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資優生突然無法自理生活 幻聽、妄想 確診罹思覺失調症

4142132 1

朱柏全、蔡明哲、張正辰(由左至右)指出,思覺失調症能早期發現、穩定且持續地治療,仍有機會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小美就讀高中時上課莫名流淚、憂鬱,成績優異突然變倒數,社交也退縮,甚至無法自己洗澡,家人以為她中邪帶去求神問卜,直到出現幻聽、妄想就醫,確診罹患思覺失調症。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朱柏全指出,台灣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粗估有14萬人,盛行率約0.6%,但認為被低估,許多患者可能未就醫確診,多數患者缺乏病識感,不認為自己罹病,可能錯過治療黃金期,提醒民眾,思覺失調症有初期前驅症狀仍可辨識。

朱柏全說,思覺失調症好發年齡約在20歲上下,常在就學時期,思覺失調症前驅症狀包括情緒莫名低落、提不起勁、學業退步,或睡眠、飲食習慣改變,不少患者在15到18歲已經有前驅症狀或發病,常被誤以為青春期或是功課壓力大,家長透過傾聽、陪伴後等方式改善都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思覺失調症。

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民眾可花1分鐘快速回答15個思覺失調症早期徵兆,只要符合條件,代表有較高的思覺失調症風險,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生病」的精神疾病;精神醫學科主任張正辰進一步說,思覺失調症是成因複雑的疾病,

主因包括側腦室體積變大、海馬迴萎縮、多巴胺過度分泌導致灰質快速流失等,還有其他遺傳基因、壓力等後天環境因素,也都可能導致思覺失調症發作,只要能夠早期發現、穩定且持續地治療,仍有機會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如果未規則服藥、穩定治療,而反覆發病,或造成腦部永久性傷害。

朱柏全說,思覺失調症治療困難主要是病識感低,及副作用而造成用藥不穩定,有6成患者少吃藥或不吃藥,一旦超過30天不用藥,復發再住院比例增加4倍,其實現在長效針劑有1個月、3個月及6個月,相對於口服抗精神病藥物,經口服藥消化,長效針注射於肌肉層,緩慢釋放藥量,血液藥物濃度穩定,副作用也較少,也不用天天吃藥,藥物順從性較佳,也同樣有健保給付,穩定控制思覺失調症;目前西班牙等歐美國家有4成患者施打。

4142132 3

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民眾可花1分鐘快速回答15個思覺失調症早期徵兆。(記者蔡淑媛攝)

4142132 2

朱柏全醫師指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民眾可花1分鐘快速回答15個思覺失調症早期徵兆。(記者蔡淑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