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受內外夾擊 中企今年上半年海外收購暴減

  • 未分類

1206220948122519

近年來,中企以「買買買」的收購潮大舉進軍歐美地區,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但自2017年以來中資在海外的收購和投資頻繁碰壁。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企的海外收購大幅縮減,不到2016年高峰期的二成。

中企海外收案交易大幅縮減

據金融市場平台Dealogic的數據顯示,在今年前六個月中,中企在海外收購交易方面的花費下降42%,至245億美元,不到2016年上半年收購高峰的五分之一。

《華爾街日報》之前報導稱,中企在海外的收購額在2016年上半年曾創下了1,293億美元的紀錄水平。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的中企收購案中沒有任何交易超過100億美元,一般這種大型收購會吸引外國監管機構的注意。

按照收購交易的數量來計算,中企上半年海外收購交易僅為251宗,為5年來最低。這包括,中共國企芯片製造商「紫光國芯微電子」在6月披露,計劃以26億美元全面收購法國智能芯片組件供應商Linxens。

中企的海外狂購受挫,主要受到國內、國外兩方面限制所致。一方面是中共嚴控資金外流,另一方面是外國監管機構越發警惕中共的投資意圖,因此加大外國收購審查力度。

中共收緊資本控制 防止資金外流

中共政府近年來越發擔心海外併購狂潮會加劇資本外流,使得人民幣貶值壓力將會繼續,從而再導致中國資本外流進一步惡化。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警告說,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貶值相互強化的風險可能會加劇國內產業空心化。

北京當局2017年8月針對加強資金管控發布重要通知,限制中企在多個領域進行境外投資,包括房地產、酒店、影城、體育俱樂部、賭博業等領域。當局將這些投資看成是「非理性」投資。但對能源基礎設施和科技產業等關鍵領域的投資不予限制。

而這些不受限制的領域都是中共的關鍵戰略領域,西方國家對這類領域的中資收購越發持謹慎態度。他們懷疑,中共鼓勵中企在這些關鍵領域的收購行為背後或隱藏有「政治動機」,擔心中共通過讓中企收購外企,來獲得外國高科技及創新技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近兩年採取行動,加強對中企併購審查。

西方國家加強審查中資收購

過去三年,中企在歐美地區的收購大幅下降。在美國的中資收購下降了87%,而在歐洲則下降了91%。

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去年8月簽署了一項法案,賦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更大的權力,以審查海外買家的收購。2018年10月,川普政府宣布一個試點項目和臨時法規。臨時法規對外國投資在多個具體技術行業實施額外限制。

試點項目擴大CFIUS審查的交易範圍,除審查外國投資收購計劃和控股之外,從2018年11月10日開始,CFIUS還會審查對涉及國家安全重要技術的美國企業非控股的外國投資。擴大審查的範圍包括外國投資者希望獲得非公開技術信息、成為董事會成員或參與決策等方面的交易。

新措施涉及27個技術行業,包括電信、半導體和計算機領域等。外國投資者在投標這些技術相關美企時,需要提交聲明,通知專家組他們的意圖。美國政府精心制定了試點項目行業清單,專門針對那些具有戰略動機、對美國技術優勢和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的外資。

如果CFIUS發現,所申請的交易會構成國家安全威脅,將會建議白宮阻止該交易。川普在2018年初曾聽取了CFIUS的建議,阻止當時位於新加坡的芯片製造商博通(Broadcom)收購美國同行高通公司的交易。

「全球各國政府對來自中企的收購變得敏感,那些來自(中共)國有企業的收購尤其受到(外國政府的)審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大中華區交易諮詢服務主管蘇麗(Erica Su)說。

數據提供商Acuris的羅賓·甘古利(Robin Ganguly)也表示,許多機構都越來越對中企收購產生了懷疑。

中企2016年收購了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關於「中共買走德國技術」、「德國關鍵技術流失」的聲音一時甚囂塵上。歐盟越發擔心,中共的收購潮不是由市場驅動,而是北京希望獲得先進技術。這也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背後的政治目標。

去年12月,德國政府批准了《外國貿易監管法》(Foreign Trade Regulation)的修正版本,規定非歐盟投資者對敏感德企的股份收購只要達10%,德國政府就有權審查,甚至阻止交易,以前這個比例是25%。

美國盟友澳大利亞也曾出於安全擔憂,拒絕了中國國家電網公司(China State Grid co.)和香港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Cheung Kong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td., 1038.HK)收購該國第一大電網Ausgrid 50.4%股權的交易。#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