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前段時間,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在豆瓣成立。

  短短2個月時間,已經有80000多人加入。

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小組裏聚集的,都是某地的學霸或者曾經的高考狀元。

  十多年寒窗苦讀,進入大學和社會後,曾經豪情壯誌的他們,突然發現自己成了five(廢物)。

  在這裏,他們自詡“小鎮做題家”,沒有一技之長,沒有興趣愛好,也不會溝通技巧。

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現實和幻想的落差,把這些心懷壯誌的年輕人擊打得落花流水。

  隨著小組的走紅,一時間“讀書無用”的論調又甚囂塵上。

  “讀那麽多書沒有好的出路有什麽用?”

  “早知道這樣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

  當真是這樣嗎?

  肯定不是。

  讀書依舊是改變命運最可靠的方式,一張學曆,意味著你能站到更高的地方,去爭取更多的公平。

  但進入大學並不是一勞永逸的終點,而是繼續精進的起點。

  “寒門貴子”想要從自己的人生困境中破局,必須過這三關。

  1

  “苦孩子,得過自卑關”

  6月份,一篇名為《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的文章在網絡上瘋傳。

  故事的主人公,是某省的高考文科狀元。

  數年寒窗苦讀終於高飛的她,也曾經幻想過天高海闊任我飛的豪邁。

  然而進入大學後,卻發現身邊人才濟濟。

  “我左邊宿舍住著新疆狀元,右邊宿舍住著天津狀元,再往右,還有個遼寧狀元。

  天津狀元寫得一手好文,新疆狀元跳起舞來光彩照人,遼寧狀元能力很強,性格幹淨利落。”

  而自己呢?

  數年隻會死讀書,沒有微信,不會導航,與身邊廣闊光鮮的世界格格不入。

  “和她們比起來,我就是個土鱉學霸。”

  巨大的落差導致的自卑,加之沒有目標的茫然感,讓她患上了抑鬱症。

  這位高考狀元的困境裏,藏著千萬寒門學子的痛。

  這些孩子,曾經是競賽中的佼佼者,考過無數個班級第一、年級第一甚至全省第一。

  但從跨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光環消失了。

  眼界缺失的無措,內心貧瘠的恐慌,讓他們在人生更大的舞台上,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懷疑。

  但是出身苦的孩子,恰恰要先過自卑這一關。

  接受“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的事實,勇敢去建立與他人的連接。

  調整心態,找準自己的節奏,在自己的優勢中持續深耕。

  像作家連嶽說的那樣:

  “拿出你應對高考的方法,勤奮、誠實、耐心,那麽,你適應一切環境,你獲得尊重,你成就自己,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放棄比較,專注自身,踏實做事。

  也許我們拚盡全力才來到了別人的起點,但我們依舊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跳出命運的輪回,從而改變一個家庭的原始格局。

  這,才是寒門一代的責任,也是寒門一代的幸運。

  2

  “勤奮的孩子,要過玻璃心關”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讓我唏噓了很久。

  上海警方在一處廢棄多年的拆遷房裏,發現了一個撿垃圾的男人,瘦骨嶙峋,渾身惡臭,神誌不清。

  警方調查對比後發現,這名男子,正是失蹤了12年的北理工學霸姚遠。

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隨著家人的講述,姚遠的故事一點點被揭開。

  1990年,19歲的姚遠以極為優異的成績成了當地的高考狀元,被北京理工大學錄取。

  大學期間,他一直勤奮精進,被很多人寄予厚望。

  然而進入社會後,姚遠的職場之路卻並不順利。

  從安徽到上海,從研究生所辭職後又輾轉換過無數份工作。

  這期間,現實的百般捶打,讓他在青年時期累積下來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消失殆盡。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再次失業的姚遠心灰意冷地自我放棄,選擇了消失。

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這一走,就是12年。

  12年的流浪生涯,早已將他的學識和尊嚴消耗殆盡,前半生的努力,毀在一念的放棄。

  如果,他能更勇敢一點,更堅持一點,他的人生是否會有不同的結局?

  想來無盡唏噓。

  回看姚遠的一生,是擺脫不了“狀元光環”的一生。

  “天之驕子”的易碎,大多都在於缺乏與現實碰撞的勇氣和耐力。

  姚遠的悲劇也給更多家庭帶來警醒:

  學曆,隻是檢驗一個人知識儲備的平台,真正決定孩子能走多遠的,是他的抗挫能力。

  正如巴頓將軍所說:“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要看他跌倒穀底的反彈力。”

  成功的教育,是教會孩子坦然看待起落,正確麵對成敗。

  在內心孱弱時,學會把外在的期許和壓力,內化的前進的動力,一步步變得強大。

  “寧可不要臉,也別玻璃心。”

  教會我們的孩子如何學會逆風也能飛行,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課題。

  3

  優秀的孩子,要過“空心”關

  北大心理學專家、教授徐凱文曾提出一個“空心病”的概念。

  他指出,很多學業優秀的孩子,心中有很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究其本質,是信念的缺失。

  什麽是信念?

  就是你相信的,念念不忘的,願意努力為之去奮鬥的東西。

  對於貧寒家庭出生的孩子來說,信念越樸素,越微觀,就越能內化為前行的動力。

  陝西漢中的王寶麗,以超出陝西一本線分數線132分的成績,被西北大學錄取。

  然而,她還要為一年6000多元的學費發愁。

  他的父親因意外切除脾髒不能幹重活,媽媽在延安打零工,全家人收入一年隻有3、4000元。

  “現在還不敢算學費”,這位女孩麵對鏡頭靦腆地說。

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當被問及以後有工作有什麽期望時,這位老實的女孩笑了笑:

  “不管幹什麽行業,我覺得我都挺有幹勁的,我想掙錢改變這個家裏。”

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浙江麗水的徐倩,高考分數694分,是他們鄉第一個考進清華大學的人。

  爸爸是務工人員,媽媽隻有初中文化,一家人擠在老舊雜亂的房子裏。

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媽媽很好,我想要什麽她一般都會給我買。”

  提到媽媽,女孩滿臉的笑意。

  貧寒卻有愛的孩子,心裏有著樸素的願景:

  “我還沒想好以後是買房還是把這裏推了再蓋一個,我要給爸爸媽媽弄一個房子住。”

  無論是王寶麗,還是徐倩,她們身上都有一種極強的信念:靠自己改變家庭的現狀。

  其實,學霸也好,狀元也好,最終都要從眾星捧月跌落凡塵,褪去光環,成為一個為生活焦頭爛額的普通人。

  與其不務實的比較,好高騖遠的追求,不如踏踏實實工作,盡心盡力回報家人。

  葆有這種樸素且微觀的信念,慢慢去奮鬥,一步步往前走,就是人生贏家。

  4

  今年考入清華的湖南省文科狀元何潤琪,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不認為自己是寒門貴子。

  那些不過是媒體為了製造噱頭而故意采取的說辭。”

  我相信這世上的確有窮人,有寒門,但那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普通乃至貧寒家庭的孩子,不能囿於概念,而失去了繼續奮鬥的信念。

  人生難行步步行,關關難過關關過。

  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985廢物”,隻是在更為優秀的群體中陷入了暫時的迷茫。

  他們深深的知道,僅靠一張高考成績單,無法快速實現人生逆襲。

  但,隻是“無法快速”,不是“無法”。

  自媒體作者王耳朵有段話說得很好:

  “大多數寒門貴子此生的結局,不過是把捆綁一生的場所,從田間地頭換成了寫字樓和格子間。

  可是不要悲觀,你要明白,這就夠了。”

  他們進入大學,克服自卑,收起玻璃心,勇敢的去現實世界碰撞,調整預期,不斷精進。

  葆有樸素微觀的信念,一點點改變自己和家人的處境,去為孩子的原生家庭,掙一個更好的起點和更大的格局。

  他們,已經悄然改變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運。

  需要的隻是時間與堅持。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讀書無用?上萬失業”985″抱團,自嘲“小鎮做題家”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