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華為自己建廠造芯?一條消息引爆媒體圈 內部人士:比登天還難

華為要自建晶元製造廠的消息,成了昨天(8月12日)晚間一顆投向媒體圈的新聞炸彈。

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余承東在2020年8月7日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上,親自為華為麒麟晶元的商業化進程畫了一個「休止符」:

「華為自研的麒麟系列晶元在9月15日之後無法製造,將成為絕唱。如果未來美國禁令沒有撤銷,Mate40將成為最後一部搭載麒麟處理器的華為旗艦手機。」

但就在昨天下午,微博大V「鵬鵬君駕到」在下午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大致意思是,華為在內部正式啟動了一個名為「塔山計劃」的半導體產業鏈項目,準備建設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45nm生產線,自己造晶元,以應對「台積電無法為華為代工」的事實。

華為自己建廠造芯?一條消息引爆媒體圈 內部人士:比登天還難

這個信息雖然很快被華為內部人士闢謠,但仍然被媒體以光速在各大媒體平台擴散開來。

從晶元製造角度來看,造芯過程之艱難,非文字可概述。

就此爆料,虎嗅在第一時間聯繫了華為半導體部門內部人士,他們均表示從新聞上才得知此消息。此外,虎嗅也在第一時間採訪了半導體產業鏈人士,他們普遍給出了一個答案:

幾乎不可能,非常難。

實際上,他們認為,建一個45nm晶圓廠的巨額耗資問題,倒是其次;相反,錢是最好解決的東西。就像此前我們在《殺死那隻AI獨角獸》里所說,用100億美元也砸不出一台光刻機。對於半導體設備與生產工藝,「錢」只是諸多核心要素之一。

他們最關注的,是以下3個問題:

這條45nm產線能不能生產出高端產品?

有行業人士解釋,雖然45nm聽起來是低製程,跟台積電如今可以量產的5nm差了十萬八千里,但是目前市場上仍然有大量不同品類的終端產品需要45nm製程工藝的晶元,包括數字邏輯、模擬功率、射頻等晶元類型。

「模擬功率器件,微控制器,45nm是夠用了,但是數字邏輯(譬如CPU)和移動通信類的晶元就不行了。」

但是即便是45nm製程的模擬功率器件,也並不意味著沒有「高中低端」之分(以性能為依據,製程並不代表一切),相反,目前高端模擬晶元全靠進口,中國基本無法設計和製造。

「大家可能一般都比較關注英特爾、AMD、高通、華為的微處理器迭代,實際上模擬功率器件市場雖然比較老,但是模擬晶元的設計難度比數字邏輯要高,在設計上需要有長期經驗積累。」他直言不諱指出,45nm的高端模擬功率器件,國內基本做不了。

「很多都是德州儀器等公司把控著相關類型的晶元市場。當然,消費級的低端貨,國內有廠家能做,也就沒必要建廠了。華為中低端手機也有很多國產零部件。」

所以他認為,無論哪個類別的晶元,華為都需要高端的東西,畢竟手機用戶,伺服器用戶是要看配置,看性價比的。但45nm產線似乎滿足不了,或者只能滿足華為極小一部分的產品需求。

「除非華為靠系統集成綜合性能取勝,這個脫離製造工藝太難實現,或者通過非市場手段進行排他處理,別無選擇。那個『絕唱』的宣布,就算是一個暫時的終結點了。

這條產線能不能完全排除美國的技術?

有半導體從業者告訴虎嗅,爆料中華為所謂的「建立無美國技術生產線」,還是要具體看從哪一層做隔離。

如果從生產設備層面,那勉強有可能;如果從各種材料和零部件的基礎層,基本不可能。

「造廠70%的錢都要花在設備上。如果說顯性的一台完整設備可以不是美國製造,但是這些設備背後也有一條龐大的材料和零部件供應鏈,要想完全沒有美國的技術摻入,簡直是天方夜譚。

舉個例子,45nm的光刻機可以買日本尼康的,但是這台光刻機里也有美國的零部件。假如說為了華為定製專屬機器,那也需要進行長期驗證和測試,將耗費大量時間。」他強調,產線設備上百種,如果做一個從底層就隔離美國技術的承諾,不要說金錢成本,時間成本上根本負擔不起。

「這東西就像飛機發動機一樣,換掉某種材料,或者減少一些零部件,這樣的飛機你敢坐嗎?半導體生產設備也是如此,一旦買了不能用,就變成了廢品。」

此外他也指出,行業內都清楚,建新廠,至少需要兩年,最快一年半。除非是舊廠改造,或者是直接買一條產線。

「但問題又來了,國內有幾條能做45nm的成熟生產線?」

到底能不能在短時間內聚集足夠多的製造管理人才?

我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哪裡找製造人才。此前,我們有講過產線管理人才對生產製造的決定性作用。

另外,關於人才與人才背後的專利爭奪戰,也許與台積電打過無數官司的中芯國際更深有體會。

「造廠除了買設備,其實最緊缺的應該是大量熟練有經驗的工藝研發、設備與產線管理工程師隊伍。」有晶圓廠的工程師疑惑華為究竟要從哪裡去弄一堆熟練的產線工程師,這難度比湊齊設備還高。

「半導體人才報告有說,全國半導體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每年才3~4萬,畢業後就業強關聯的20%不到,能幹3年的更少。中芯國際的離職率每年20%以上。」

畢竟半導體製造業是眾所周知的「苦、累且枯燥」,完全不能與互聯網及IT行業的薪資水平相提並論,甚至被他戲稱為「做這行是用精神力來撐」。

「中芯國際一個博士工作要三班倒,月薪平均只有1.5萬,各種雜七雜八加起來年薪30多萬,這還是上海。很多人最後就會轉行去做其他的事情了,畢竟要養家。」

所以,華為要建廠,就要去挖其他廠的人。

「現在各地晶圓廠太多了,低水平重複建設。有限資源被嚴重分散,化整為零,完全沒有競爭力。

從去年開始,就不斷在各地爆出有晶元製造廠項目或爛尾,或倒閉破產的新聞。」

但即便是挖人,最需要的也還是時間。

「看爆料說華為要從底層開始做起,但是又說要半年建其起一條45nm產線。而資金、人才、設備缺一不可,這說法是存在矛盾的。」他覺得有人爆出這樣的消息很不可思議:

「現在國內對於半導體的大眾科普都欠缺完善,讓一幫自媒體興風作浪攪亂輿論,著實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半導體是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多重密集型產業。在大部分細分市場,強者恆強,因為客戶永遠要用最好的,也只會用最好的。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華為自己建廠造芯?一條消息引爆媒體圈 內部人士: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