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德媒:德國要想硬就先從中(共)國開始

本周一,歐中視頻峰會舉行。德語媒體對這輪峰會的總結大多為「成果寥寥」。德國電視二台發表評論認為,中共在市場開放的問題上大搞「雙標」,而默克爾對北京柔聲細語的做法削弱了整個歐盟的立場。《南德意志報》發表的評論認為,歐洲相信理性和契約的力量,但是在北京和布魯塞爾之間早就出現了一條危險的鴻溝。

德媒:德國要想硬就先從中(共)國開始

德國電視二台前駐中記者Thomas Reichart發表評論文章「問題不只出在中國身上」(Das Problem ist nicht allein China)。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者認為中(共)國做的卻剛好是相反的事。作者認為,歐盟面對中共應該更硬氣點,但是掣肘的卻偏偏是德國。

文章在開篇便指出,默克爾總理非常想在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同中(共)國達成歐中投資協定。圍繞這一協定,雙方已經進行了6年多的協商與談判。但是目前雙方距離達成一致還十分遙遠。

文章寫道:「這首先就是由這個新的中國造成的。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帶領之下,中國正在推進基於自身規模和勢力的外交及經濟政策。北京要求進入歐洲市場,但是卻拒絕向歐洲開放中國市場。中(共)國要求中國企業在歐洲獲得平等對待,但只要是它能力範圍之內的地方,它都尤其對自己的國有企業提供各種保護。這未免令人想起一句古話:『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作者指出:「但是問題不只出在中(共)國身上。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歐盟花了那麼長時間,直到2019年才下定決心,把中(共)國不再只是定義為夥伴,同時也是戰略競爭對手。這無疑是布魯塞爾方面在改變了對中(共)國看法之後的結果。但是在柏林,聯邦總理默克爾卻不為之所動。在面對香港問題時,默克爾對北京輕聲細語無非是她還盼著歐盟和中(共)國之間達成投資協定。但是歐中視頻峰會取得的寥寥成果反映出,默克爾的做法失敗了,而且還削弱了整個歐盟的立場。」

文章指出,有人認為由於歐洲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性太大,所以無論德國也好歐盟也罷都無法拿出一個自信的政策。但是作者認為,中(共)國同樣也非常需要歐洲。「中(共)國需要歐洲的高科技,需要德國在很多領域依舊領先的工業科技,」文章寫道,「這原本是歐中投資協定談判中歐盟手上很好的籌碼,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歐洲也在執行雙重標準。歐盟可以公開計劃對白俄羅斯展開制裁,可以因為亂砍伐熱帶雨林而中止同巴西的貿易談判,但是面對中(共)國在新疆和西藏迫害人權的現實,卻只是羞怯地伸出食指指指戳戳了幾句。」

文章最後寫道:「默克爾今天說,歐盟會在全世界範圍內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那麼,先就從中(共)國開始吧。」

美好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

《南德意志報》也針對歐中視頻峰會發表署名評論文章「為維護中國美好形象,歐盟用力過猛」(Die EU pflegt ein zu wohlwollendes Bild von China)。作者Stefan Kornelius認為,歐洲相信理性和契約的力量,但是在北京和布魯塞爾之間早就出現了一條危險的鴻溝。

評論寫道:「德國聯邦政府以前和現在都持這種觀點:德國可以藉助投資協定以及外交攻勢找到同北京打交道的新辦法。當美國在脫鉤政策(川普和蓬佩奧)與固有意識形態下的經濟互動(拜登)之間游移不定時,歐盟信賴理性和契約的力量。想法是好的。特別是中(共)國也有意拉攏歐洲不要卷進美國激盪的渦流中去。但是這種想法現實嗎?」

評論寫道,「回答這個問題只需要看一個每次伴隨中共官方宣言的基本原則: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領導。毛澤東時代以來,中共的國家意識形態和經濟計劃還從未向現在這樣聯繫得如此之緊密。既要自給自足,又要(在國際上)占據強勢,這是中共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每一個在河南擁有生意夥伴的德國中小企業都會感受到中共的目標,都會收益變少。中國複製了德國的出口模式,然後給自己定下目標,要擺脫對外國的依賴」。

作者指出:「在這些目標下,人們可能很難再去相信傳統的協商談判辦法。目前所有的這些談判都只有一個戰術目的:北京方面要竭盡全力阻礙跨大西洋聯盟的形成。就像對於目前國際政治上很多緊迫的事務一樣,通用的一條是:歐盟需要等到11月3日之後,等到新一屆美國總統被選出來之後,才能澄清同中(共)國之間的關係。」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德媒:德國要想硬就先從中(共)國開始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