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閨閣雅趣】古代「女兒節」知多少(下)

  • 民生

5cbb403c657ade75222e28aa003be5df

接前文:【閨閣雅趣】古代「女兒節」知多少(上)

羊腔酒擔爭迎婦:端午節

古時候,的確有節日被直接冠以「女兒節」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就是其中一個。女子在這一天有兩大重要習俗,一個是小女孩要打扮得像小仙女一樣美麗,一個是已婚女子要回家省親。正如明《宛署雜記》所載:「五月女兒節,繫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一連五天,女孩子都要盛裝打扮,難道不是她們最期待、最喜歡的節日嗎?稱端午為「女兒節」再恰當不過了。

那麼媳婦們為什麼要省親呢?端午也被叫做「惡日」,人們需要「躲午」,出嫁女就要往娘家躲,於是在宋代就衍生出端午省親的習俗。《灤州志》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其實不論是不是為了躲午,女子有機會和親人團聚,在父母膝下重溫閨中少女的時光,終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img25

《端陽故事圖》冊之「懸艾人」局部,清徐揚繪。(公有領域)

吃粽子、飲雄黃、賽龍舟這些自不必多說,人們在端午還要配戴許多特殊的飾物,以求驅邪避穢。特別是孩童,手腕綁著五彩絲線編織的「長命縷」,頸間垂著形如金鎖或錢幣的「端午索」。這些精巧的物件,都出自心靈手巧的女子之手。女子自己,也要配戴特製的髮飾,叫做「豆娘」。據《清嘉錄》描述,女子用絲織品剪成艾葉狀,或是人物、蟲魚、瓜果之形,把它們串在一起插在鬢邊,這就是配豆娘了。

女子們在端午還有一項有趣的活動,即「鬥草」。女子在外採摘花草後,用對仗形式互報手中花草名字,多者為贏;若是兒童鬥草,只要用兩片草葉交結成十字,兩人各拉扯一片草葉的兩端,以草不斷者為勝。

鬥草名當然更加風雅、巧妙得多,比如「君子竹」對「美人蕉」,「星星翠」對「月月紅」,參賽者不僅要熟知花草的各類名稱,更需要敏捷的文才和豐富的學識,才能脫穎而出。此外,唐朝出名的安樂公主,就喜歡在端午鬥草,看來鬥草是上至宮廷、下至百姓都鍾愛的遊戲。

年年乞與人間巧:七夕節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是不是很值得紀念呢?歷代文人對此多有吟詠,既有「臥看牽牛織女星」的幽怨,也有「兩情若是久長時」的忠貞,所以到了當今社會,人們更是把七夕當作東方的「情人節」來慶祝。不過這些浪漫的筆觸是屬於文人的,其實古人視七夕為不吉利的日子,更沒有人把它和姻緣聯繫在一起。

就像《紅樓夢》中的巧姐兒,生日就在七夕,她的母親王熙鳳就說:「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這才請長壽又貧苦的劉姥姥幫忙取名,劉姥姥想了個「以毒攻毒」的法子,取名「巧姐兒」,保管遇難成祥,長命百歲。那麼七月到底犯了什麼忌諱呢?

七月又名鬼月,初一鬼門開,直到三十才關閉,所以在整個七月禁忌頗多。七還是古人忌諱的數字。《淮南子》載:「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陽、陰代表生和死,而從子到午或從午到子都是七天,七也與生死有了聯繫。再加上牛郎織女的傳說,代表著聚少離多的夫妻,所以七夕這一天,又加重了些傷感意味。

6e42a3890945aafd7dcb02590912a5eb

《月曼清遊圖》冊之「桐蔭乞巧」局部,清陳枚繪。(公有領域)

雖然過不了「情人節」,但是對閨閣中的女子來說,這一天卻是向織女祈求女紅技藝精湛的佳節呢,所以七夕又叫「乞巧節」。古代女子有「德言容工」四德,其中的婦工就是指紡織、刺繡、縫紉等女子從事的工作。擅長女紅,不僅反映了閨中女子的修養,更能夠照顧家人、貼補家用,所以女子們非常重視針線上的手藝。

既然是向神明乞巧,最重要的活動自然就是祭祀了。在七夕之夜,女子們便在庭院中,陳列瓜果酒食,向牽牛、織女星虔誠祭拜。如《開元天寶遺事》載:「(七夕)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星也。」

祭祀過後,女子們就開始各種有趣的乞巧活動了。最早在漢代,女子們開始了穿針乞巧的比賽。《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女子競賽方式,把線穿過「七孔針」,穿得又快又多的人,就是乞巧乞得最多的幸運兒。

到南北朝以後,七夕節又衍生出「喜蛛應巧」的習俗。《開元天寶遺事》又載:「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七夕當夜,女孩子把蜘蛛放在盒子裡,第二天早上查驗蛛網,蛛網細密者,就是本年度的第一巧女了。

明清時期的七夕節,還盛行「投針驗巧」的習俗,也叫「丟巧針」。《帝京景物略》介紹,女子把一盆水放在太陽下曝晒片刻,待水面結膜,把繡花針投入盆中,針就會浮於水面。觀察盆底的針影,如果針影呈現花鳥百獸,或者鞋子、剪刀之類的形狀,就說明乞到巧了;如果影子粗如錘、細如絲或直如軸蠟,女孩子還是抓緊練習女紅,以期來年的好運吧。

又見花糕各處忙:重陽節

與七夕不同,九九重陽可是古代大吉大利的日子,民間常會舉行祭祀祖先、登高祈福、佩插茱萸等活動。而且九與「久」諧音,又蘊含著福壽綿長的祝福,所以重陽佳節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節日。那麼,這個節日和女子又有什麼特殊的淵源呢?

重陽登高,由來已久,但是附近沒有高山的人家,或者是平時很少出門的女子怎麼辦呢?別急,智慧的古人想出了以「食糕」代替「登高」的法子。重陽糕就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節日美食了,因為糕面上會灑上桂花,所以又叫「花糕」或「桂花糕」。

49b1d1b35657ca38b42b85f462286344

《月曼清遊圖》冊之「重陽賞菊」局部,清陳枚繪。(公有領域)

《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書籍,介紹了花糕的普遍樣式:麵粉加糖蒸成糕狀,糕中夾石榴、栗子、銀杏、松子之類的果肉餡,或者是豬、羊、鴨之類的肉絲,糕點上插上小彩旗;有人還用粉捏出「獅子蠻王」的形狀,放在糕點上,稱之「獅蠻」。明《五雜卒》載:「呂公忌曰:『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花糕在吃之前,長輩們還要把糕點放在放在子女額頭上禱祝,以表達對他們的期望和厚愛。

這還沒完,家人還要專門迎回出嫁女,品嚐家裡的花糕。如果女子沒法省親,娘家人可是要難過一整天呢。有《帝京景物略》為證:「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詫,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

翻開典籍,我們才知道古代有這麼多女子專屬的節日。今天的女生們,你們最想過哪個「女兒節」呢?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