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世界正開始走向各行其是,中國怎麽辦?

曹辛:世界貌似正在走向二戰前的世界,各國正開始走向各行其是,各行其是的世界導致了聯合國功能正逐步喪失。

世界正開始走向各行其是,中國怎麽辦?
在過去的一周裏,世界輿論聚焦的一個話題令人傷感,這個話題結論就是:世界貌似正在走向二戰前的世界,各國正開始走向各行其是。

上周有兩件事與上述話題密切相關:一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的大會,二是由世界各行其是導致的台灣局勢的演變。各行其是的世界導致了聯合國功能正逐步喪失,包括像新冠疫情這樣全世界的大事,而對中國至關重要的台灣問題,也在因這個世界的各行其是發生重大演變。

如何應對世界可能回到二戰前的情況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在世界性新冠疫情的背景下,這本是加強各國合作以解決新冠疫情這個人類大敵的好機會,但現實卻令人失望。

世界媒體普遍報道了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Kelly Craft)在大會上的重話。

克拉夫特說:“你們每個人都應感到羞愧(shame on each of you)。我為今天的討論內容感到驚訝且惡心。”

她也將矛頭指向聯合國安理會:“我實際上真的對這個理事會感到挺可恥——理事會成員借這個機會專注於政治恩怨而不是解決眼前的關鍵問題!”

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大會開幕時直截了當地提出了一個危險的預告:隨著中美緊張關係升級,世界“正朝著一個非常危險的方向前進”。

他稱:“我們必須竭盡所能避免一場新冷戰。”古特雷斯強調:“我們的世界無法承受這樣一個未來——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在一場大斷裂中將全球分裂,各有各的貿易和金融規則以及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能力。”

當前人類社會最迫切和關鍵的大事,無疑是世界科學家們近來一直警告的全球第二波新冠疫情的重來。然而令人非常遺憾的是,在此次聯合國大會上,這件天大的事基本上沒有成為大會的主要議題,更不要說討論如何加強國際合作以解決這一問題了。相反,整個大會變成了各國攻擊與被攻擊、辯護與聲索本國自己利益的大雜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疫情的大背景下,中美對立加劇,但世界不少國家對中美的角力多有意見與不滿。這造成的狀況就是:這些國家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立場可能會站在中美之間的某一邊,但絕不站隊,也絕不參與中美領導人在大會上的辯爭,於是,雖然中美領導人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針鋒相對,但國際社會沒有因此形成兩大陣營。

這預示了未來世界的一個發展態勢:如中美繼續抗爭下去,世界將因此而分裂,但不會有過去呈現過的國家陣營;廣大中小國家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自行其是,它們根據具體議題的需要,臨時性地和中美兩國中的某一方進行戰術性合作;世界將較少能夠有效解決全球性議題,相關國家隻可能在自己國家的權力範圍內,共同解決部分性的世界性難題。這一切意味著,世界可能將回到二戰前各行其是的時代。

毋庸置疑,這種形勢對中國今後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中國有兩大核心發展要素不掌握在自己手裏:國際貨幣和核心技術,這構成了中國下一步發展的巨大瓶頸。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的發展速度將很快就會慢下來乃至停滯;而一旦世界疫情結束或者極大緩解,中美之間的發展速度很快就會拉大距離,若如此,這也會引發中國這個14億人口大國的國內問題。與此同時,當金融不掌握在自己手裏時,這也意味著博弈手段的喪失,這從今天朝鮮被金融製裁的例證可以看出部分問題,但沒有看出的問題是:一旦金融貨幣被別人掌握,對博弈工具的運用實際上是受到很大限製的。

麵對上述狀況,筆者仍然堅持最近在《中美是不是該想一個“新G2”了》一文中所提出的:中國必須為中美關係提出新的規範性框架和定性,即:通過權力的轉移和分享,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當。其中責任的擔當可以是議題,也可以是地區性分片包幹;雙方事前先劃定底線。這種狀況可以稱之為“新G2”。這是當前中美兩國的國家綜合實力及世界地位使然,和意識形態無關。即便意識形態的差異客觀存在,中國也應該牢記鄧小平的話:中美利益之爭客觀存在、不可避免,但不應和意識形態聯係在一起。因為世界上能夠接受中國意識形態的國家畢竟不多,而中國的崛起在金融貨幣和高精尖技術上已經與世界連為一個整體,在此時代背景下,已經絕不可能另起爐灶,而隻能在現有國際體係內實現。

“海峽中線”:有,還是沒有?

與各國自行其是的時代特征相關聯,上周世界華文媒體關注的另一個重點是台灣海峽的局勢演變。實際上,台灣海峽局勢近期的動蕩,完全是中美博弈的結果,這場博弈導致大陸、台灣、美國三方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再遵守原有的默契而各行其是,繼而導致作為國際重要通航水域的台灣海峽深陷危局。

“海峽中線”有還是沒有,完全是雙方實力決定的,一是由兩岸的實力對比決定,二是由中外實力對比來製約和控製的。因此“海峽中線”有,也沒有。曆史告訴我們,當大陸空軍力量不夠強大時,台灣的蔣介石政府並不遵守“海峽中線”,照樣頻繁派U2偵察飛機越過中線,遠赴大陸內陸偵察,而到上世紀末中國大陸空軍強大時,就有所謂“海峽中線”的“默契”了。而由於現在民進黨當局和美國聯手給大陸施壓,大陸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也就認為並無“海峽中線”了。這一切才是問題的本質,上周國際媒體報道的台灣當局的最新表態,就是證明。

國際媒體上周報道說,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訪問時說:台灣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麵外交關係”。但他同時表明:台美還有很多能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的空間,台灣一直提倡應該進一步加強與美國的經濟、貿易、政治與安全關係。

很顯然,前者才是重點,後者不過是民進黨的政治姿態而已。但前者的表態說明,美國打算暫時緩解和降溫兩岸局勢、尋找別的與中國博弈的地區熱點了,所以才有民進黨“不和台灣建交”的表態。

自台灣民進黨本世紀初在台灣執政以來,中國大陸事實上一直把工作重點放在國民黨一方,這與國共兩黨的曆史淵源有關,也是當時國民黨全力做大陸工作的結果;相反,大陸對民進黨的工作就可圈可點了,經過這麽多年的波折,這其中是有很多值得總結之處的。但就此次“海峽中線”危機而言,國民黨的表現則難免令旁觀者不屑。

按照一位熟悉台灣政壇的台灣人士的觀點,國民黨此次犯了兩大錯誤:

其一,和自己的對手民進黨持同一立場。台灣媒體報道說:大陸解放軍軍機近日多次越過“海峽中線”,進入台灣空域,為此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呼籲中國大陸,稱這隻會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應該立刻停止。上述台灣觀察人士評論認為,國民黨這些人與民進黨為伍,犯了政治上的大忌,盡管他的動機可能是想拉國民黨的支持率,不想國民黨在台灣進一步淪亡。

其二,國民黨在這個兩岸的重要時刻,自我丟掉了在兩岸發揮自己獨特政治作用的有利機會,政治上完全失敗,這也必然導致中國大陸對國民黨徹底喪失信心。台灣觀察人士的依據是:原定要來大陸參加相關論壇的國民黨大佬王金平,僅僅是因為大陸媒體稱他此時來大陸是“來求和”就不來大陸參會,充分暴露了王金平的不足,因為為台灣“求和平”政治上完全正確,如果來大陸後能有個共識,更是對民進黨在輿情和政治上的有力製約,也是國民黨政治上的勝利;他不來大陸後,緊接著馬英九又表態與民進黨站在同一立場,這說明國民黨的幹部精英已經流失殆盡了。

以上問題,預示著對大陸來說如果不調整政策,台灣內部問題未來將更難處理。

從根本上說,台灣問題客觀上隻有在中美關係的框架內才能解決,除非美國政府自我放棄這一遏製中國的切入點,並承擔美國國內的重大政治壓力。隻有在中美間建立起上述“新G2”關係的前提下,並在台灣地方民選政府深度參與的背景下,台灣問題才可能進入解決軌道。特別是,台灣不是前殖民地香港、澳門,它是中國人自己管理和建設的地方,其經濟和社會成就多年來舉世矚目,包括對當前疫情的處理。因此對台灣事務的處理,必須吸取香港的教訓,慎之又慎,方可順利解決。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世界正開始走向各行其是,中國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