌歜,瓊彞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任職知州,雖然只從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到六年(公元1091年)短短兩年任期,卻做出了許多大實績。蘇軾剛到杭州就遇到了水災,農田無法插秧,當然也就無法收穫。等到五六月份晚稻剛剛種下,卻又遇上了旱災,導致米價高漲。他積極地爭取到了賑糧,也向朝廷請求免去秋稅。不僅如此,他也發揮了存糧備荒遠勝救濟的精神,讓百姓不再受飢荒之苦。

水災過後瘟疫爆發,樂善好施的蘇東坡也成立了「安樂坊」,這可稱為是第一家的官辦民助醫院,杭州貧病民眾因蘇軾的良政而得救無數。他責成多備濟粥和藥劑,在多處設點為病人醫治。但在緩不濟急的情況下,蘇軾籌集公款二千,又捐出自己的五十兩黃金,以供病坊運作。這座為百姓免費醫療的安樂坊為中國醫史立下了新的里程碑。兩年後蘇軾離任回京時,也將摯友贈送的五兩黃金和一百五十兩的白銀轉贈給安樂坊。到了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朝廷開始於各地設置安濟坊,專為窮人治病。隨後安樂坊也改賜名為安濟,收為官辦。

蘇軾任上又解決了久無整治的西湖,他寫道:「近歲廢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田積二十五萬餘丈,而水無幾矣。運河失湖水之利……」這關乎萬民的生存問題,睿智的蘇軾發動數萬民工除葑草,把挖起的泥土堆築成「蘇堤」,讓「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又使西湖能發揮蓄水灌田的水利之益。

百姓為了感謝這位父母官,送了如山的豬肉到蘇府,蘇軾囑咐家廚切成小方塊,再用老家四川眉山的方法,文火慢燜出香嫩酥爛的紅燒肉後,再分享給疏濬西湖的民工,也留下了這道東坡肉的中華美食。這蘇堤也好,東坡肉也罷,為一名心懸百姓的父母官做了世世代代的見證。

雖然蘇軾的仕途不順,受到新舊兩派的排擠,但他堅持公正無私,觀民風、聽疾苦,為為臣之道立下了「忠」的千古典範。@#

來源:大紀元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