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聯合國發出警示 上海、東京、紐約等6.8億人怎麽辦?

2099年,屆時,許多過去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將每年出現,而生活在海拔低於10米的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東京、紐約等城市)的6.8億人則可能麵臨遷徙,盡管科學家們還無法給出具體人數估計。專家普遍認為,這一情況將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造成最大的傷害,因為富裕地區有著更好的防災基礎設施以抵禦海平麵上升。

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由104名科學家聯合撰寫的《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強調海洋和冰凍圈正麵臨前所未有並持久的變化,需要采取及時、有決心和協調一致的行動,否則將麵臨拖延帶來的不斷上升的成本與風險。

本世紀末海平麵最高或上升2米

對於居住在距海岸線不足100公裏的19億地球公民來說,氣候變化所帶來最直觀的影響便是本世紀以來海平麵的加速上升。

《報告》顯示,2005-2015年間全球年均海平麵上升速度已達3.6毫米,比二十世紀的均值增長了2.5倍多。有力證據使科學家們達成共識,認為南極與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加速融化是這一激增的主因。冰蓋,指代連續覆蓋超過五萬平方米的冰川,僅存於上述兩地區,且儲存著足以使全球海平麵上升65米以上的淡水量。

而數據顯示,從2007-2016年,南極冰蓋的融化速度已經比上個十年翻了三倍。伴隨著高山冰川融化、海水受熱膨脹等其他影響因素,《報告》預計,即使在2020年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顯著減少、全球升溫1℃的最樂觀情況下,本世紀末海平麵也將上升29-59厘米;而如果整個21世紀人類碳排放均未能減少,那麽我們將必須麵對海平麵上升0.6-1米的嚴峻情況,甚至不能排除上升兩米的可能性。

屆時,許多過去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將每年出現,而生活在海拔低於10米的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東京、紐約等城市)的6.8億人則可能麵臨遷徙,盡管科學家們還無法給出具體人數估計。專家普遍認為,這一情況將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造成最大的傷害,因為富裕地區有著更好的防災基礎設施以抵禦海平麵上升。

上海還安全嗎?《報告》第一章領銜作者、中科院大氣物理所成裏京博士在25日“中外對話”組織的電話采訪上表示,“這裏的堤壩以百年一遇大水的防護標準修建,所以不會被淹沒”。但是,現時即便上海周邊經濟發達的奉化、海鹽等縣的防洪堤也隻在20年一遇標準,而作為全國百強縣的餘姚在過去六年更是已經出現三次70%以上城區被淹的重大災害。

《報告》同時也指出,建設強大的防洪堤具有高昂的成本,很難為發展中國家與農村地區所承受,如若全球推廣則每年需支出上千億美元。《報告》預估,至2050年,如若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手段,類似的水災將導致全球136個大型沿海城市承受每年一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本世紀末海產或減少25.5%

到下個世紀,氣候變化可能隻會迫使人類被迫遷徙,但對占地球生物種類80%的海洋生物而言,它們所麵臨的則可能是滅頂之災。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海洋吸收了人類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的20-30%,這些湧入的溫室氣體造成了海水的持續酸化、升溫與氧氣含量減小,並增加海洋熱浪的發生幾率——這類極端溫度事件是海洋中的浩劫,2011年澳大利亞西部持續10周的海洋熱浪便摧毀了一整個海洋生態係統。

這一切都極為不利於多數海洋生物的存活。《報告》預計,到2100年,在全球升溫2℃的悲觀情況下,海洋整體生物量將下降15%,而與人類飲食息息相關的全球漁業最大捕撈潛力也將下降25.5%,對以海產為主要動物蛋白質來源的人群造成營養威脅。

與此同時,即便在全球升溫控製在1.5℃的樂觀情況下,以珊瑚礁為代表的海洋生態係統也將受到嚴重威脅。這種占據全球不到1%麵積卻擁有20%生物量的生物形態,99%將會消失在本世紀末,隨之對整個海洋食物鏈造成難以估算的毀滅性打擊。

北極的“定時炸彈”

受“北極放大效應”影響,北極堪稱當前世界上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劇烈的區域。這裏白色的海冰本可以反射陽光與熱量,可一旦當溫度升高並融化後,深色的海洋水體便將裸露,開始吸收遠高於從前的熱量,並由此融化更多海冰。最後,北極升高的溫度還將使大氣環流從低緯度帶來熱量,繼續使其溫度攀升,形成正反饋。因此,北極地區的氣溫升高程度很可能是其他區域的兩倍以上。

《報告》指出,當前北極海冰在包括冬季在內的每個月均有下降,九月海冰量在過去四十年間每年下降13%,同時海冰厚度也在2000年-2012年間減少了整整60厘米。

更棘手的是,北極海冰量下降帶來的溫度升高正使多年凍土解凍。成裏京博士將這些凍土稱為“定時炸彈”,因為其中存儲著大量的動植物屍體,它們富含有機碳,幾乎是當前大氣中碳量的兩倍,有可能顯著增加大氣中碳含量並造成全球變暖的不可逆轉。

《報告》預計,即便在全球升溫控製在1.5℃及以下的樂觀情況下,到2100年,北極近地表(3-4米深度)多年凍土也將解凍25%,而如果人類碳排放繼續增加,這一比例則可能高達70%,造成難以預估的損失。

麵對這一切不可再被忽視的生態與社會經濟風險,《報告》指出,隻有大幅度減少碳排放、保護和恢複生態係統、認真管理自然資源的使用,才有可能保護海洋與冰凍圈,並最終維持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IPCC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美國ABC電視台記者Deborah
Roberts這樣呼籲道:“我們越是盡早果斷采取行動,我們就越有能力應對不可避免的變化、管理風險、改善我們的生活並實現生態係統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

華客網:聯合國發出警示 上海、東京、紐約等6.8億人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