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與17位企業財務負責人聊了聊,現在大家日子好過嗎?

疫情三年來,企業發展經曆了什麽?疫情防控優化之下,他們有哪些期待?

經濟觀察報以書麵采訪的形式,和17家企業的CFO(首席財務官,注:個別企業未設CFO崗位,回複的為財務負責人)聊了聊,並於12月15日收到了回複。

這17家企業位於華南地區,分布行業包括消費電子、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企業規模從年營收數億元至數百億元不等,覆蓋了中小型企業和大型企業。

作為CFO,需要對企業有深刻的財務和業務理解,一方麵,他們對企業的成本、營收、現金流狀況有全盤的把握,另一方麵,通過這些財務數據,他們切實感受到企業在市場經營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

因此,他們也是觀察疫情三年來企業發展狀況和未來預期的最佳人選之一。

在經曆了持續的疫情防控和大宗商品波動後,企業正在麵臨什麽樣的境況?現金流是否見底?采取了哪些措施降本增效?隨著“新十條”的發布,防疫政策得到進一步優化,企業對於2023年又有什麽預測?是否會用投資為2023年的樂觀預期投出一票?又有哪些財稅、金融政策的期待?

當前挑戰:訂單不足、原材料漲價和員工流動性過高

“人力成本很高,耗電量高,產品銷售單價低,產能提升比較慢。”“企業麵臨的主要困難是市場需求不旺、訂單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當下困難主要集中在融資難融資貴,企業銷售回款周期長,客戶不按時回款,出口銷售回款周期長,稅費高,用工成本高,招工難,行業競爭激烈。”“市場不景氣,產品需求縮減。人力成本高,疫情突發會導致員工穩定性和生產穩定性差。”

“下遊客戶需求不旺、訂單不足,銷售出貨不理想。供應商對銷售有要求,所以隻能采購低價銷售政策,效益下降嚴重。”

多位CFO對經濟觀察報道出了目前企業正在麵臨的挑戰。

最大的挑戰是什麽?綜合17位CFO的回複,訂單不足和訂單下滑是最為顯著挑戰,17家中10家企業提及了這一狀況,緊隨其後的是原材料不足或漲價、員工流動性大導致的生產問題。

一位科技公司的CFO回複稱,在當前情況下,發現許多客戶的預算降低或者取消。原因可能是一些經銷商沒有正常營業,對產品的需求就沒之前高,又或者是消費者意識到了現金流的重要性,消費意願也相對降低。

另一家科技企業的CFO表示,從2020年8月到2021年9月,在持續了13個月的旺季後,市場開始回調,再疊加疫情、芯片短缺、物流不暢等因素的影響,2022年麵臨宏觀環境的巨大挑戰。另外,原材料端方麵,大宗商品受宏觀因素影響,形勢比較複雜,價格波動較大,再加上,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行業陸續釋放新增產能,市場價格競爭較為激烈,基於以上情況,今年公司經營兩端承壓,一方麵是終端需求比較低迷,訂單減少,對價格反應敏感,二是上遊原材料價格及氣、電等能源價格的上漲,整體經營的壓力較大。

一家電子通訊行業製造業企業的CFO表示,當前企業的直接困難主要集中在:在疫情之下,人員流動與出行意願、市場主體消費與需求均明顯受限,使得經營流受到很大衝擊,在支出沒有明顯削減的情況下,經營現金流入大幅削弱。

這位CFO表示,目前的間接困難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一是為應對困局,收縮業務以渡過難關,即先保證活下來,擴張計劃暫時中止,避免過高的生產運營和投資支出。

二是行業競爭格局出現變化,一些企業現金流衝擊較大陷入困境,市場收縮戰線,市場體量總體下降,從而改變行業競爭格局。

三是嚴重衝擊供應鏈,在采購、生產、流通及消費議價能力等方麵有明顯差異,受到影響的核心企業與頭部企業會進一步衝擊上下遊原材料與消費端,供需兩端出現同步或不同步收縮,通脹與通縮壓力會同時存在,生產成本會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揚而上升,可能沒有足夠的市場空間而陷入產能過剩的局麵等。

盡管目前訂單狀況並不樂觀,但受益於上半年的出口或相關的降本增效措施,10家企業在2022年(至采訪時)依然取得了利潤的增長或持平,剩餘7家企業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或利潤下降情狀。這種虧損的主因如上所述,來自下遊需求的減少和上遊原材料的漲價。

一家能源企業CFO告訴記者,2022年接近尾聲,預計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利潤總額可能同比下降20%,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是能源材料上漲導致原材料上漲;其次經濟蕭條,市場競爭激烈,公司競價不占優勢,薄利多銷;固定成本不變,導致利潤減少。

此外,兩家企業反映了由於市場競爭的加劇,產品單價持續走低,利潤攤薄,導致企業利潤下降。

現金流:降本增效,12家現金流穩定或位於三年高點

現金流是CFO關注的核心財務數據之一,也是一個企業渡過重重挑戰的保障。在經曆三年疫情後,企業表現出了更為審慎的態度,17家企業中,有12家現金流處於近三年高點或處於穩健的狀態,剩餘5家現金流出現緊張的狀況。

現金流的普遍穩健得益於企業的未雨綢繆,17家企業幾乎均在2022年采取了降本的措施,其中人員開支的壓減是一種普遍的方式,這或許能解釋上述員工流動性的挑戰。

一家科技企業CFO介紹,企業在今年采取了降本增效的相關措施,例如進行節能管控,園區內盡量少開空調,使用自然風通風,如必須開空調,溫度掌握在度,既節儉電量,又有利健康。下班後辦公室的打印機等電源要進行斷電,避免待機耗電。精細化管理辦公費用,打印機進行彩打控製,除必要情景,提倡雙麵打印,嚴禁用空白紙寫字,並從數量及采購成本上優化。嚴格把控材料維修配件及設備設施的購入,所有購置材料嚴格審批。

一家消費電子企業CFO介紹,2022年企業各部門費用預算外均在年度預算基礎上按7-8折管控,減少非必要出差、展會和招待,縮減不緊迫資產、改造項目的實施。加嚴費用報銷審批及事前審批管理等。

降低成本隻是一個方麵,一些企業也在運營效率上進行了提升。

一家精密製造企業CFO介紹,企業在四個方麵進行了降本增效,一是加大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以節約人力成本,提升產品良率;二是貫徹“兩化融合”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成本;三是工藝革新,在設計研發階段通過工藝創新降低製造成本;四是整合集團供應鏈,內部各分子公司資源共享,盤活呆滯設備物料,降低運營成本;五是專項推動降本降費專案,全員參與合理化建議,群策群力降本降費。

這種降本增效並不是一個環節的措施,而是覆蓋了企業從采購、生產、銷售的全流程,也從某種程度上倒逼企業重新對全流程進行審視和調整。

一位科技企業CFO介紹,其所在的企業現金流狀況處於三年低點,因此企業對於生產、采購各個環節進行了調整,比如提高人均產出率、優化產品良率;將費用支出與銷售收入及產能關聯,做成彈性預算比例控製;建立招投標機製,詢價時貨比三家,關注有無廉價的可替代新品。

盡管目前17家企業的現金狀況還較為樂觀,但是應收賬款的變動也顯示了供應鏈整體所麵臨的壓力。在17家企業中,有7家出現了應收賬款增加的情況,此外部分企業盡管應收賬款還沒有增加,但已經感受到了上下遊的財務壓力,總計有11家企業發現了供應鏈上下遊企業有不同程度財務壓力增大的跡象。

一家鋼鐵製造類企業CFO介紹,目前應收賬款增加幅度不大,主要對應收賬款加強了催收力度和風險的管控,但總體來講今年回款的及時性相比往年大幅下降,客戶多麵臨收款難、財務壓力較往年大幅增加。

2023年:預期樂觀,但較少計劃投資

隨著“新十條”的發布,防疫政策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的優先度再次得到體現,在這一背景下,CFO對於2023年的預期如何?

17位CFO中,8位明確表態看好2023年的市場恢複或規模擴大。

一家工業原材料企業CFO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的放鬆,消費的增加,預計下遊客戶訂單應該會有好轉,傳遞到企業,預計2023年下半年應該會有所恢複。

一家醫療行業CFO認為,根據目前的信息,隨著診斷技術及民眾診療需求的發展,公司所屬的體外診斷行業,國內未來將保持17%以上的行業增長(不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檢測),但新冠檢測市場預計將持續消退。

也有5位CFO明確表示了謹慎的態度。

一位科技企業CFO表示,目前整體市場需求疲軟,內外部環境複雜,行業裏被動式擴產後出現局部的、節點性產能過剩,以及能源類資源價格不斷上漲和原材料價格高企,經營承受較大壓力,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壓製,在市場總需求量增長不大的情況,我們一方麵要麵臨在高端材料市場對中國企業的限製,另一方麵麵臨同行為保開工,大肆降價搶單的行為,競爭形勢異常激烈。此外,存在產業鏈外移跡象,為減少地緣政治因素對經營活動的影響及確保供應鏈的穩定,國外一些大的終端及下遊在東南亞周邊建廠,希望重建供應圈。

一位鋰電池企業CFO則對2023年鋰電行業持保守估計,基於這一判斷,預計企業繼續執行2022年開源節流舉措,從兩方麵入手,一方麵開源,開拓新興市場,挖掘第三方客戶;另一方麵,企業內部降本增效。

對於2023年的行業預期構成了企業決策的基礎,17家企業中有5家計劃在2023年開拓新的業務線和市場,但大部分企業還是首先將開源節流、降本增效放在了第一位。

2022年,17家企業中仍有7家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投資或增加了投資的額度,但對於2023年,盡管持有樂觀判斷的比例較高,但有投資計劃的企業為5家,而且呈現了較強的“聚焦主業”特征——幾乎所有的投資都圍繞設備更新或研發展開,剩餘企業均表示2023年不會或暫沒有投資計劃。

當然,在市場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這些決定仍有出現較大變動的可能,一位集裝箱企業CFO表示,新業務開拓需要,2023年公司可能會有大的投資;但又存在很大不確定,所以不好說。

三年疫情:企業生存觀的改變

從2020年至今,在疫情三年的波動中生存下來的企業,總是做出了這樣或那樣的轉變,在17位CFO的回複中,一些CFO認為疫情對於行業的邏輯帶來了變化,但更多人認為疫情改變的是企業的生存方式。

一位科技企業CFO表示,三年給企業帶來的變化和經驗是:要穩固舊的業務,開辟新的業務模式。這家科技企業在2023年希望開辟新能源業務。

上述鋼鐵製造業企業CFO則認為,三年讓企業從粗放式發展轉化為專特精,加大企業自身品牌推廣;發展自身優勢產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和銷售策略。

上述鋰電池企業CFO認為,三年來企業得到的經驗是需要有前瞻性的“眼睛”,及時根據國際經濟環境對企業的戰略做出調整,及時止損,同時對於高端及重要人才需要儲備。

一位傳統製造業企業CFO認為,疫情防控給企業的日常運營和管理帶來巨大挑戰,需要企業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應對突發狀況;市場需求波動和需求疲軟變化更快更難預期,對於傳統製造業而言,企業研發投入和未來市場方向的判斷能力的要求更高。三年間,這家企業的業務模式從來料加工轉為自主采購、生產和銷售。

這種模式的轉變過程艱難,這位CFO總結出了如下三條經驗:

首先,對於製造型企業而言,成本控製是生命,是安全閥;企業要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其次,要充分利用公司已有的優勢,不斷積累、踏實務實、逐步實現業務增長。

最後,業務擴張一定要穩步進行,要保留足夠的資金流,不能過於冒進。

政策期待:減稅政策很有效,希望有更多措施

2022年,中國政府實施了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從年初出台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到5月將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擴圍到批發和零售業等7個行業,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再到8月以來實施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續緩繳部分稅費、支持企業創新階段性減稅等稅費支持政策。

稅收數據顯示,截至11月10日,全國稅務係統合計辦理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7萬億元。其中:已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達23097億元,超過去年全年退稅規模的3.5倍;新增減稅降費7896億元;累計辦理緩稅緩費6797億元。

17位CFO中,超過10位認為享受到了政策的紅利,包括:留抵退稅,延緩繳納各項稅金等。這些紅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資金流緊張問題。

上述鋼鐵製造業企業CFO表示,2022年4月,公司享受留抵退稅的政策,該筆留抵退稅資金及時補充了公司的流動資金,對公司及時向下遊采購貨源支付貨款、調整公司的產品銷售結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位科技企業CFO表示,公司在2022年享受多項優惠政策紅利,比如第三季度預繳企業所得稅時研發加計扣除提前享受政策,預計享受金額千萬元以上,此外還包括社保費用緩繳、增值稅留抵退稅、高企稅收優惠等,對公司資金和利潤有較大支持。

2023年,企業還在期望哪些政策措施?

17位CFO中,多位提及了財政補貼政策,其次為改善融資環境,此外還包括稅收優惠政策和簡化稅收類目等,CFO普遍呼籲更加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支撐企業渡過目前的難關。

上述科技公司CFO提出,針對企業目前資金短缺的問題,希望能在財政補貼方麵,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財政補貼,目前也是企業比較困難時期,希望可以在稅收政策給予企業一定的減免,在稅收征管的時間維度,可以繼續進行紓困延緩繳納的稅收政策。

上述鋼鐵製造企業CFO希望2023年繼續出台一些對製造業部分稅費延緩繳納的政策,同時也加大對製造業同比增加產值的一些補貼措施。

融資端,多家企業提及了信貸政策的支持,上述藥企CFO直言民營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不夠。

在政策力度外,一些企業對目前稅收征管、補貼方式提出了建議。一家交通領域CFO體現出了對這些領域較為係統的思考,他的建議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增值稅稅率和政策太多、太雜,建議進一步簡並。現在的商業模式很多圍繞“製造+服務”,即所謂兼營、混營,有著不同的稅收標準,但要在實際執行中從業務端拆分清楚,就一個銷售合同簽訂而言,很難。

第二,研發/高新/鼓勵行業等政策,應繼續持續大力度扶持。高新和研發其本質是一回事,但就是有2個政策、2個口徑。現行適用行業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其局限性越來越大,企業是生存在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中的,貿易和物流、房地產的產品升級和裝備升級等等,其實都有研發投入的。建議由稅務機關和科技部門共建共管。

第三,稅收體係龐雜,企業業務又隨時多變,建議稅務機關加強普法宣傳,特別是企業涉稅谘詢、實操指導、實操業務判斷方麵,共建共享一個能負責任的大平台。

第四,財政補貼的存在,是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引導,其應該與稅收分開。財政補貼較大依賴於地方財政狀況。這位CFO的理解是,稅收政策應該是全國統一、統管;財政政策,地方性引導為主,稅收在國家授權範圍內給予輔助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