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科技成利器?中國恐正走向“數字極權主義”

科技成利器?中國恐正走向“數字極權主義”
許多證據證明,中國政府利用人工智能及高科技監控人民,尤其利用麵部和語音識別、定位追蹤以及其他生物數據來控製少數民族。有美國學者認為,中國政府正透過科技往“極權主義”邁進。

小布什總統時期的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網絡研討會的開場致詞中說,科技是中立的,如何被使用才是關鍵。

萊斯:“管理科技的製度,以及科技使用者的價值觀,決定了科技是否能為人類增添福祉。”她提到,基於這個原因,中國獨裁政府控製了人工智能技術,格外令人憂心。

極權主義的前奏

四位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以“極權主義”形容中國。他們認為,盡管不甚成熟,但在高科技的幫助下,中國正往數字極權主義發展。

“如果一個專製政府保留這些(個人隱私)數據,不僅可以用來控製,甚至鼓勵或懲罰某些行為,這就是極權主義。”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研究科學家蕭強(Xiao
Qiang)如此說,並稱此為“中國數字極權主義”(digital totalitarianism)。

他提到,中國的社會信用體係掌握民眾的隱私數據,加上“天網”麵部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使政府達到監控目的,無疑就是極權主義的開端。

近期被中方驅逐的駐華記者之一、《紐約時報》的孟建國(Paul
Mozur)直言,目前來說,中國政府在科技監控上仍搭配大量人力部署,集中在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少數民族居住地區,而非上海等大城市,因此中國政府的極權主義仍有地域性。

“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種粗糙版本的極權主義,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擴展後的更高級的版本。”

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2019年公布一份報告揭露,中國利用“一體化聯合作戰平台”(Integrated Joint Operations
Platform,IJOP),大規模搜集及監控新疆民眾的生活,這個警用應用程式能收集新疆少數民族的個人數據,包括個人隱私、背景資料,以及手機是否有特定應用程式或用來翻越中國網路防火牆的工具。

“透過無數個在路口的麵部識別相機以及檢查哨,‘一體化聯合作戰平台’給人感覺無所不知、無所不在……我想不到有比這更極權的事情。”專門報道中國的美國記者貝書穎(Bethany
Allen-Ebrahimian)說。

她強調,雖然其它國家也有使用麵部識別等技術來協助警方辦案,但由於中國政府的政權性質以及當地公民無力反抗,使得中國比起大多數其它政府對人性造成的危害更大。

抵製獨裁中國成本高

中國政府的科技監控已使世界各國開始擔憂。美國商務部上周對中芯國際實施出口管製,原因是該企業供應的設備可能被用於軍事用途。今年七月,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民主黨人發布報告,指控中國正在利用其技術崛起發展“數字獨裁主義”,透過人工智能和生物識別等技術來跟蹤公民並控製信息。

盡管如此,《華爾街日報》去年的一篇報導披露,美國科技產業扮演了中國監控係統背後的重要角色。報導指出,多家美國科技大廠從中國監視產業初創期便參與,提供組件、資金和技術,積極拓展並從中獲益。

除此之外,即使中美兩國在貿易、關稅等方麵持續交鋒,中國仍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之一。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譚安(Glenn
Tiffert)直言,在過去的四十年中,美國經濟學術界已與中國深度融合,因此即使美國有諸多不滿,要發展應對中國的新製度依然十分困難。

對此,貝書穎也表示認同,她問道:“當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決定往獨裁政權邁進,我們能做什麽?”

貝書穎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十分嫻熟,世界各國無法限製其科技發展,加上中國為眾多世界組織成員之一,各國對其實施製裁或其他限製恐怕效果不彰。她直言,歸根究底,將中國踢出世界舞台的成本非常高,大家需捫心自問,願意付出多大代價來阻止中國的獨裁?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科技成利器?中國恐正走向“數字極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