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人必讀的兩本書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韓愈《符讀書城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文化、學術界不同層次的「國學熱」已經多次興起,說明綿延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線索不容中斷,自古流傳、溶入血脈的文化典籍的意義不會消失。炎黃子孫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能數典忘祖,不能割斷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而應當共同守護民族文化的原典和基因。

中國人必讀的兩本書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

那麼,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讀什麼書呢?歷來有不少學者開列過「國學書目」,一般都在幾十本以上,今日的專門研究者或尚可參考利用,廣大讀者多半望而生畏。梁實秋先生曾說:「作為一個道地的中國人,有些部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雅舍小品選》)錢穆先生曾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論語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次講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近來也有學者建議讀《論語》、《孫子兵法》、《老子》、《周易》。我則主張更集中一點,先把《論語》和《老子》讀好,然後逐步擴展。理由如下:

1.這是兩本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則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響最大的兩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條主線。把這兩家思想的源頭抓住了,就比較容易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還可以避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單向理解,易於進行儒、道兩家思想的比較,鋪墊一個較為開闊的思想平台。《論語》和《老子》在問世以來的二千餘年間,對中國的政治、哲學、倫理、教育等方面,無不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要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首先就要讀懂、讀通《論語》和《老子》。這是沒有疑問的。

中國人必讀的兩本書

宋刻本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

2.這是兩本有利於開展中外文化交流與比較的書。

正因為《論語》和《老子》分別為儒家和道家的最早代表作,所以,熟讀了這兩本書,就為傳播中國文化,進行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比較打下一個初步的基礎。胡適、馮友蘭等老一輩學者,當年出國留學時,已有國學的深厚根底,這是他們融合中西文化,進行綜合創新的基本條件。近一百年前,胡適在美國就發現中國某些留學生忽視傳統文化,不讀中國文化典籍,他為此感到羞恥和焦慮。今日的情況更為嚴重,不少留學生、「海歸派」,確實連《論語》和《老子》都沒讀過,試問他們怎麼傳播中國文化,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中有多少發言權?又怎能比較與融合中西文化,進行文化的綜合創新呢?此外,據我所知,國內有一些熱衷於講「國學」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他們對「四書」「五經」或《論語》、《老子》,都沒認真地讀過一遍。這不正是孔子所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第一)麼?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第六十三章)「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我們應當老老實實地打點基礎,先把《論語》、《老子》讀懂、讀熟,然後才能對國學研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有點發言的資格,做點紮實的工作。

中國人必讀的兩本書

元盱郡覆刊宋廖氏世彩堂本《論語》

3.這是兩本在教育上體現人類精神家園的書。

國內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不僅引導學生圍著考試轉,而且引導考試圍著教材、講義轉。一些大學生學了四年,上了二、三十門課,考試通過了,文憑拿到手,卻主要讀了一堆教材、講義,而很少直接接觸原著、經典。因為對付考試,讀讀教材就夠了。殊不知優秀教材,固然有重要參考價值,不可不讀,但終究是第二手的輔助性讀物。大學生要培養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提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素養,就必須直接攻讀原汁原味的原著和名著。只有這些著作才是經過時間檢驗和歷史淘洗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可靠來源或依據,從中不僅可以學習思想觀點,而且可以學習研究方法,還可體驗學者、大師的品格與魅力。所以,攻讀原著是基本功的訓練,是學術上登堂入室所必經的途徑。應試教育和沉重的課程負擔,讓學生只讀教材,不讀原著,實際上是讓青少年一代逐漸離開了人類精神的家園。這是我們教育領域的一個重大誤區。這與中國的傳統教育,與西方的教育體系都是不一致的。《論語》和《老子》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原著,國學研究的本源性著作,它應當是每一個有條件學習的中國人,首先是每一個中國大學生的必讀書。可是,我個別問過十多個大學生(包括文、理科),是否完整地讀過一遍《論語》或《老子》?都說沒有。這個觸目驚心的事實,讓我感到困惑。西方有的大學生都讀過這兩本書,中國的大學生,卻普遍地沒有讀過,這是說不過去的事情。我認為,不論功課怎麼忙,事情怎麼多,在大學本科的四年裡,一定要抽時間認真地讀一讀《論語》和《老子》,沒有這方面的課程,就自覺地把它作為必修的自學課。書中的有些段落,可以背誦下來,並運用於實際的生活與思考。可以讓《論語》、《老子》中的思想首先在大學師生中普及,然後在國家公務員、機關幹部、企業家和企業工作人員、中小學教師中普及,並逐步在市民、百姓中普及。這是可能做到的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經過這種普及,全民族的傳統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就可以在精神的層面,得到普遍的提升。在這種普及的基礎上便可以逐步提高,從各個方面展開比較深入的研究。這種研究又可以推動更為廣泛的普及。

《論語》是一種語錄體,又多是孔子與其弟子和弟子之間的對話,比較形象、生動;《老子》(又名《道德經》)則是一部富於詩意的散文。兩書內容豐富,深蘊哲理,篇幅較短,言簡意賅。《老子》只有五千字,《論語》也不過一萬兩千字。先讀《論語》和《老子》,便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好比墊下兩塊傳統文化的基石。接下來就可以逐步擴展。比如,從《論語》就可以擴展到《孟子》、《大學》、《中庸》,或整個「四書」、「五經」。從《老子》可以擴展到《莊子》、《淮南子》等道家的其他著作。

《論語》與《老子》雖然比較好讀,但終究是古代典籍,難解和易於發生歧義的地方是有的。首先要儘量讀懂,必要時可適當參考某些學者的註解或評論性著作,但我們不能滿足於讀別人的「心得」或「講解」,而要自己直接把原著讀懂,在讀懂的基礎上還要讀熟,並且進一步讀出自己的見解、體會來。這就必須勤於思考,勇於提問,還要善於分析和批評,看到它的局限性。對原著、名著,是必須反覆閱讀、反覆提問和體味的。像熊十力先生所說:「沉潛往復,從容含玩。」這既要下功夫,又是一種精神自由而愉悅的活動。孔子說過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第六)這裡像是道出了學習、教育的三個層次:「知之者」,大致是獲得或傳授知識的層次;「好之者」,則是從學習中引發了興趣,激發了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的動力;「樂之者」則更進一步,從學習和探討中形成思想的升華,產生高度愉悅的心情,或對研究「欲罷不能」的迷戀狀態。這是讀書、學習可以達到的精神境界。我們讀《論語》和《老子》,或讀其他原著和名著,以及從事各項學習和研究,都可以追求這種精神境界。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中國人必讀的兩本書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