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茶仙陸羽本真修道

  • 民生

1f06661707322c6e43dc1221686a37bc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歌》節錄)

西江水流過竟陵城,那是茶仙陸羽(公元733~804年)長大的地方。這《歌》的尾聲揚起陸羽的前半生記憶。就在竟陵城的西江水邊,龍興寺(一說龍蓋寺)的智績禪師碰到了他這個小小的孤兒;懂事以後的陸羽為智績禪師泡茶、奉茶,由此和茶的世界結緣。《歌》的前半表白他的志願,貫串他的人生,他踏踏實實實踐了,無論人生處境的順逆,都未曾改變。

1601130207592223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溯水思源,再次對恩師的表白和感銘。(國立故宮博物院)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陸羽以幾十年的功夫實地勘查、系統整理了茶的知識,研究茶文化,作了世界第一本《茶經》傳世,確立了茶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若稱陸羽是中華茶道的大掌門應該是名如其實,不過,名與利,都是清淨茶道中的雜質。陸羽在《歌》的前段唱道: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明明白白表白了他的人生志願:不要名利和權位。同代的人看到的陸羽,是個返本歸真的實踐者。他在學習上的鑽研窮究,展現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和明心見性的清澈。

後人敬奉陸羽為「茶神」,很少談及陸羽的文才和《茶經》以外的學術成就,實際上,陸羽興趣廣博,多才多藝、多學多識,而且富有實踐精神。陸羽貌醜又口吃,可是這卻阻擋不了他的風趣幽默和機智,矮化不了他的心靈。曾與陸羽同幕僚共事的周願(曾任官兵部員外郎)說陸羽「百氏之典學,鋪在手掌,天下賢士大夫,半與之游。」描繪了陸羽學識的淵博,天下許多賢士都愛與他交朋友。例如忠烈名臣顏真卿職掌湖州刺史時,和陸羽有很好的交誼。

764876e39bffe37f94efa48981cef561

顏真卿和陸羽交誼深厚。顏真卿版刻像,取自明 朱天然撰贊《歷代古人像贊》。(公有領域)

敬業專業 求真求善

少年的陸羽曾經在戲班中耍得很好,敬業又專業,撰寫了一萬字以上的笑話集《談笑》。他在這第一份工作上,就發揮了研究的精神。《唐才子傳》中記載陸羽「工古調歌詩,興極閑雅,著書甚多」。這讓我想到西方的戲劇大師、偉大的詩人莎士比亞,原來陸羽早早走在他的前頭。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聚會中看到少年陸羽演戲,愛惜他的才華,幫助安排他到竟陵城外火門山的鄒夫子門下讀書。陸羽在那幾年,苦學儒家學問,進步神速。《唐才子傳》描述陸羽「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可見他秉持著「求真、求善」的態度,學而實習之,不盡善不放心。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二十四歲的陸羽為了走避安祿山之亂離開竟陵(後來才知道,這一別就是和恩師的永別)。陸羽在莫逆之交——竟陵司馬崔國輔的幫助下開展了踏訪茶鄉、名水之行,展開對茶的實地研究。陸羽從江北遊跡到江南的茶鄉,從而長駐產茶名地湖州,在他三十歲時寫成了世界第一部茶的專書《茶經》。之後,在大曆九年到十年間(公元774~775年),他又補充了《茶經》下篇《七之事》。十章《茶經》的內容僅僅幾千字,前後歷經了二十年終告定版,這是陸羽實事求是、嚴謹窮究精神的實踐。

除了《茶經》,陸羽也作了《圖記》(見顏真卿《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所引)。訪茶要實地走山訪水,明代王永吉在詩中說「我意慕茶仙,飽讀水經熟(*指熟讀《水經注》)」。陸羽作《圖記》也是他「興極閑雅,著書甚多」的一個例証。

1602111333011695

陸羽是精行儉德知人,「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圖為陸羽塑像。(公共領域)

陸羽的一位至交皇甫冉,曾稱讚他深徹的窮究功夫:「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送陸鴻漸赴越序》)。由此也可以得知陸羽不僅僅專長於各種學問,也窮究詩歌的藝術美學,又探究儒學、佛學,他不也就是個尋道之人嗎?!所以任事都秉持盡真盡善的精神。

幾世作茶仙 實踐茶道

雖然陸羽許許多多的著述,無緣流傳於後世,但是史冊留下他鑽研學問、窮究事理的面影,他的精誠足為後世學者們的典範。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陸羽一生中探索學問、窮究事理的精神和他「精行儉德」的「茶精神」,一貫相通。難怪了解他的好友、大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讚美他「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見《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

陸羽「精行儉德」的精神,或可能早經過了幾世的修煉積奠,成了深厚的天賦根基,牽繫著他著作《茶經》的機緣。陸羽許多的著作都失傳,就留下《茶經》和二首描繪他的志願和獨自往來山水間堅毅身影的小詩,這可能都不是偶然的。精簡、求真的《茶經》十章,系統開展中華文化的茶道,尤其對修道之人和精行儉德的文人雅士庶民,影響深遠;陸羽之《歌》寫人生志願,明現他的淡泊心志,展現求道中人的特質,兩者一以貫之都為道。

陸羽之《歌》 返本歸真見道心

1601110932222223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此「歌」聲表露陸羽的人生志願,潛心專注於自己生命的追求。(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陸羽的《歌》中有六個「羨」字,後人因而又稱為《六羨歌》,不過反而遮蓋了《歌》的本意: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1]

陸羽雖是棄嬰,偶然地被智積禪師收養,長於竟陵龍興寺。然而,黃金罍、白玉杯的榮華富貴並不是出身貧微的陸羽所羨所愛;進皇宮入省為高官、登尚書台掌大權,也沒在他眼裡。他志在何方?「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竟陵城西江一水,清清淡淡,柔柔韌韌,連繫了陸羽生命的兩端,牽繫生死兩域。竟陵城就在今天湖北天門縣,清乾隆朝的《天門縣誌》記載,天門縣有一段約三里長的河道稱西江,就在姜家河至截河口這一段。陸羽自號「竟陵子」,這是他愛故土懷西江之情的表白,引水思故土,飲水思源。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中記有陸羽作《歌》的因緣情境:「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十多歲就離開禪寺一路走入茶世界的的陸羽,幾多年後,聽聞恩師智積禪師逝世的消息,忍不住哀傷而哭了許久,於是作了此《歌》。

這難得一見的陸羽之作,好像是上天特意遺留給人間的,給人認識茶神的生命之《歌》。《歌》貫串陸羽真誠的人生和返本歸真的道心。《歌》表露陸羽精行儉德的心跡,映襯他不羨凡俗名利的高潔性格。唐代人稱陸羽為「茶仙」,耿湋更讚陸羽「幾世作茶仙」。茶仙讓茶在中華文化裡昇華到仙境高度,不能不說是以高潔品格奠基的尊榮。

1512202113392223

元.趙原《陸羽烹茶圖》局部。(公有領域)

唐代宗時曾經降旨拜陸羽為太子文學,遷太常寺太祝[2],陸羽未就職。當時人們把不循俗套的陸羽比作古代狂人「接輿」[3]。《唐才子傳》和《新唐書.隱逸列傳》(列傳第一百二十一)都描述陸羽一人獨行山林曠野或乘扁舟往來山寺,擊木誦詩,獨自徘徊到了月黑時盡興慟哭而返。《新唐書.隱逸列傳》說陸羽與人有約一定如期到達,即使「雨雪虎狼不避也」。當他聽到別人的「善」行,自己就比學比修;當他看到人家有過錯,就極力規勸,即使忠言逆他耳,也不放棄勸善。說陸羽好像當代的接輿,反襯的是一種「真」性情——他對人的尊重、珍惜與言必誠信,言行如一的堅持。

上天賦予他華采,賦予他使命。於今來說,陸羽是研究者、學問家、藝術家,同時又是發明家——世界茶道的盟主。筆者則要稱讚陸羽是個道中人——求道修道、精行儉德的實踐家!他對茶學的精心窮究留給今人的成果,僅僅是他超脫凡俗名利的迷惑,一以貫之堅毅求道的一個實證結果。

隱士日已遠,歌聲存真心!像陸羽這樣的明心見性、返本歸真的修道者,在現代社會中如果多一些,今天的社會應該非常不一樣,當會更真、更和善!

參考註釋︰

[1] 此處錄自唐.趙璘《因話錄》,趙璘說:余幼年尚記識一復州(*按:可能是複州之誤)老僧,是陸僧(智積禪師)弟子,常諷此歌。

全唐詩所錄陸羽的《歌》:「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惟羨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來。」題注是:「太和中,復州(*按:可能是複州之誤)有一老僧,云是陸弟子,常諷此歌。」

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複州,竟陵」。唐代宗寶應(公元762年四月~763年六月)二年始,複州以竟陵為治所。故而,《全唐書》記的「金陵城」可能是「竟陵城」之誤。

又據李肇《唐國史補》紀錄陸羽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末句:「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長於竟陵城,自稱「竟陵子」,以歌思念智積禪師,故最末句當以「曾向竟陵城下來」應合其情義。

[2] 太子文學、太常寺太祝:唐太子文學,分知經籍,侍奉文章,位正六品下。太常寺管宗廟禮樂祭祀之事宜,太常寺官職都是屬於士人擔任的清要官,太常太祝管祝禱。

[3] 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字接輿。《唐才子傳.卷三》篇中描述陸羽「扁舟往來山寺,唯紗巾藤鞋,短褐犢鼻,擊林木,弄流水,或行曠野中,誦古詩,裴回(按:同徘徊)至月黑,興盡慟哭而返。當時以比接輿也」。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