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共導向湯蘭蘭案 掩蓋政法系 看真相靠翻牆

作者:吳莉亞

中共導向湯蘭蘭案 掩蓋政法系 看真相靠翻牆

10年前,黑龍江14歲女孩湯蘭蘭(化名)在乾爸乾媽的帶領下,向五大連池市龍鎮警方報案,稱自己從6歲開始被父親、爺爺、叔叔、姑父、老師、村主任、鄉鄰等40多人強姦。導致她的父母,爺爺等共11人被抓,但幾乎所有被告當庭翻供,案件缺乏實質證人證據,政法系統製造冤假錯案痕迹明顯,案件引發海內外輿論關注。風波中,大陸媒體關於案件細節的報導被刪,中共喉舌卻刊文呼籲網民關注湯蘭蘭在哪裡,完全不提案件的重重疑點,有引導輿論意在掩蓋政法系統刑訊逼供、瀆職冤判、黑箱操作的黑幕。

“湯蘭蘭案”發生於2008年10月,憑湯蘭蘭對上述村民的性侵指控,2010年,黑河中院一審判決11人有罪,湯蘭蘭的父親被判無期,其餘10人被判5到15年有期徒刑不等。

但11個被告人均不認罪,除了沒口供的被告,其他人均當庭翻供,稱遭到了刑訊逼供、誘供,其中孩子的爺爺在拘留期間疑遭刑訊逼供暴斃。

8年來,被告人及其家屬一直向最高檢、最高法申訴。目前,被告人中已有5人刑滿釋放,湯蘭蘭的母親萬秀玲最近出獄。

萬秀玲在該案中的罪名是強迫賣淫,湯蘭蘭稱,在兩村民與她發生性關係後,向兩人一人收了50元錢。對此,萬秀玲全盤否認,稱“到現在都蒙在鼓裡”。

該案被告人中有兩人系“零口供”定罪,湯蘭蘭的姑父劉長海便是其中之一,背上“輪姦”罪名的他被判15年,但他至今拒絕減刑,堅持申訴。

湯蘭蘭至今下落不明,一種聲音認為,她被政法系統藏了起來,躲避這場冤案風波。

大陸媒體的窘境

這期間,《南方周末》做了一篇調查報導,對湯蘭蘭案的整個調查過程中的疑點提出質疑,沒有將焦點放在湯蘭蘭身上,而是放在參與辦案、判決的政法系,結果這篇報導不被審核通過,沒有能發表。當事記者在1月19日把稿子發到自己的公號,在獲得一萬多次閱讀之後被刪除。

《澎湃新聞》和《新京報》隨後又發了兩篇報導,澎湃新聞的稿子以‌‌“14歲那年,正在讀初一的湯蘭蘭把全家人送進了監獄‌‌”開頭,以‌‌“而湯玉(湯蘭蘭)去哪了呢?‌‌”結尾。顯然這個文章繞開了政法系,將焦點打在湯蘭蘭身上,使得稿子成功通過審核。《新京報》刊發快評,題目是《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這麼‌‌“失聯‌‌”著》,這篇評論並未提供增量信息,也未提供新的角度,所做的事情只是大致總結案情和疑點,然後在澎湃新聞文章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亮明觀點,直接要求湯蘭蘭別再‌‌“失聯‌‌”。

不過這兩家媒體的報導也很快被下架。與此同時,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微博公眾號發文稱:湯蘭蘭案,案外再生枝節,推動法治進程,今天的媒體當如何用勁?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微博說:公眾渴望真相,但同樣相信:媒體監督也有法治規範與倫理邊界,尤其是對一樁烈度極大的未成年人案而言,知情權本就讓位於隱私權,揪出真相,絕不等於讓受害人出列。

該消息一出,立即引髮網民抨擊,指責黨媒阻止輿論查找“湯蘭蘭案”事實真相。

湯蘭蘭案細節暴露大陸社會一個驚人現象

湯蘭蘭指控全村40多人性侵她只有口述,且醫院提供同一天同一醫生兩張B超圖像診斷,一張顯示懷孕,一張未孕也充滿矛盾。即便有強姦案件發生,也是報案很久以前了,完全不可能有證據,在那麼多被告幾乎全部否認的情況下,光靠小女孩一個人的指證不可能定案。

有網民留言指,法院既然判了那麼重,肯定有鐵的證據,只不過涉及未成年人,要保密罷了。隨即知乎上漏了判決書出來,很鐵的證據是沒有的,不然也不會把在被告家裡搜出一張黃碟當證據列出來。更令人糊塗的是居然會有很多證人,強姦案冒出旁觀證人,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何況冒出那麼多。

南方周末的被槍斃報導說,這些所謂證人都是被告的同監舍犯人,也就是說那些被告在被關押時紛紛把自己的犯罪事實說給同一個監獄內的舍友們,舍友們聽到後再去向警方作證。這樣孤證變成了多人指證,就判下來了。

美國媒體人、阿波羅網特約評論員“在水一方”表示,在中共政法系製造的冤案中,同監舍證言是冤案標配,因為這種“證人”好拿捏,基本上想要什麼證言有什麼。

“在水一方”表示,這麼核心的東西,澎湃沒寫清楚,反而試圖從原告入手,希望原告出來承認是誣告,強調“尋找湯蘭蘭”,整個報道的重心變成了披露其信息(儘管用的是化名)。所以變成了要讀者人肉湯蘭蘭。

但澎湃這種另類報道還打擦邊球發出來了。所有也難說記者是否是用這種方式,繞過審查。

南方周末即使沒有要特意去曝光政法系的錯誤、製造冤案等,但因為記者在調查本身觸及了真相,觸及到中共的機構,試想如果裡面沒有中共權力及機構的介入,報導也不會壓住不表,或發表後刪除了。

這是大陸媒體遇到的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中國人的悲哀。這也顯示大陸的良心記者,在中共如此高壓環境下,還在努力披露真相。

很明顯,中共體制下的媒體起不到監督公權力的作用,報導的“新聞”也是經過層層審核和“閹割”,絕大多數距離真相可能相當遙遠甚至背道而馳。無冕之王的概念名存實亡,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同樣的事件,網民寧願翻牆看自由的互聯網信息,而不是刷微博看被過濾了幾手被“閹割”後的新聞了。

來源:阿波羅網吳莉亞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