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超前教育,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近日,河南商丘,一13歲女生張易文大專畢業當私塾老師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許多網友擔心這種速成人生會影響孩子的未來人生。

據了解,張易文從未接受過傳統的教育,自四歲起在父親辦的私塾讀書,9歲參加高考,10歲被商丘工學院專科錄取,13歲畢業後回父親的私塾當助教。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在這種看似完美人生的背後,是真的成功嗎。

張易文的弟弟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並不是一種完全的成功,她的心理出現了問題,感覺孤獨,找不到同齡人一起玩,也不願意去結交朋友,必須是我們幫她找朋友。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埃爾金指出,過早地接受正規教育,過於匆忙催促孩子成長,實際上將兒童置於短期和長期的危險中。

劉曉燕在《淺議超前教育對幼兒發展的危害》一文中也提出了超前教育對兒童發展所造成的危害:

它會導致孩子出現厭學現象,對學習不感興趣,其次會影響小孩的學習勁頭,會讓孩子對學過的知識再次在課堂的學習失去興趣,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也會讓孩子失去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

如今社會競爭壓力大,父母都想讓自己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超前教育的出現讓作為家長的我們趨之若鶩,但過猶不及,便會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

淮安一名一歲多的孩子去醫院被查出已近視100多度,父母拿到報告後非常自責,因為導致孩子近視的原因,就是父母自己過早給孩子看視頻早期教育導致的。

眼科主治醫生說,孩子在兩歲之前是不能接觸任何電子產品的,兩歲之後也要限制在每天半小時以內。

家長都想著早點讓孩子接受教育,越早越好,這樣孩子在學習上就領先別人一步。

這樣的初衷,讓家長不顧孩子的年齡階段,就迫不及待要讓孩子開始接受教育。

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導致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失去平常心,讓孩子成為了家長緩解焦慮的發泄口。

作為家長,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有時候揠苗助長,對孩子容易適得其反,會危害到孩子的健康。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超前教育的背後,是家長的功利心

前段時間,一六年級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的項目獲得全國性獎項,引發大家熱議。

據專家學者表示,該科目的研究水平,已達到了醫學上碩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水平,絕不是一個小學生就能完成的課題。

翻開該學生的日記,我們發現他在四天前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但在四天後就開始研究基因片段與癌症的關係了。

後經調查發現,該獲獎孩子的父母是研究員,該父母參與了這項研究,最後結果是撤消了對孩子的項目獎項。

滕華濤說:「人越功利,越焦慮。」

父母都想孩子獲得成功,越是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們就越焦慮,甚至在這過程中,孩子會成為父母成功的犧牲品。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我鄰居家一小孩是家中獨子,在學校讀書跳級,從原本3年級到5年級就讀,他是他們那個班最小的學生,也是父母向鄰居親戚炫耀的資本。

小孩每天都行程滿滿,回家永遠都有寫不完的作業,周末也不是休息,而是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有一次聊天,他告訴我說,自己不是父母的孩子,只是他們的一個玩偶,只需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完美的孩子就可以了。

如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過度失衡,導致了孩子成為了父母的犧牲品,孩子不再是自己,而是寄託父母期望的工具而已。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但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不是要讓孩子按照父母制定的人生去成長,而是要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僅是讓孩子衣食住行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童年階段的成長,保持著心理健康,擁有屬於童年的快樂與樂趣。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

今天看到一個視頻,是湖南長沙一個爸爸對孩子的另類教育,他要求兒子每天要在戶外玩2小時,不達目標不准做作業。

該小孩表示,暑假沒有上過補習班,而是去學習了各種戶外運動,他說這是爸爸給他布置的作業。

該父親說:我覺得一個孩子的成長,首先是要身心健康的成長。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父母想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好的教育,不是安排上各種補習班,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而是因材施教,讓他們健康成長。

首先,接受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然成長

《按照天性養孩子》一書中,作者認為作為父母的基本原則,應該是按照兒童應該走的道路去培養他。

作為父母,我們要了解每個孩子的本性都不一樣,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結合他們的天性來培養。

有的孩子學習進度緩慢,反應不及其他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是去指責他們,強迫他們去趕上其他孩子的腳步,這樣反而會造成孩子的自卑,更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我們要鼓勵孩子,讓他知道,他做的一切都已經非常好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的,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就好。

我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以外界標準來培養,而是結合自身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如歐陽維建老師說:「人們養花、養寵物,都會去了解他們的習性,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天性,不研究孩子潛能,不知道孩子成長的規律,那麼教育好孩子只是一句空話。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其次,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父母都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幫助孩子選擇更好的人生道路,但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複製,父母要學會放手,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

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去傾聽孩子的想法,要去了解孩子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要去理解和尊重他們的選擇。

父母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人物品去看待,而是把他當作一個個體來平等對待,放手讓他們去成長。

家長無需擔心孩子在未來道路會遇到失敗挫折,因為正是困境才會讓人成長,作為父母的我們只需要尊重他們的選擇,讓他們走自己的人生就已經足夠了。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

最後,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托倫斯曾給出過這樣的一個結論:創造力與成就有正比的直接關係,這個預測指標,比IQ等其他方面還要準確。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與小孩多進行對話,來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孩子說話能力的提高,可以讓他們把創造性思維更清楚的表達出來。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聽故事,那麼我們平常生活中,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在孩子聽完故事後,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一遍,或者讓孩子自己學著去創造故事,這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斯賓諾莎說:「教育之目的,在使兒童成為自主自治之人物,而非受於他人之人物。

孩子各自擁有不一樣的人生,父母不能替孩子選擇他們要走的路,每個孩子的成長時間都不一樣,父母要讓孩子順其自然發展,讓孩子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花期里綻放光彩。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他人,而是要讓孩子成為自己,成為人生的主人。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教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