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閨閣雅趣】動靜總相宜 淑女運動花樣多

  • 民生

dcf562423462552681de6c7bc72ffee5

貞靜溫婉的淑女,也許她的另一面就是天真活潑、生氣勃勃。她既能端坐在繍房中專注女紅,也能在庭園甚至公共場所嬉戲競技。並不是只有今天的女孩子才熱衷健身,古代女子也有許多唯美又富有活力的體育活動呢。

在傳世名畫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代淑女動感的身影。比如唐代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穿著襦裙披帛的女子,騎上了駿馬浩浩蕩蕩地出行。在實際生活中,淑女們的活動更為豐富,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都出現過哪些女子的運動項目吧。

綠楊高映畫鞦韆

c610d6d2ec6c2ab1e5e656c6dcd158ce

《月曼清遊圖》冊之「楊柳盪韆」,清陳枚繪。(公有領域)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有小令曰:「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描寫的是自己在庭院中盪鞦韆的場景,纖瘦的花枝尚掛著露珠,少女的香汗也浸透了單薄的羅衣。鞦韆大概是古代女子最喜愛的活動了,它簡單易學,而且在盪起來時,女子體輕似燕升於空中,寬大的衣袖、裙裾隨之飄搖輕舉,直如仙娥御風臨凡,多麼空靈脫俗的畫面!

鞦韆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古今藝術圖》[1]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由於那時的鞦韆,用結實的獸皮做繩索,下拴著踏板懸掛在木架下,供人鍛鍊、遊戲,所以「鞦韆」二字都是「革」字旁。

後來,鞦韆逐漸成為女子專屬的活動,《古今藝術圖》又載:「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綵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這裡的鞦韆,已經和現在的鞦韆形制很接近了。

而引領鞦韆風尚的,或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漢武帝後庭鞦韆賦》說:「況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漢武帝在後宮祈求千秋之壽,宮人們便以盪鞦韆為遊藝活動。賦作者還用文采華茂的筆觸,記錄下盪鞦韆的姿態和竅門:「徑如風,捷如電」「乍龍伸而蠖屈,將欲上而複低。」隨著鞦韆的一上一下,女子如風和電一樣敏捷,身體剛像龍一樣伸展,馬上又像尺蠖蟲一樣蜷曲,這樣才能將鞦韆盪得又高又快。

漢代以後,盪鞦韆逐漸成了節慶的風俗活動。《開元天寶遺事》載,寒食節那天,宮中立起一架架鞦韆,皇帝讓妃嬪們以盪鞦韆為樂,還把它戲稱做「半仙戲」。既是架鞦韆,自然也有拆鞦韆一說,一般節日過後鞦韆就要拆除,因而在詩詞中藉此表達青春易逝、歡樂難再之意。

到了元朝,鞦韆成了自宮庭到百姓,家家戶戶女子都喜愛的遊戲。《析津志輯佚》載:「上自內苑,中至宰執,下至士庶,俱立鞦韆架,日以嬉遊為樂,紅女之事殆庶幾焉。」女子們每天都想著盪鞦韆,就像貪玩的孩童一樣,難怪像女紅這樣的分內事都要荒廢了,可想盪鞦韆受歡迎的程度。

蹴鞠場邊萬人看

23f5f76caa63303f5ecd3ea021ee28b3

《仕女圖》局部,表現女子蹴鞠場景,明杜堇繪。(公有領域)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相傳由黃帝發明,起初用於軍事訓練。到了戰國時期,蹴鞠就成了民間盛行的活動了。《戰國策》中記載齊國的市民生活,就包括演奏樂器、鬥雞、賽狗、下棋和踢球等娛樂方式。那麼女子加入蹴鞠活動,大約在漢代就興起了。

現存的漢畫像石中,有許多繪有「女子蹴鞠」的題材。女孩子的蹴鞠更像是舞蹈,她們往往梳高髻、舒長袖,伴著絲竹管弦之聲翩翩起舞。那時的女子蹴鞠,不是為了競技,而是重在把球踢得高或者能夠玩出花樣,所以她們在遊戲時,也會吸引很多人駐足觀賞呢!

唐朝開闊鼎盛的氣象,似乎將女子蹴鞠推向一個高峰。《內人蹋毬賦》中就描繪了女子踢球的場景:「揚袂疊足,徘徊躑躅」「球不離足,足不離球。」可謂技巧之高超,在當時還出現「華庭縱賞,萬人瞻仰」的盛況。

在平地上用腳踢球叫「蹴鞠」,如果騎在馬上揮桿擊球,那就叫「馬球」了。古代女子會騎馬,所以打馬球也不在話下,而且,球技精湛的女子還能做教練呢!五代十國時期有位絕世佳人,世稱「花蕊夫人」,她不僅是為馬球愛好者,還喜歡訓練宮女打球。有詩為證:「自教宮女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朋知是宮家隊,遍遍長贏第一球。」

到宋代,女子打馬球更加興盛,那縱橫馳騁的氣勢、衣影紛飛的明豔,天子見了也忍不住為她們擊節讚賞。多才多藝的宋徽宗在欣賞了女子馬球後,曾作詩曰:「控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帶競風流。盈盈巧學男兒拜,惟喜先贏第一籌。」生動傳神地表現了女子的活力與嬌俏,令人神往。

一舞劍器動四方

814fab6c2b9febc113486a2a5f8d04b2

《畫麗珠萃秀》冊之「公孫大娘」,清赫達資繪,梁詩正題。(公有領域)

舞刀弄劍者,要麼是軍營戰場上的將軍猛士,要麼就是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俠客。但是在古時候,女子不僅會舞劍,而且憑藉出神入化的劍術留名青史,成為後人仰慕的奇女子。劍起源於商代,號稱「短兵之祖」,春秋後期已經出現了成熟的劍術,一位精通劍術、武功高強的越國女子,成了史書中第一位女劍術家。

那是吳越爭霸時期,越王勾踐厲兵秣馬,決意復國。《吳越春秋》載,謀臣范蠡推薦了以劍術聞名的越女。越女在見勾踐之前,遇到一件奇事,一個白猿化身的老者,要和她比試劍法。老者以枯竹枝作劍,折下了末端,越女用其末端為兵器。老者舉竹枝發起進攻,越女在三招過後發起反攻,老者不敵現原形逃遁。

勾踐見了越女,請教她習劍的道術。越女自言,她的劍法本是天成,又闡述劍法中動靜、虛實、內外、呼吸之間的關係,運用得當就可以出現以一當百的效果。勾踐聞言大喜,立刻選派軍隊中的武功高強者向她學藝,時人都以「越女劍法」為尊。

像這樣的武學高手自然是千年不遇的,到了後來,女子的劍術也出現了以觀賞性為主的藝術,也就是「劍舞」。雖然是從武到舞的演變,歷史上仍然出現了名動天下的女子,那就是唐朝的公孫大娘。公孫氏每次登台獻藝,都能帶來觀者如山的轟動效應。

她的舞藝,人稱「雄妙」,被推為盛唐第一。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她的忠實粉絲。而她的舞蹈,也是藝術家們靈感的源泉。傳說,吳道子觀她一舞,頓悟用筆之道;張旭觀她一舞,從此書法大進。

大詩人杜甫年幼時,曾睹公孫大娘的舞蹈,年老時又見公孫氏傳人舞劍,遂賦詩紀念,形象再現了她們舞劍的身姿:「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當她們起舞時,劍光璀璨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矯健似天神御龍飛翔;出劍則勢如雷霆萬鈞,收劍則凝如江海清光。果然是英姿颯爽,俊美無雙的俠女風範。

會挽雕弓如滿月

331466831a9f56b8f017e1965e6f2634

《端陽故事圖》冊之「射粉團」局部,清徐揚繪。(公有領域)

弓箭歷史悠久,在古時有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戰場上殺傷力極強的武器,也是一國禮儀的象徵,它以「射禮」為名,成為古代君子必須掌握的「六禮」之一。女子在箭術方面,也是巾幗不讓鬚眉的。

北魏時地方豪傑李波的小妹,是一位善騎射的女英雄,民間有歌謠讚頌她,撩起衣裙跨上馬背,就像風捲草蓬一樣迅猛;她還能左右開弓,箭法卓越,每箭射出都能一箭雙鵰。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李小妹的英姿,但是唐代的一座畫彩女射俑,定格了女子射箭的寶貴瞬間。這位女俑梳著「丫」形髮髻,著修身衣袍,頭向右偏,右臂彎曲,左臂斜上伸展,做出射箭的樣子。

115701024

唐 畫彩女射俑。(公有領域)

在唐代,女子射箭流行於宮庭,許多詩人為此留下了吟詠之作。杜甫《哀江頭》云:「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描寫的是宮女在馬背上翻身仰射的高難度動作。還有王建《宮詞》:「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宮女即將隨天子出宮遊獵,正忙著試新弓,出發前她們還像男子一樣拜謝天子賜酒。

有射箭有關的還有一項禮儀活動,叫「投壺」,就是把箭向壺中投,多中者為勝。因為主人在宴請賓客時,有一個環節就是請客人射箭,但如果賓客不會射箭,需要用投壺代替,於是投壺逐漸變成宴會中的一種遊戲。

而女子參與投壺遊戲,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滑稽列傳》中有一段鄉間聚會的描述:「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當時百姓們歡聚宴飲,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做一些六博、投壺之類的遊戲,場面實在是熱鬧非凡。南北朝時組詩《華山畿》,其中一篇寫道:「夜相思,投壺不停箭,憶歡作嬌時。」描寫女子回憶在宴會中和戀人投壺的美好時光,也印證了男女雜坐爭相投壺的情形。

了解了這麼多運動項目,才知道原來古代女子宜靜宜動,生活也是很豐富多彩的。有些活動,在今天仍然很受女孩子的歡迎呢!#

註釋:
[1] 梁 宗懍《荊楚歲時記》轉引。@*

來源:大紀元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