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情況沒那麽樂觀?FT社評:中國經濟複蘇仍有隱憂

情況沒那麽樂觀?FT社評:中國經濟複蘇仍有隱憂
中國的複蘇有很多值得欽佩的地方。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4.9%。中國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中國將避免經濟收縮。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遏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成功,以及中國的製造業實力。然而,如果深入研究這些數據,就會發現情況並不像看上去那麽樂觀。

早在新冠疫情之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看起來就已經失衡到了危險的地步。北京方麵極度重視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體數據作為衡量其經濟實力的指標。其結果是,如果經濟增長有可能降至中共認為過低的水平,政府就會采取積極幹預措施。

這種幹預通常涉及為項目(尤其是建築項目)提供融資,這些項目除了刺激需求之外,幾乎沒有什麽經濟目的。它還導致中國國有企業的投資規模遠遠超過私營部門的貢獻。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公共市政當局的債務激增。在新冠疫情期間,這種情況似乎再次發生。今年頭9個月,中國非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5%。同期,國有企業的這一數字上升了4%。中國評論人士經常警告稱,房地產等領域的過度投資很可能導致大量不良貸款。

有幾個理由認為私人投資和公共投資之間的不平衡——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長期增長的威脅——可能會惡化。中國對新冠肺炎的反應是關閉邊境,以至於外國人現在幾乎不可能進入中國。如果來自德國等地的企業代表不再能夠訪問中國,人們可能會看到中國的外來投資因此減少。中國與其貿易夥伴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產生了影響。中國不僅與美國發生摩擦。日本政府表示,將向企業提供補助,敦促它們將產能遷出中國。韓國也采取了類似的策略。

中國試圖通過一種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為“雙循環”的模式來糾正這種全球緊縮。這一理念正式確立了長期宣揚的通過內需拉動更多增長的努力,通過消費更多的本國產品,讓經濟在與世界其他地區脫鉤後得以生存。

有跡象表明,中國的國內需求正在好轉。9月份,中國的進口飆升至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也有所提速——盡管增速低於整體GDP。然而,在中國,家庭消費占產出的比例不到40%,而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這一比例約為65%至70%。

在全球增長前景黯淡之際,中國恢複增長是一個真正的亮點。它的複蘇也為其他地方強勁的出口數據提供了動力,尤其是在歐洲。在第二波感染有可能引發其他發達經濟體的雙底衰退之際,中國步履蹣跚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然而,如果私人投資沒有複蘇,中國在未來幾個季度的任何提振都有可能過於依賴長期來看弊大於利的因素。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情況沒那麽樂觀?FT社評:中國經濟複蘇仍有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