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美貿易鏖戰一年 誰家GDP受衝擊更大

  • 未分類

00 beijing Construction GettyImages 831734914

年末已近,代表一年經濟成績的GDP又成熱點,尤其是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誰家GDP受衝擊更大,成為各方關心的話題。

近期,中共將去年GDP上調2.1%,結果引發外界憂心中國經濟前景;而美國也修訂GDP,將三季度GDP增速上調至2.1%,市場卻因此信心大增,經濟增長放緩的陰雲頃刻間被驅散。

為何同是修訂GDP,外界反應迥異?又為何中共6%的GDP增速會被外界看衰,而美國2.1%的增長會被看好?下文或能幫讀者撥開中美GDP頭上的迷霧。

中共上調GDP 被質疑動機不純

11月22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宣布,2018年名義GDP上調2.1%。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的全部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GDP通常可以用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式核算,美國是用支出法,中共用生產法核算。名義GDP,是指用現行物價計算出的GDP,也叫現價GDP。

對GDP初步核算數進行修訂,本來是各國慣例。不過,海內外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共此舉可能是為了實現到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社會」目標。

例如渣打銀行經濟學家陳冠霖認為,如果去年GDP不上調,中共要想實現其2020的GDP政治目標,今明兩年的GDP增速就得達到6.1%左右。

但現實中,中國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三季度GDP增速(6%)已降至近30年來最低點。接受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更預測明年中國GDP增速可能低於6%。

在這種背景下,中共上調去年名義GDP,就很難不讓人懷疑其動機。更何況,中共在數據造假上是劣跡斑斑,GDP「水分」大,已是公開的祕密。

今年10月中共宣布三季度GDP增速時,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人大教授向松祚就公開質疑6%「顯然高估」。

向松祚指出,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多數是負增長,民眾收入也沒有快速增加,個稅收入前三季度下降近三成,而這些加總就是GDP(按照收入法方式核算);如此的GDP,增速怎麼可能會是6%。向松祚去年底就曾指,中國GDP不可能是6.5%,而可能是負增長。

其實,中共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GDP數據。

中共是按照生產法來核算GDP,就是由各級政府蒐集本地三類產業的增加值數據,層層上報,匯總。但2018年爆出的內蒙古、天津等多省市虛報GDP事件,坐實了多年來外界對中共GDP造假的懷疑。

事實上,近年來中共各地政府上報的GDP數值,匯總相加後遠遠超出了中共最終宣布的GDP。這些事實早證實了,中共發布的GDP數據完全不可信,只是中共在玩弄數字遊戲。

中共GDP大增為何不敵美國GDP小漲

與中共修訂GDP備受質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修正GDP令市場信心高漲。

身為世界經濟龍頭的美國,經濟會否被貿易戰拖累,一直牽動全球心弦。10月底美國發布三季度GDP初步數據,1.9%的GDP增速低過二季度的2.0%,一度令外界憂心美國經濟增長放緩。

不過,11月27日,美國商務部修訂三季度GDP數據,將初步核算時的GDP增速1.9%,修正為2.1%(詳見美國2019三季度GDP修訂報告),美國股市和美元指數當天都大漲,顯示市場對美國經濟信心大增。

同樣是修訂GDP,中共和美國政府收穫的反應卻截然相反。這其實反映了兩者在國際社會中的信任度。美國政府的道德操守和行事作風深得國際信任,而中共的造假表現早讓國際社會失去了信任。

不過,拋開兩者的信任度不提,為何美國經濟不到3%的增長率,卻比中共動輒兩位數、目前也至少是6%的經濟增長,更受外界重視?

這裡面可能涉及許多因素,但簡言之,是GDP「含金量」的問題。就是說,雖然中國經濟已是全球第二大,按美元計價,去年中國GDP規模已達美國的三分之二,但中國GDP被中共「摻水」太多,「水分」多到國際社會很難認真對待的程度。

以GDP增速為例。其實中美計算GDP增速的方式不同,雙方數據並不能直接進行對比。

中共發布的經濟增長數據,包括年增長率和季度GDP同比增速、環比增速。同比是指與去年同期相比,環比是與前期相比。而美國計算的經濟增長指標眾多,通常使用年增長和季度環比年化增長率這兩個指標。

例如今年第三季度,中共發布數據稱,中國三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長6%。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三季度實際GDP環比年化增長率為2.1%。

跟中共偏好使用同比增速來描述GDP季度增長不同,美國傾向使用環比年化率來反映GDP的季度增長。

雖然難以簡單的評判哪種指標更好,但因為比較間隔時間的差異,同比增速顯然比環比指標受通貨膨脹的影響更大。換言之,選擇季度環比增速指標,意味著政府在更為努力的擠乾GDP中的價格水分。

其實,中共也發布GDP季度環比增速,例如從2018年四季度至今年三季度的4期GDP環比增速分別為:1.5%、1.4%、1.6%、1.5%;這4個季度的環比增速累積,就是今年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速6%。

而美國的季度環比指標,計算方式就複雜得多。美國商務部是將當季度GDP與前期的比值,通過複利計算方式、四次方後,最後導出季度年化增長率。美國的GDP季度環比年化指標,雖能動態反映當期GDP變化、在當年經濟增長中的體現;但也有弊端,因為四次方的複利計算方式,可能會將當期的GDP變化擴大化。

當然,包括中美在內,各國核算經濟增長時,都不會使用名義GDP。因為通貨膨脹會向名義GDP中摻水,使得名義GDP增速失真。所以各國都會按照某個基準時期的價格,計算出一個「不變價GDP」,也叫實際GDP。

例如,中共目前是以2015年的價格為基準,美國是以2012年為基準。這個基準年並非固定,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調整。通常我們所說的經濟增長,都是指實際GDP增速。

了解了中共和美國的GDP指標後,就不難看出,為何美國不足3%的經濟增長,要比中共少則7%、8%、多則兩位數的GDP增長,更受外界信任和重視。

因為美國政府是儘量擠出GDP數據中的水分,以真實反映國民經濟。而中共是盡力向GDP中「注水」,從而對內維繫經濟「高增長」,為其「執政合法性」貼金;對外擾亂國際金融秩序,為其在全球攫取、轉移財富提供便利。

中共GDP中的三種「水分」

例如,過去三年中美兩國的實際GDP年增長率分別為,美國:1.6%(2016年)、2.4%(2017年)、2.9%(2018年);中共:6.7%(2016年)、6.8%(2017年)、6.6%(2018年)。

但國際社會對美國經濟的判斷是欣欣向榮,而對中共經濟的看法是每況愈下。

要更好的理解這種情形,不妨試著擠一擠中共在GDP中摻雜的三種「水分」。

中國GDP中的第一種水分,自然是中共官員們的系統性造假。不僅地方官員會在GDP中摻水、做政績,中央部委更得造假、以完成黨的政治目標。

第二種水分,是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

理論上,各國核算出名義GDP後,都要儘量剔除物價上漲的因素,才能反映出經濟運行的真實狀況。否則,物價飆升之下,再高速的「經濟增長」都是鏡花水月,只會剩下一堆廢紙般的鈔票。

然而,中共多年來一直竭力掩蓋通貨膨脹的真實水平,結果是向GDP中源源不斷的注入物價水分,營造出經濟高速增長的繁榮假象。

看看今年火箭般躥升的豬肉價格,不難想像中共今年的GDP增長中會被摻入多少「瘟豬水分」。

中共在GDP中摻入的第三種水分,是匯率。

理論上,通貨膨脹會導致貨幣貶值,最終引發匯率下跌。但中共用外匯管制扭曲了人民幣匯率,使得人民幣在國內貶值,但在國際上多年來不跌反升。雖然中共外匯管制的主要目的並非操控GDP指標,但客觀上向中國經濟增長數據中,摻入了極大的匯率水分。

例如按照中共數據,2019年整個前三季度GDP同比名義增長8.8%,實際增長6.2%。

但如果按照美元(前三季度平均匯率)來計價,今年中國前三季度名義GDP約為10.18萬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約9.92萬億美元相比,名義增速僅為2.62%。而美國同期名義GDP同比增長4.2%。

雖然今年人民幣匯率大跌、已「破七」,但仍被中共管制,尚未跌至真實水平。如果中共敢放開匯率、任由人民幣下跌,今年的GDP按美元計價就會是負增長。

不提中共系統性造假,僅僅把中國GDP中的物價和匯率水分擠出去,中共的GDP增速就遠不及美國,甚至是負增長。

貿易戰中 誰的GDP受衝擊更大

去年開始升級的中美貿易戰,持續至今未見緩解。關於貿易戰對雙方經濟增長的影響,各方看法不一。不過,中共和美國公布的官方GDP數據,或許已經透露了,在貿易戰中誰遭受了更大的衝擊。

美國今年前三季度的實際GDP環比年化增長分別為:一季度3.0%,二季度2.0%,三季度2.1%。2018當年實際GDP增長2.9%;按季度,環比年化增長分別為:一季度2.5%,二季度3.5%,三季度2.9%,四季度1.1%。

從美國GDP去年到今年的季度環比變化中,可以看到,美國經濟增速在去年下半年略有波動,但在去年底已出現反彈,至今未見明顯放緩的跡象。

而中共的GDP,今年前三季度的實際GDP同比增速分別為:一季度6.4%,二季度6.2%,三季度6.0%。2018當年實際GDP增長6.6%;按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一季度6.8%,二季度6.7%,三季度6.5%,四季度6.4%。

中國GDP的季度同比變化,走出了一條清晰的穩定下行的折線。考慮到中國GDP的水分問題,這似乎顯示,中共欲主動「平穩」下調GDP增速,也不願暴露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

雖然影響中國經濟的因素眾多,但當前飆漲的物價、暴跌的匯率,低迷的市場信心,以及萎縮的投資和出口等,都與貿易戰直接相關。因此,中共GDP增速主動下行,與美國GDP增速穩中反彈,已表明了,貿易戰對誰家的衝擊更大。#

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