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關於孝道的一點感悟!

  • 民生

20191006081711295

我以前只知道孝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隱隱的感覺離現實有些遙遠,特別是小時候讀的二十四孝里的一些故事,都被摻入了黨文化故意抹黑和曲解的成分。現在整個中國幾乎很少人知道孝為何物了。很多人都在按照黨媒和五毛們的調子,把孝道罵成是“糟粕”、是中國人“奴性的根源”。

雖然我對黨文化這種極端反傳統的做法非常反感,但在多年的潛移默化灌輸中還是受到了影響,心底形成了一個隔膜,總覺得那些孝行故事是古代的產物,對現在已不適用。

所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我的孝行一直是自己不能滿意的弱項,但同時又陷於隨波逐流,無可奈何的境地,有心提高,卻無從下手。

今天我有幸聽了明慧廣播播出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孝篇》,突然有所感悟,打破了心底的那層黨文化的隔膜,並且發現這些故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在閔子騫繼母的惡行曝光後,如果把繼母趕走,無論孩子、父親、包括繼母本身都將遭受生活上的困難、他人的非議,是一個沒有贏家的結局。唯一趕走繼母的理由是她做了錯事,而且是大錯事,應得這樣的懲罰。

如果閔子騫作為整個事件唯一的受害者,原諒了繼母,讓她能有機會將功補過。這樣是對所有人都好,是最圓滿的結局。這裡唯一的障礙就是受了那麼大的委屈,閔子騫能否真心原諒?這在普通人是絕不可能的。但是他做到了。

在家庭里,是矛盾最容易爆發和聚集的地方。原諒一個家庭成員的過錯,是相當難的。

但是,孝這個概念的出現,給人鋪就了一條路。因為父母養育了我們,對我們有恩在先,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有嚴厲苛刻的地方,也是可以平衡和原諒的。而且,父母的出發點通常都是為了子女好(像閔子騫這種是特例),態度簡單粗暴一點,只是教育方法問題,而不是本質的仇視與故意陷害的問題。所以在這種前提下,用“孝道”去抑制孩子們一時的衝動,避免做出不理智的事,對維護整個家庭的融洽,塑造孩子的品行,培養更加健全的人格,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再比如,還有一個曾參養志的故事,提到曾參細心觀察父母的飲食習慣、以及喜愛的一切事物,並牢記在心,謹言慎行,時時滿足父母的需要,不使父母不快。

這個例子,從現實的角度來衡量,依然非常有價值。一個孩子在未成年時,沒有接觸社會,家庭內的人際關係,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這是為他將來走進社會打基礎的實習期。觀察別人的喜好、習慣,並投其所好,這不是鑽營,而是提高效率,節約資源。

比如,父母喜歡吃魚,不喜歡羊肉。如果不知道,買了羊肉認為是孝敬老人,不但浪費時間金錢,還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而如果把有限的資源放在長輩喜歡的東西上,當然效果是最好的。

現在很多人都在過節時愁送禮,因為大家已經沒有了細心觀察的習慣,到要送禮時,根本不知道父母長輩真正需要什麼。

在社會上、在工作中,及時滿足他人的需求,自然會拉近感情距離,那麼合作就會更容易,溝通就會更順暢。但因為社會有功利的因素牽扯其中,談起來就比較複雜。而在家庭中沒有利益的因素牽扯其中,就是一個“孝行”、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從理念上就容易理順。

所以,一個人如果能運用孝道孝行,把家裡的各種矛盾解決,那他在社會上,在工作中,也一定是一個不錯的領導者和管理者。

正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規律,家是一個人走向社會的基礎,家裡搞得一團糟,他社會上的工作也很難出色。

同時反過來,要想把家管好,自己的品行一定得到位,而孝道就是品行中一個重要的指標。

所以提倡孝道、培養孝行不但對於提升個人的道德、涵養、為人處世技巧有好處,而且對於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良性發展都有巨大的好處。

以前當我回顧幾千年來中華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歷史,幾乎從未想到,那些輝煌的基礎,正是我們祖先所奉行的那些做人做事的原則,如“仁、義、禮、智、信”、忠誠、孝道、友愛等等。

而現時,應只有先找回、修正那些被曲解、被遺忘的道德原則,才能從根本上恢復中華民族昔日的榮光。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