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除夕前的傳統年俗 過小年展開除舊布新

  • 民生

d76a56b9b6a9f812fc996037db318bff

「除夕」一年中的最後一夜,黃曆十二月最末夜,舊歲至此夕而除,在子時中新舊歲交接,也稱「除夜」、「歲除」、「大年」。傳統中華文化中的「過年」不僅是過除夕這一天,而是一連串的年節習俗帶來一元復始、除舊布新的洗禮。

30a2a777ec3912712374b60219e555f9

爆竹除舊歲!(fotolia)

祀神 祭灶 過小年

上古時,臘月中臘日「臘祭」(*腊祭)是一年告成,祭祀天地、五路神明和祖先的重大慶典儀式,就是過年的大祭祀;到了南北朝以後「臘日」和「臘八日」拜佛的日期合流。[1]人們在這一天戴胡公頭擊臘鼓(*細腰鼓),並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驅邪,帶來了過年迎祥、迎春的氣息。南北朝時代的《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就有諺言流傳:「臘鼓鳴,春草生。」

臘月十六日又稱「尾牙」,民間在這一天隆重祭祀土地公,這是一年中的最終回,所以稱為「作牙尾」。公司行號老闆在「作牙尾」之後,宴請員工、仲介商「吃尾牙」。「尾牙」後,過年節俗接二連三登場。首先是「過小年」——祭灶。

臘月24日過小年 虔誠祀灶承周傳
甜品灶馬送玉皇 善功廣播福蔭綿

臘月23或24日就是祭灶日,古傳民俗在黃曆12月23日、24日交接時祭祀灶神,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年俗祭禮。在《禮記》中有祭灶的記載,是周代年終「祭祖五祀」之一的大禮。那時,各家各戶祭拜祖先、土地神,包含門、戶(*單扇的門,也指房屋出入口)、中霤(房室中央)、灶(竈)、行(路)等五方神靈。

1401240141341794

台灣一個家庭舉行祭灶儀式。

後繼各朝各代都很重視祭祀灶神,甚至這一天還有「過小年」的稱法。祭灶祀神時,各戶人家在廚房牆上或在灶上懸掛給灶神乘坐的紙「灶馬」,祭送灶神回天庭述職,報告一年中考察的這家人的善惡功過。 送神時鞭炮聲震響,過年味兒濃厚了,所以民間稱這一天叫「過小年」、「小年下」、「交年」。祭祀的東西以甜點湯糰為主,說是給灶神「甜嘴巴」告天說好話。南宋《武林舊事》記載,臘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音同「行」、「糖」,指麥芽糖或一般糖果)、米餌(*米湯糰、圓子)、糖豆粥等。現代的習俗常見用甜紅豆湯圓、糖果祭祀灶神,儼然承襲了古風。

漢代的孝子、大善人陰子方祭祀灶神非常誠敬,有一日見到灶神顯像,後代子孫得了大福報,傳下「黃羊祀灶」的典故。

淸人王德馨留下一副「灶君」對聯:

對天幸無獲罪處;祭灶原非獻媚心。

祭灶不「獻媚」,只在自我身上省求,自我惕厲行善積德,這樣的祭灶精神最受上天眷顧。上天也是考察了陰子方的孝行和累累大善才給予他大福報,祭灶祀神從古流傳到今天,風俗還很盛行。「過小年」之後,大年也緊緊相隨,就將在一週後來到。

辦年貨 寓傳統精神

「年貨」總言之就是和過年、新年相關的一切用品、食品,備辦年貨展現傳統年味和傳統精神內涵。尾牙之後辦年貨帶來更濃的年味。

祭神祭祖辦年貨 香燈華燭供神佛
甜糖瓜子南北貨 爆竹春聯頌豐沃

從民俗風俗錄中看,宋代時年貨的代表是桃符、門神、招財招祿的橫披、門畫等等這些洋溢年味的門扇、門楣裝飾,招財招祿的橫披就是後代春聯、春貼的前身。

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之行帖子(*諧音招財招祿的門楣橫披)。……膠牙餳(*麥芽糖)之類,以備除夜之用。」其中說到的甜點麥芽糖,同於千年後今人除歲過年喜用的各種糖果,都是一樣的「甜入口、甜入心」的過年討喜象徵物。

2c9ed27ddfff0e75942e1c2d4d8fbcec

台北迪化街是傳統辦年貨的街市,過年聚人氣。圖為賣糖果的商店。

清代時的重要年貨是祭祀神明必用的物品,如香燈、蠟燭、元寶、千張(*紙錢)和爆竹等等(見《帝京歲時紀勝》)。另外除夕天地桌(*神案)上供神的供品也是辦年貨的重點,包含蜜供、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石榴、元寶、佛花等等。(見《燕京歲時記》)此外,傳統新年的特別飲食,如柏酒、屠蘇酒、瓜子、甜糖、五辛迎春蔬菜和全家人團聚的菜餚材料,當然也在年貨之列。傳統辦年貨將過年和敬神祭祀、驅凶迎吉的精神緊密連結,表現傳統中國年的精神內涵。

1302080132002145

海外大馬華人忙著辦年貨一景。

大掃除作春貼 除舊布新

祭灶送神回天庭之後到除夕迎神之間這些日子,就可以放心展開祠堂、佛龕、家居房舍的大掃除,除舊布新,「迎一元來復,慶萬物更新」。

送神迎復大掃除 掃去灰敗拂塵故
除舊布新換春貼 迎新煥然招來富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北京人在送灶神後開始大忙,掃除祠堂家廟、屋舍庭院,擦拭屋內各種擺設什物,用心準備好祭器。

1302030704392478

寺廟中的送神大掃除儀式。

另外打掃乾淨後,在門上張貼金字春聯,在玻璃上貼彩畫,以剪紙作出吉祥葫蘆和各式春貼。在中庭奉置天地桌(準備接神祭祀),繫天燈,掛琉璃。神堂懸掛祖先的畫像。台灣有俗諺說:「大拼厝,才會富 」(拼厝:打掃房子之意),勉勵人在年關前勤快打掃,不要將垃圾積累到新年去,展現新年新氣象。

蒸年糕 卜歲來

大掃除、準備好祭器之後,就開始準備蒸年糕,備辦祭神的食品。

誠供年糕旺年高 發糕甜糕齊備好
供奉案頭神納鑑 除歲應景步步高

周代祭祀的籩食[2]品項就有米、麵類的糕、餅。神案供桌上供上各式各樣「年糕」,諧音「年高」,意味著「年年升高」。早年各家各戶逢年過節蒸糕點是件大事,標誌節慶的色彩。在台灣、香港一般最常見的年糕是蒸蘿蔔糕。白蘿蔔的閩南語稱「菜頭」和「彩頭」諧音,因此蘿蔔年糕也寓有「好彩頭」的吉祥意含。

1201270144261983

港式蘿蔔糕取意年年好采頭。

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發糕」,「發糕」是米粉或麵粉加糖、發粉調製蒸成的簡單甜糕。自家作「發糕」也含有「歲卜」(*卜歲)的意含。若是做出來的發糕發酵膨脹得好,而且裂出清晰紋路,是表示來年「發達」步步高的好兆頭,寓意財源廣進一路「發」。另外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年糕」,加上紅糖、黑糖、小紅豆等等材料蒸成,也寓含甜甜蜜蜜喜年來的願景!

1002152156441983

迎新年做發糕有「卜歲」的含意,發糕發酵膨脹得好,而且裂出清晰紋路,是象徵來年「發達」,財源廣進一路「發」。

貼春聯 普天同慶迎福元

完成大掃除後,也可以早貼春聯、懸門神,門戶煥然一新。貼上春聯、門畫,迎來春風送暖入屠蘇,迎祥迎福意味深長。

桃符驅邪歷久傳  明朝太祖普春聯
官府民家土地廟  普天同慶迎福元

春聯古稱桃符,是後代春聯的前身。黃帝時代傳桃木能辟邪,人們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稱「桃符」,懸掛門邊上,成了春聯的最古的原型。後來的古人也在桃木上畫神像辟邪迎祥,成了後代門神畫的起源,神荼和鬱壘是最早的兩位門神。五代後蜀後主孟昶曾題一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帶起文人雅士仿效,作了一些宮門內殿門楹上慶賀納吉的對聯。

20e3f09b1e17e9a8c1e457ffe5478394 e1579155685468

圖為海外華人揮毫寫春聯。

桃符到明朝時才普及各地方衙門廟祠和家家戶戶。明太祖朱元璋喜好桃符,下令全國除夕都貼,從公卿士人到庶民之家,都在門上貼「春聯」一副;官府、地方衙門、土地公廟祠等處也都要貼上。這一來,造成春聯普及深入民間。

清朝時,自入臘月,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場書寫春聯,得個潤筆費,祭灶之後,各家各戶漸次黏掛,有的用朱箋,有的用紅紙,現今華人社會貼春聯也沿襲了這樣的風俗(見清代《燕京歲時記》)。[3]除夜前貼上春聯,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迎接春風入門庭,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意味深長。

看了以上這些除夕日之前的年俗,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的年俗是一連串先人足跡的延續,展現中華文化崇敬天地神明、珍惜生命的傳統美德。

a53669388b628030447529c91922e6ee

「春聯」深深寓含,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圖是台藝書畫學會參加春聯揮毫義賣活動的書法老師和春聯。(台灣桃園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註釋

註[1] 詳見(*點入閱讀):《【文史】「臘八」的來源和習俗》;《「臘」與臘八怎樣合流?從經典與詩中看究竟》。

註[2]《周禮‧天官‧籩人》記「籩食」:「羞籩之實,糗餌粉餈。」籩是盛乾物的祭器(見《說文通訓定聲.先部》),「糗餌粉餈」就是糕、餅類的美饌點心。東漢鄭玄註釋:「餌、餈皆粉(*磨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也作糍)。」今人年節祭祀用的蒸年糕、蒸發糕,就是這一類的。《玉燭寶典》干寶注,說出了古人用棗豆調味製甜糕:「糗餌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今之甜年糕就像這一類。

註[3]《燕京歲時記》說春聯:「惟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