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

那場發生於2019年11月的“學術界大地震”,在剛剛過去的1月21日,再次引發餘震。

當時,前斯坦福大學助理研究員伊麗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公開質疑: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的多篇論文,存在“圖像不當複製”問題。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Elisabeth
Bik於2019年11月15日在PUBPEER上對曹雪濤等人的論文圖片提出質疑

就在畢克發出質疑17天後,一份由丁香園披露的,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發出的舉報信,又將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以及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耿美玉,推上“學術造假”的風口浪尖。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2019年饒毅對李紅良、裴剛、耿美玉的舉報信時隔一年多,1月21日,科技部發布《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公開了複核專家組對曹雪濤院士、李紅良教授、耿美玉研究員、裴鋼院士以及舉報者饒毅教授本人的調查結果。

《通報》顯示,經過調查,5位學術大咖中,有3位的論文存在“圖片誤用”問題(不包括饒毅和裴鋼),但全部“未發現有造假”。

僅僅過了2個小時,一年前的舉報者饒毅就再次發文,正式舉報以中科院院士裴鋼為通訊作者的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


饒毅再次發文正式舉報中科院士裴鋼為通訊作者的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官方已經通報,饒毅卻要硬剛到底。這並非他首次公開質疑學術不端行為,大概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而在這一場震蕩中,他舉報了身為中科院第六屆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的裴鋼院士,相當於,直接把法官拽上了被告席。

01

公開舉報信

兩次舉報,饒毅對準的都是裴鋼同一篇論文,即裴鋼實驗室在1999年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論文,即《Five
transmembrane domains appear sufficient for 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unctional five-transmembrane domain chemokine
receptors》(以下簡稱“淩-裴 (1999)”)。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饒毅舉報裴鋼的論文標題及摘要

饒毅在信中寫道,1999年至今,全世界科學界公認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七重跨膜蛋白,但裴鋼實驗室的論文顯示,“CXCR4和CCR5兩個GPCRs可以隻要五重跨膜就能夠起功能”。

這本應是科學界一大重要突破,但饒毅之所以提出質疑,是因為他認為,該實驗不可重複。

“對於一個重要突破是否能夠重複,是驗證其可靠性的關鍵。在‘淩-裴(1999)’論文發表21年之後,沒有任何實驗室發表了能夠重複這些結果的論文。”

早在2019年的舉報信中,饒毅就已經表達過希望嚴肅調查“淩-裴(1999)”論文的期望,在當時的舉報信傳播開來不久後,此前對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發出質疑的畢克,在學術研究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又指出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存在“圖像異常”問題。

2016年,畢克辭掉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係的工作,專職調查各類論文圖像異常問題。截至2020年7月,她已經舉報了3500篇問題論文。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Elisabeth
Bik在ResearchGate網站上的個人介紹

而裴鋼出現問題的兩篇論文,一篇於2014年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論文內容是關於傳統中藥複方“聰明湯”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病。

另一篇於2015年發表於《免疫學期刊》,該論文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通路中的重要分子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兩種炎症小體活化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

畢克認為,兩篇文章的部分圖片都存在特別相似的圖像。

同樣的質疑也發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的身上。

畢克在閱讀300篇曹雪濤實驗室公開發表的論文後,發現其中的50多篇存在類似疑點,其中還有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她在2019年11月接受財新采訪時曾告訴記者,曹雪濤實驗室論文圖片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流式細胞圖區域相似上”。

她用肉眼對圖片進行辨別,就能從一些實驗圖片中發現細胞和散點完全重複,“一張圖中的某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長得一模一樣”。

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畢克的學術打假,很費眼睛。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曹雪濤在pubpeer網站的回應

作為發表於2014年的那篇論文的通訊作者,裴鋼在受到質疑後做出回應,說自己是文章的負責人,為這一嚴重的錯誤道歉。而第一作者,也在文末道歉,說是把圖片用混了,“但是圖片混淆並不影響實驗結果”。

在今年1月21日發布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中,科技部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曹雪濤院士、李紅良教授以及耿美玉研究員3人存在較多“圖片誤用”問題,但沒有發現任何學術造假行為。

從這一通報看來,科技部的確認為圖片出問題與實驗本身出問題無甚關聯。

但畢克曾經對財新表達過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她認為,一旦論文發表,別人可能會以此論文為基礎進行新的實驗,如果論文裏有很多錯誤或者假的圖片,其他科研人員就要花很多財力、精力試圖去重複出實驗結果,並且最終一無所獲。

“我個人認為,出現偽造的數據或者人為操縱修改過的圖片,足以讓整篇論文都失去說服力。”

02

讓法官站上被告席

但反對饒毅的聲音很快出現了。

1月22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結構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張曙光,向饒毅致信說:“您的指控不僅是錯誤的,而且也沒有對進行指控的動機進行解釋或證明。”

張曙光在致饒毅的信中提到,他近幾年的研究已經證實了裴鋼團隊於1999年的實驗結果,且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到Cell子刊iScience(Cell
Press)上。

事實上,早在饒毅2019年第一次發出對裴鋼學術造假行為的質疑時,海外華人社區“”上就有相關的專業人士對此事進行了討論。

其中就有人提到,裴鋼是1995年回國開始PI(項目負責人)生涯的,1999年發布“淩-裴
(1999)”論文,“20年前了,intentional作假的可能性應該沒有,那時,他還是一個新的PI,大院裏的老先生們都還健在。”

還有網友專門查閱了相關文獻,悉數列出,做出總結說,“看來某些GPCR缺胳膊斷腿後還能幹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換句話說,饒毅是真有可能向裴鋼團隊致歉的。

饒毅在學術打假中備受詬病的問題正是如張曙光所言,並未對進行指控的動機進行解釋和證明。

由饒毅引發的學術打假帶來了廣泛的爭鳴。

“”知名博主“雅美之途”就提到,學術界對造假啟動調查的前提是有人實名實據地舉報造假,流程是由學校誠信辦公室介入,先找當事人核實有問題的實驗結果,對著實驗記錄本逐個分析與解釋,完成後調查人員再將結果報給獨立專家組成的委員會進行討論。

這是一套相對完整的調查流程,而調查的核心在於,需要由第三方介入,獨立查閱實驗本上的原始資料,實驗本上的所有數據都應當永久保存。

“雅美之途”說,裴鋼研究組的圖表為功能實驗,由原始數據以圖表的形式表達出來,外界無法判斷真假。

而裴鋼的另一重身份,即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更類似於裁定學術行為的“法官”角色,當他負責的研究因“不可重複實驗”受到質疑時,意味著“法官”走上了“被告席”,如果此時隻依賴官方通報中一句“未發現學術造假”來自證清白,無法令人信服。

2018年,中科院學部曾舉行過“重大學術不端事件的應對機製與管理”研討會,裴鋼在會議上曾表達過:“必須考慮如何建立一套公平、透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調查處理程序和規則,從而逐漸形成長效機製。”

這不是一項沒有前例可循的任務。

2001年,德國揚·舍恩博士成為貝爾實驗室正式員工,在此後4年裏發表了超過80篇論文。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發表於2001年11月的單分子場效應管,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十大科技進展第一位,但其他科學家在重複他的實驗時卻屢次失敗。

2002年5月,麥克尤恩向貝爾實驗室舉報舍恩學術不端,實驗室請第三方團隊進行獨立調查,但舍恩無法提供原始數據,調查小組於當年9月24日出具了一份長達129頁的報告,對每一項指控都進行了單獨的分析。

調查小組最終認定,舍恩在1998年至2001年期間至少在16篇論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實驗數據。舍恩因此被貝爾實驗室開除,連他的博士學位也在2004年6月被康斯坦茨大學撤銷。

但認定學術不端並非易事,若是研究人員在進行實驗時就係統性地篡改原始數據,或是利用更複雜的PS技術偽造實驗圖片,那麽無論是第三方調查委員會,還是如畢克那樣敏銳的雙眼,或許都將失去效力。

學術道德還需勇敢者代言。

03

可預測的科學家

現任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曾為饒毅寫過一篇長文,他說自己最初認識饒毅的時候,第一印象是,“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閑事”。

1月21日,官方發出通報2小時後,饒毅在公開舉報信中提出建議,要裴鋼實驗室重複“淩-裴
(1999)”論文中的實驗,以自證清白。
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饒毅在公開舉報信中提議要裴鋼實驗室重複論文中的實驗,以自證清白

第二天又發文,補充細節。他要第三方重複實驗時必須用同樣變異的基因,“用其他的GPCR”不能算。並且強調,需要重複的是2個突變基因的3個實驗,一共6個實驗。

一年多以來的三封信,讓人們看見饒毅的些許執拗,他說如果論文結果能夠被重複,那麽自己應該公開道歉,反之,裴鋼就必須撤銷論文。

但反對的聲音很快出現了。

22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結構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張曙光,向饒毅致信說:“您的指控不僅是錯誤的,而且也沒有對進行指控的動機進行解釋或證明。”

再回頭去看,不難發現,饒毅的舉報信中確實沒有對自己質疑裴鋼學術造假一事的緣由進行詳細的解釋和論證,他的邏輯似乎是順應“科學家的直覺”: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七重跨膜蛋白,這是20多年來全世界公認的道理,所有的教科書都是這樣寫的。

科學家的直覺或許難以論證,但是,饒毅的行為邏輯不難理解。

在超越偏見,成為摯友十幾年後,施一公在自己文章的結尾提到外界對饒毅的評價,說他是個predictable(可以預測)的人。

“饒毅始終如一的品行、觀念、和待人處事的方式讓熟悉他的人很容易預測和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情。”

2016年,有網友在知乎上提問:你眼中的饒毅教授是什麽樣子的?有2019個人關注這個問題,78人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其中很多人是饒毅曾經的學生。

有個學生說,自己大一參加團學活動,被指派去采訪饒毅,早上10點多碰麵,一直聊到11點過,然後饒毅的秘書進來,給饒毅和所有一起聊天的學生都帶來了午飯。他記得饒毅說了一句話:“口味你們隨便挑,但是要給我留一份香菇的,我喜歡香菇。”

還有人提到,從2002年到2008年之間,饒毅準確預測了9項諾貝爾獎。並且提醒人們關注屠呦呦和張亭棟的研究,他說他們雖然並非院士,但是真正功績突出的學者。

2001年,施一公還曾經收到過饒毅的郵件,希望他能簽名支持一項中國的科學研究計劃,核心是要用16億美元建立基金,靠利息維持10個生命科學不同領域的國家級研究所的運轉,以此引進海外科研人才。

施一公那時候仍然無法理解饒毅,他寫道: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學家會願意全職回國工作?

但饒毅解釋說,中國國力已然很強,但科技仍很落後,應該用生命科學的試點來帶動全國科技進步。

他也並非隻公開舉報裴鋼學術不端。

2016年,由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發表,陷入實驗不可重複的爭議,饒毅通過多種方式試圖聯係河北科技大學,建議謹慎對待韓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並且想要勸說河北科大成立專家組委會,核實韓春雨的實驗結果。

在2019年的學術圈風波之中,他也多次反對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發明的藥物GV971,認為該藥物通過腸道菌群治療小鼠的阿爾茲海默症的研究結論存在諸多疑點。

在耿美玉聯合25位研究者對饒毅的質疑做出回應後,饒毅仍不依不饒,他會再一次發出質疑,直指耿美玉在與藥廠合作後“突然大放光彩”背後的科研環境之痛:藥廠造假、或逼科研人員造假、利誘科研人員造假。

2018年12月,在那場“重大學術不端事件的應對機製與管理”研討會上,參會的清華大學物理係朱邦芬院士就曾指出學術不端問題發生的根源。

她認為,戴著人才“帽子”和沒戴上“帽子”的,其待遇差別較大;對科研人員重複獎勵等舉措誘使一些科研人員快出成果;再加上學術不端行為的風險與“收獲”不相稱,所以才有一些人對此趨之若鶩。

同年6月,饒毅在北大畢業典禮上做了最短的一場畢業致辭,收獲了學生多次的掌聲。

他說,請原諒我不敢祝願每一位畢業生都成功、都幸福,因為曆史不幸地記載著,有人成功的代價是喪失良知,幸福的代價是損害他人。

“過去、現在、將來,能夠完全知道個人行為和思想的隻有自己。世界很多文化借助宗教信仰來指導人們生活的信念和世俗行為。而對無神論者,也就是中國大多數人來說,自我尊重,是最重要的正道。”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死磕!科技部調查出爐僅兩小時 饒毅再舉報院士裴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