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導語:

因為工作原因,我在去年冬天看過《一秒鍾》,大概一月份,影片入圍柏林前後。看片地點在朝陽區的一個小酒吧裏,地方挺小,擠了幾十個人。

我覺得那個版本的《一秒鍾》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張藝謀在進入新千年以後,最好的作品。

這個版本,長度差不多,氣質太不同。我一直相信有的電影作品,就是一秒鍾也不能動的。

因為覺得挺可惜,所以打算聊聊:

《一秒鍾》刪了些什麽? 《一秒鍾》加了些什麽? 為什麽不同? 《一秒鍾》也是張藝謀的過去 張藝謀電影中的父親主題
1、《一秒鍾》刪了些什麽?

按照片尾時間,主要敘事線結束兩年後是恢複高考,也就是1977年,倒推影片發生時間,就是1975年。(以下涉及部分劇透)

張譯飾演的勞改犯張九聲,從勞改農場裏跑出來,要去看電影。因為有人寫信告訴他,他的女兒在電影《英雄兒女》前麵的22號新聞簡報裏。而他由於勞改,已經很多年沒見自己女兒了。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然後張九聲就遇到了三層阻礙,一層,是新任謀女郎劉浩存飾演的孤兒劉閨女,想要偷走電影膠片去給她弟弟做燈罩。

那個年代的流行。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第二層,是電影膠片在運送的過程中,摔了出來,剛好就是22號新聞簡報的那一卷,在驢後麵拖了十幾裏地,沒法看了。

要擦幹淨才能放。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第三層,就是他勞改犯的身份暴露了,要被抓回去。

所以,這個故事的焦點在於看女兒,而不是看電影。

公映版的《一秒鍾》,刪去了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張九聲的女兒,其實已經死了。****

有了女兒已死的情節點,張九聲所有的、為了看女兒的瘋狂舉動,才能夠成立,並且讓人同情和理解。

在影片的紀錄片裏,也還能看到導演提及這個重要的前史。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在原來的版本中,張九聲在看完片子後,跟範電影說起過女兒去世的真相。這個段落並不長,寥寥幾句話,卻成了全片中最令人心痛的題眼。

有心的觀眾應該注意過,劉閨女看到新聞簡報裏的張九聲女兒,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就是你女兒啊,沒被麵袋子壓死啊?

然後張九聲氣得踢翻了劉閨女的凳子。

真相就藏在這句話裏。張九聲的女兒,的確就是因為在糧店工作,搶著做先進多幹活,才發生意外,車禍去世的。

而她之所以要這麽逞能,範電影也說了理由:這樣做,才能消除爸爸是壞分子對她的影響。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女兒已死、女兒怎麽死,在片中並不是那種可以看破不說破的隱藏情節。

它把這種非正常死亡擺在台麵,又被那個年代的人當成正常甚至是先進事跡,此間的反諷,就直接點破了那個年代對人敲骨吸髓的本質。

有了這個前情,張九聲被勞改農場帶走,範電影塞給他留個念想的女兒膠片也被扔掉的結尾,才顯得那麽狠厲殘酷。

它像一把鈍刀子來回割筋脈,死不了,要的就是活著的苦痛。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2、《一秒鍾》加了些什麽?

原版的結尾,就戛然而止在張九聲被帶走,劉閨女隻撿起來包著膠片的報紙,而張九聲女兒的膠片,就丟棄在荒地中,被曆史的風沙掩蓋,成為沒有人記得的存在。

現在的版本,結尾的兩年後,都是新加上去的。

隻能說,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兩年後,紅色年代結束,恢複高考。孤兒可以健康成長,知識分子可以擁有出路,被錯判的人生也可以被糾正。

一切都充滿希望,是向上的,是可以被接受的,是符合正能量的。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3、為什麽不同?

看起來,《一秒鍾》改得不多,但整體氣韻已經完全不同,關鍵點用一句話可以總結:

原版裏,這是苦難年代中,一段鮮有人書寫、也難以書寫的個人史。而一減一加過後,落點在新時期的偉光正和個人的惆悵,它就已經變成了可被接納的正史。****

個人史與正史的區別,讓一前一後的兩個版本,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氣韻。一在批判,二在反思,第三點,則是共情。

在那個被掩映的年代裏,有太多的個人,成了在驢後麵被拖了十幾裏地的爛腸子;有太多的個人,被黃沙掩埋成甚至沒存在過的不可見。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當一部電影真正選擇訴說個人的故事,它就已經走出了那個年代的語境,選擇與這些被遮蔽者共情。戛然而止的結尾,就是那個年代無數人的命運休止符,它將過去與個人勾連,由此才構成曆史。

而當這個故事被加上新的結尾,走進新時代,它就選擇了與充滿希望的未來共情。但我們都知道,這群主人公其實沒有所謂的未來,個人史也就變成了燈下黑。

這些個人史與正史之間的關係,就好像被藏起來的死亡,和振奮昂揚的新聞簡報之間的關係;就好像觀影群眾的生活,和夢幻正片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沒人記住的一生,和鏡頭裏被留下的一秒鍾之間的關係。

但我覺得這個版本的結尾,至少還保留了一份清醒,或者說,是那種溫暖中的利刃。那就是劉閨女其實並不知道電影片子的存在,當她把報紙珍藏兩年,看著張九聲滿懷希望打開,裏麵卻空空如也時

有人隻記住正史,但有人不會忘了個人史。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4、《一秒鍾》也是張藝謀的過去

《一秒鍾》的故事肯定是與張藝謀的經曆深度綁定的。這個綁定一方麵在於對電影本體、膠片的迷戀,對看電影、尤其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看電影的記憶。

在2007年,為了紀念戛納電影節60周年,張藝謀就拍過一部叫《看電影》的短片,片中大家看電影跟過年一樣的情緒,孩子們在幕布前玩鬧,雞和自行車都被拿去投影,原型就在這部《看電影》裏。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看電影》

另一麵,則在於特殊年代與個人命運之間的綁定。張藝謀自己就是家庭出身不好,他父親從黃埔軍校畢業後,作為解放初期肅反政策下可留用的國民黨技術人員,在內地安了家。結果十年時期一來,父親是曆史反革命+現行反革命;二伯失蹤了,被定為潛伏特務;大伯在台灣,是國民黨軍人。

張藝謀自然因為家庭出身不好,被安排去上山下鄉,跟張九聲女兒受父親成分的影響差不多。還是因為籃球打得好,會畫畫會寫字,才走的文體特長,在1971年,從插隊知青進了國棉八廠當搬運工,一個月工資36塊。

聽以前的老師講過一個逸聞,說當時分宿舍的人,可能是因為諧音,把張藝謀的名字寫錯成了張銀幕。

所以兩年後的高考,其實是他自己人生命運改變的節點。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1974 年張藝謀買了海鷗4型雙鏡頭反光相機之後拍攝的第一張照片,原片已經找不到了,這是張藝謀手繪的

1977年10月,中國恢複高考,當年就舉行了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片中看高考消息的人們都穿著冬天的厚棉襖,很真實。但張藝謀那年沒考,因為沒反應過來

我隻上到初中二年級,整個高中都沒上過,和老高二老高三那群人不一樣。他們有概念,我沒有,我覺得上大學跟我沒關係。

不過那年北京電影學院還沒有開始招生,1977年的北電還叫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電影學校,1978年才恢複建製,開始招生,後麵的故事你們也都知道了,著名的78一屆裏,張藝謀是年齡最大的。

片中的1975年,剛好是張藝謀揣著相機四處拍照的時候,所以張九聲說自己會洗照片、學過放大,多少也有點張藝謀自己的影子在裏麵。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張藝謀自學攝影時候的抄書筆記

5、張藝謀電影中的父親主題

《一秒鍾》的故事拆開來了說,其實是父親與孩子的故事:張九聲與自己死去的女兒,劉閨女和自己離開的爸爸,範電影和自己腦子燒壞的兒子,以及,張九聲和劉閨女象征性的父女關係。

父親主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成為解開《一秒鍾》和張藝謀創作的鑰匙。

父親這個形象在不少張藝謀以前的作品裏,都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如果把父親再延展為父權,那更是幾乎可以觸及至張藝謀的每部電影。

張藝謀電影中的父親形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一是家庭關係中的父親,代表可以是《我的父親母親》,又或者是《千裏走單騎》裏關係疏離、難以相互理解的兩對父子。

《歸來》中的陸焉識也是一個無法重回家庭的父親,跟《一秒鍾》裏有點像,裏麵也寫到他偷跑出來,看女兒跳舞,和家庭重新建立起聯係,是這一類父親的求不得。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歸來》

《菊豆》中的楊金山,因為性無能,是無能但卻掌權的父親,對比之下,楊天白真正的爸爸楊天青,卻是被遮蔽甚至被仇恨的父親。

《滿城盡帶黃金甲》說的是皇宮的故事,王是皇帝,更是父親,這個家族的悲劇就是父親和父權的悲劇,也跟原著《雷雨》的內核一致。

《活著》雖然說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但內裏也是一個喪父的紈絝子弟,始終沒法成功為人父為人夫的命運,是一個失敗的父親。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活著》

第二類父親,則可以被看做是象征性的父親。

《秋菊打官司》中的村長,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看做是象征性的父親,這裏也存在著一個父與父的置換,秋菊真正的丈夫,肚子裏孩子的爸爸,被踢傷下體無法再幹活;村長是始作俑者,拿走了對方父親的能力,卻能在秋菊難產的時候親自跑一趟,也就已經發揮出了父親的功能。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秋菊打官司》

類似的還有《金陵十三釵》中的神父,躲在教堂裏的時候,不管是作為成年男性的決斷力,還是在作為神父上的精神庇佑力上,他都是這一群人的父親。

《英雄》中的秦始皇、《影》裏的都督子虞、《大紅燈籠高高掛》裏的陳姥爺,《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裏的上海灘一霸唐老爺,都屬於權力結構意義上的父親。

他們大權在握,控製著自己麾下一方水土的人的命運與欲望,甚至以父親的角色養育了自己的子女、妻妾。

比如子虞找來的替身境州、唐老爺提攜的小金寶、陳姥爺臨幸時就要掛上燈籠的妻妾,都是這些象征性父親的私有財產。

這些父親的孩子,基本也都沒有好下場,在《一秒鍾》裏,這是張藝謀埋下的心思,也是時代父權體係下的後遺症範電影的兒子是個傻子,劉閨女長大後言語寥寥,劉弟弟是個被嚇得不敢出門的神經質兒童,張九聲的女兒,連命都不剩。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大紅燈籠高高掛》

父親,對張藝謀的影響很大,1997年,張藝謀父親去世,他正在意大利導演歌劇《圖蘭朵》,沒能趕回來。父親一直想要跟張藝謀講家族史,細節很多,要說兩周,但張藝謀沒來得及聽。

後來,他就拍了《我的父親母親》,父親的去世給了我一種感受。有些東西在心底裏,需要觸發。我看了鮑十的小說,觸發了我這種感受。

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

《我的父親母親》

這兩類父親形象在張藝謀的作品中並不完全獨立,有時候會重疊出現,也是因為父這個形象,本來在中國文化中就是盤根錯節的存在。

《一秒鍾》所講述的這段個人史的悲劇,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父親形象,而《一秒鍾》經曆的波折,同樣也可被視為這種父權結構影響後的結果。

由此看來,《一秒鍾》這部電影在戲裏戲外,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關於自我父親主題的呼應。

張藝謀在聊到自己家庭時說的一句話,或許可作為他自己創作以及這部電影的腳注

後來我看齊邦媛的《巨流河》,有很多感觸。故事不一樣,感受是相似的。戰爭、曆史、天各一方、生離死別,對每個家庭帶來的長久的痛苦,長久的壓抑和悲傷,都是共同的。

在《一秒鍾》的兩個版本和幾經波折中,這句話也同樣適用。

曆史給作品帶來的長久的痛苦,長久的壓抑和悲傷,都是共同的。

多出來的兩年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句號與省略號。

少下去的幾秒鍾,是看破不說破的血痂。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張藝謀的《一秒種》,究竟被刪了幾秒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