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95後當父母,不再想自我感動了

” 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能耽誤我享福;

窮養兒子窮養女,富養自己長身體。”

互聯網的父母指南瞬息萬變,最近,年輕一代 ” 再苦不能苦自己 ” 的育兒觀,衝上熱搜。

” 十個月大的兒子非要吃火鍋,點了一桌又吃不掉,隻能我吃了 “;

” 孩子小小年紀就想買 IPhone14,買了又不會用,隻能我用了 “;

” 真服了我女兒,非要來吃烤肉,菜沒上齊又睡了,不能浪費啊,我吃了吧 “。

1ae9f649189c1a6fd177e4b63c6f8663

女兒:你看我像是想吃的樣子嗎?/ 小紅書

小時候讀過無數遍的心靈雞湯裏,年輕父母們記得最牢的一定有這一句:

想要愛別人,要先學會愛自己。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

從以父之名到以娃之名,這屆年輕父母為了從娃身上 ” 占便宜 “,腦子轉得比誰都快。

想吃東西就先問問自己的孩子想不想吃:

孩子說想吃,那就買來和孩子一起吃;

孩子說不想吃,那就買來讓孩子看著自己吃;

孩子不會說話,那太好了,不用問直接開衝,爸媽先替你嚐嚐嘛,你別急。

c1491838de50fec4a3aa5a9a0dedb51d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孩子想吃也不給孩子買,趁孩子上學偷偷買來自己吃。/ 微博

為何孩子尚在繈褓中,就對奢侈品有諸多涉獵,酷愛購買好看包包?

不重要,媽媽一定給你買。

5a9199e038bbdbbf0a119e461e1e6ba4

孩子:就這麽一個媽媽隻能慣著了。/ 小紅書

每次出門看啥啥都好、見啥啥都買的寶寶,想買口紅也天經地義;

8aa890ba57f4c3b1b613b814c90fec9f

既然孩子誠心誠意想買,那就勉為其難地用吧。

雖然還是個 3 歲的孩子,卻早已對市麵上的電子產品了如指掌,見到最新款的手機嘴裏隻會大喊 ” 買買買 “;

a300d79b982a1c8ff552e0cae528c68e

華為:好孩子,謝謝你的支持。/ 抖音

這不是《走進科學》裏的神秘現象,也不是能參加《最強大腦》的天才嬰兒。

隻是年輕父母疼愛自己的小伎倆,背後是深厚的愛——對自己的愛。

導致圍觀群眾都 ” 看不下去
“,提醒爸媽別忘了帶孩子看看骨科:長期替你倆背鍋,娃兒受苦了!

41a9111568a812072a4fcd1482473c23

背鍋從娃娃抓起。/ 抖音

有時,給孩子準備的愛(鍋)實在太多,年幼的孩子自己,都含淚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711d5470639749f895f332d0d9874def

孩子年齡小,以後有的是吃的,我不行,我吃一頓少一頓。/ 微博

前有雙十一大促,一件東西都沒給孩子買;

41b64c65c29fa212ff03f6fe553a9dad

” 有親情,但不多 “,聰明的商家早就已經作出了選擇。

efd9113bd75fc32a254e4226d132608e

當代父母的愛——新時代皇帝的新裝。/ 抖音

” 以孩子的名義,買自己心愛的東西 “。

早些年還是僅供娛樂的段子,現在卻以各式各樣的變體,飛入尋常百姓家。

25107721a80d477514797465ff1d251c

d3680a51a6e4d96e5c3260ee9d3daf2e

博主穀大白話發微博的手機,一直與自己孩子皮皮有關,從 ” 給皮皮買的 ” 到 ” 皮皮給買的 “。

上一代父母,什麽也舍不得給自己買,輪到這一代 95 後做父母,為了養娃、工作、生活卷生卷死的他們,一點多餘的苦都不想吃:

讓我吃不必要的苦?不存在。

他們正在用一己之力,改變一提到 ” 父愛母愛 “,就想到 ” 犧牲 ” 和 ” 沉重 ” 的傳統。

 

自我獻祭式的愛,年輕人不買賬了

每當討論原生家庭問題,總有一句經典語錄被反複使用: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如今,這句話裏潛藏的盲區被年輕人指了出來:可是,你們不是第一次當孩子吧?

輕鬆愉快的 ” 以娃之名愛自己 ” 的背後,這屆父母多多少少有一點 ”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懂得給別人撐傘 ”
的味道在。

前段時間,有博主分享了自己有關買獼猴桃的經曆:獼猴桃很貴,但家裏經常買,因為孩子愛吃。

於是,她每次都把果肉留給孩子,自己雖然也愛吃,但選擇了隻啃啃 ” 不能浪費的果皮 “。

f0d35bed3da0d6941003bd92bc8e995b

” 半顆獼猴桃 ” 一度衝上了熱搜。/ 小紅書

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劇情——

” 誰不喜歡呢 “” 但我從來沒吃過一整顆 ” 等描述,像極了小學課本中 ” 媽媽不愛吃魚身子,隻愛吃魚頭 ” 的故事。

fc892da0474414a15ce1958639cd5f6f

可是評論區卻少有共情和支持,更多的網友看到類似表述的第一反應就是:

壓力山大。

有人指出,這種完全是自我感動,小心你將來用累積的委屈感綁架孩子;

也有已為人母的網友現身說法,因為討厭自己這樣的自我感動,所以從不撿孩子的邊角料吃;

90655b1f34aa0247d6e4c07152c2c89c

媽媽舍不得吃獼猴桃的故事,之所以在評論區觸發這麽多反對意見,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一代年輕人共同的童年記憶中,多多少少都有被迫接受過類似的奉獻和犧牲的經曆。

24b4699068a3bf0f45f1346935e26fe1

爸媽都是因為你,才吃了一輩子魚頭,從不舍得吃魚身子;

爸媽都是因為你,所以盡管很喜歡吃獼猴桃,但是一次都沒吃過;

爸媽都是因為你,所以盡管百般痛苦,但是不能離婚 ……

做出這種決定時,不能否認,” 為了孩子好 ”
的出發點是真的,但是犧牲和委屈,可能也是真的。

efe885d62762fcc862d78b2da51481bb

對 ” 半個獼猴桃 ” 反應激烈的網友,怕的不是爸媽的” 我這都是為你好
“的自我感動。

而是這份感動,很可能藏著 ” 所以你不可以不知好歹 “” 所以我希望你明白我為你的付出 ” 之類的後半句。

11f8443c76104eeac67833a18a80771c

《有限責任家庭》的作者李雪,曾分享過一個自己小時候和母親買零食的故事:

和母親一起逛街的時候,李雪想吃巧克力和牛肉幹,母親當時給她買了。

但回家後,卻開始指責她不懂事:

” 你知不知道這些零食有多貴?我們家沒有錢,你還要吃這麽貴的零食!”

年幼的李雪覺得很委屈,家裏沒錢,可以不給我買啊?為什麽要買,買完後又開始批評我呢?

3c7860c9ae527602ab2533939de5f884

就像《奇葩說》裏黃執中說的,” 愛吃魚頭 ” 的父母,如果真正的快樂的確來自於看到子女吃魚肉,那是不會覺得委屈的。

可事實上,他們覺得這是犧牲、是委屈,於是選擇了在臨終前,把真相告訴子女:

” 我一輩子都想吃魚肉,我從來沒有開心過。”

6436b9dff1fa5fc9ce52a8b89403c976

這份愛,的確偉大、動人,但也的確沉重、讓人窒息。

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帶來負罪感和愧疚?

這屆年輕人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也嚐試著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和改變。

艾媒谘詢的研究表明:95 後媽媽中,40% 偏好體驗式育兒,比起依賴所謂的專家理論或著聽取長輩意見為主,這屆
95 後媽媽更青睞以陪伴參與為主的育兒方式。

17a1354b30f7fe1ff6c97191266645c0

在 90 後、80 後中,體驗式育兒的比例分別是 37.1%、20%,越年輕,越傾向於陪伴參與孩子的生活。/
艾媒數據中心

與其說,在互聯網上分享 ” 再苦不能苦自己 ” 的 95
後拿捏了流量密碼,不如說是這屆年輕人,都對自己小時候被迫承受的自我感動式的愛疲倦了。

沉浸在自我犧牲帶來的感動裏,不如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快樂。

作家三浦紫苑在《真幌站前便利屋》中,寫了一對母子,兒子對媽媽的要求,就是:”
我希望媽媽普普通通地愛著我。”

但他自己也不明白:” 可是,所謂 ‘ 普通 ‘,又是怎樣的呢?”

 

拒絕妥協犧牲,快樂成長萬歲

哲學家波伏瓦曾經這樣描述她母親的痛苦:

” 沒有人可以一邊說著‘我在自我犧牲’,一邊心裏不覺得苦。”

a9fe61a832a4f1a4c7f48009539d597a

電視劇《小歡喜》中,身為母親的宋倩的日常就是圍著自己的孩子轉,隻要自己的孩子 ” 不聽話 “,就會崩潰地質問:

” 你對得起我嗎?天沒亮我就爬起來給你蒸燕窩,自己都不舍得喝一口。”

在心理學家李雪看來,這種忍著內心痛苦的自我犧牲,就是在累積 ” 道德資本 “。

所以宋倩會在訴苦結束後,借機追問孩子為什麽不按自己的安排行事,” 你為什麽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呀 “?

3d9db23c41fa68cda06111053f7dcf1a

比電視劇更抓馬的,是真實的生活。/ 圖源:《小歡喜》

麵對母親宋倩這樣的質問,女兒英子因為內疚,除了哭和妥協聽話,別無選擇。

可是,獻祭自己、以求回報的愛,真的是親子之間的最優解嗎?

” 一直在付出的那個人,內心裏必然積聚了怨氣,付出的越多,怨氣越重。

而這樣的付出,本質上其實是讓對方感覺到內疚,是把自己當成‘道德聖人’的表現。但內疚,是人們最討厭的感受。”

比起讓對方充滿負罪感、自己也充滿痛苦的 ” 犧牲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可能是隻是一個有樂同享、有難同當的家庭,和一對快樂的父母。

0cb9ce19ce839b2264c5931cd3bd5aaa

圖源:《papi 醬的周一放送》

雖然,沉迷奉獻式親情敘事的老一輩父母,可能少有機會聽到類似的話,但至少年輕一代的父母,不願意再踏入同一條河流。

” 我是第一次當父母,但好在我並非第一次當孩子。”

原生家庭問題,近些年來被用來解釋所有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

好在從現在來看,這屆年輕人真的有在用心治愈自己的童年,也正很認真地試圖讓自己的孩子不陷入” 犧牲 – 負罪感 –
犧牲 “的惡性循環。

正如梁永安教授所說,我們的父輩身上背負了太多時代的使命和特色,與其期待他們改變,不如自己開始探索如何做一個 ” 理想父母
“,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新的開始。

再苦不能苦自己的說法背後,恰恰是年輕人對自我感動式付出的反叛:

沒有必要為了付出而付出,更沒有必要為了感動誰而讓自己忍受不必要的痛苦。

a771b43da6b27f585cb8401920e73b8c

作家餘華在《活著》中寫道:

” 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煉意誌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

” 為什麽我們歌頌一段感情,總是你要犧牲他要報恩,你要付出他要內疚。

我們不能正常一點嗎?”

一如之前提到的 ” 什麽是普通的愛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

對方追求的東西到底是什麽,努力去想象、去聽、去了解、去回應。所謂 ” 普普通通地去愛
“,不就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