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健康網》糖友外食免煩惱! 營養師教掌握6撇步輕鬆吃

phpB6dN7u

營養師提醒,在外食後增加強度運動30分鐘,促進醣類的消耗,讓餐後2小時的血糖降低比例較高,避免血糖升高造成脂肪堆積;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46歲侯小姐是20年的糖尿病友,因家族遺傳,26歲時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糖尿病纏身的她,因不知如何挑選外食,血糖飆到535mg/dl。對此,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若想吃得健康,建議外食多選擇低GI、無糖、少油飲食,並減少加工食品、看懂標示學會代換,且中午應酬時,避免熱量囤積,餐後加強運動量。

薛曉晶在臉書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指出,侯小姐26歲時發現家族遺傳的糖尿病也發生在自己身上,第1次量飯前血糖,數值就高達264mg/dl(正常值是100mg/dl),隨後被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她因不知如何挑選外食,血糖飆到535mg/dl,經住院治療後,決定好好面對。

對於有糖尿病纏身的外食族來說,究竟要怎麼吃,才能有效控制、穩定血糖呢?薛曉晶整理出6大原則,幫助糖友外食不煩惱,也能健康吃。

掌握低GI飲食原則

外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各種料理烹調方式或搭配,可能造成高血糖,使得糖尿病患者只敢選擇自己覺得安全的餐廳,相對讓彈性減少,其實只要掌握低GI原則,每種食物都能吃。

外食時注意食物中醣含量,避免選擇壽司、炒飯、義大利麵等澱粉含量比例過高的食物,並控制攝取量。增加纖維素的攝取,在任何餐食前都記得要吃足夠的蔬菜。注意烹調時間和加工方法,像是烤馬鈴薯會比薯泥好。同時也應該避免勾芡的食物或濃湯類。多樣的食物選擇可減少血糖的吸收利用或延長血糖作用時間。

中午應酬避免熱量囤積

根據研究顯示,晚餐的熱量越少,相對有較低的空腹血糖和胰島素,因此,建議維持較低熱量的晚餐,而將大餐、應酬排在早上或中午。

飲食選擇無糖、少油

過多精緻糖容易讓血糖上升,若能掌握醣類代換,少量糖並不被禁止,但若外食無法正確掌握額外添加的醣類,則建議應先避開精緻糖、果糖等,如甜點、飲料。

另,過量油脂容易使血糖高點盤桓時間增長,如中式餐點的蹄膀、東坡肉;西式餐點中的牛排;油炸食物也要避開,尤其是炸薯條、日式炸蝦類高油、高澱粉的食物;此外,也要小心糖醋排骨、砂鍋魚頭、佛跳牆等先炸再煮的菜餚。

減少加工、複雜食物

加工次數越多、製作過程越精細,相對是越精緻的食物,但是在加工過程中除了容易流失維生素及礦物質,對穩定血糖最重要的纖維也易跟著降低,甚至為了增添口感而需要添加澱粉類,使得無法根據外觀而判定內容物,造成因誤解而使血糖上升。

常見食物如日式的甜不辣,其中魚漿的量並不多,因此被歸類為澱粉類食物;西式的海鮮濃湯 中,濃湯是用奶油及麵粉調製而成,海鮮(蛋白質)佔得比例並不高,因此也列為高澱粉比例的食物。

看懂標示學會代換

對於包裝食品最佳的辨識方式就是看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標示上的碳水化合物及糖(乳糖)可作為醣類替換很好的資料來源,當攝取15公克的碳水化合物時,等同於吃了1份主食,在下一餐或是一整天的計畫中,就必須減少1份主食,這樣的醣類代換原則,可讓病患在外食時有更多選擇,而每天攝取的醣量(包含碳水化合物及糖),建議應與營養師討論後制定。

餐後加強運動量

計畫性的外食相對可規劃份量分配,但總是會遇上臨時起意的應酬或社交活動,或是到自助餐,使得份量控制不佳。此時除了請病友們依循上列原則,也可在外食後增加強度運動30分鐘,促進醣類的消耗,讓餐後2小時的血糖降低比例較高,避免血糖升高造成脂肪堆積。

此外,據研究顯示,有氧運動的影響隨持續時間和強度而變化,但在運動後,胰島素作用和糖耐量通常會增加24至72小時;在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中發現,運動與強烈的降糖藥理治療效果相近,HbA1c值下降1%,心血管疾病下降15%至20%,微血管併發症下降37%。

因此,無論有無大餐,糖尿病病患都應該有規律的運動。大餐後的運動除了可快速平穩血糖外,也可減輕罪惡感,讓病友們覺得自己的生活較具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