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電郵門”疑雲 WSJ社論:拜登不該閃躲 媒體應追查

“電郵門”疑雲 WSJ社論:拜登不該閃躲 媒體應追查

華爾街日報社論強調,「電郵門」疑雲,拜登(左)不應逃避閃躲,媒體也應追查報導。(路透檔案照;本報合成)

紐約郵報近日連番揭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與兒子杭特在烏克蘭和中國商業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麵對「電郵門」爆炸性消息,美國主流媒體普遍冷處理,拜登本人至今不願多作說明。不過,華爾街日報21日發表社論指出,拜登有義務回答關於他兒子兜售影響力以及個人財務往來的問題,尤其是與中國相關的部分,而除了拜登不該閃躲,媒體也應該繼續追查此事。

文中指出,拜登將整件事斥之為抹黑,民主籍的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謝安達(Adam
Schiff)則在沒證據的情況下,將此事歸咎於「俄羅斯假消息」。對此,美國國國家情報首長雷克裏夫強調,沒有情報支持俄國介入的說法,而在留有杭特名字與簽名的筆電報修文件曝光後,拜登競選團隊並未表示稱電郵是偽造的。

社論中提及,關於杭特在烏克蘭業務的電郵一直被廣泛報導,但2017年5月的一封福斯新聞聲稱已證實為真的電郵,討論要給6個人報酬,其中杭特擔任「主席或副主席」,取決於與「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達成的協議。這封電郵中有一條說明引人注目:一份擬議的股權分割提議中,將給「H」(杭特Hunter?)的股權改為了「20」,「H為『大人物』代持10」。但其中沒有對「大人物」(big
guy)的具體身分做進一步介紹。拜登競選團隊的回應是,拜登的報稅紀錄未顯示他在中國有任何投資。

社論中說,親民主黨的媒體一再聲稱,即時這些電郵是真的,也不能證明拜登違法,而拜登父

子也沒有否認電郵的真實性,但是否觸法,並不是衡量一個政治人物行為的最低標準,2017年拜登雖恢複平民身分,但已表態選總統,而此交易可能讓拜登或杭特成為與中國政府有關係之企業的合夥人,會讓外界質疑,拜登在當選後將如何處理中國議題。

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將成為拜登最艱難的外交挑戰,就算他順利當選,也無法逃避這些沒解釋清楚的文件,是如果共和黨維持聯邦參議院多數席位,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將會繼續追查這件事。拜登是否就是電郵中提及的「大人物」?這項交易後來如何發展?拜登基於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須清楚交代他在中國的業務往來。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電郵門”疑雲 WSJ社論:拜登不該閃躲 媒體應追查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