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前陣子過年期間,外媒發布了一條聳人聽聞的涉華消息。

“中國考慮對美國軍工產業斷供稀土”,美國最先進的F-35戰機或將停產。

稀土價格是去年下半年以來的熱門話題,幾年未見的飆漲,一時引發諸多關注。

我們上一篇文章剛剛談過,稀土供不應求很可能成為未來兩年的一個大趨勢。英國《金融時報》似乎也在研究這個問題。

但是突然要掐美國戰機的脖子,真實性有多大?

仔細看內容就會發現,《金融時報》這報道更像是個“縫合怪”。

中國在去年12月1日,確實實施了新的《出口管製法》;今年1月,工信部又發布《稀土管理條例》的征求意見稿,裏麵明確提到稀土適用於出口管製。

但這些都是中國正常的立法行為,完善自己的法律體係,距離實際製裁還有十萬八千裏。怎麽聯想到美國了呢?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去年六七月份開始,最主要的稀土原料氧化鐠釹價格經曆了幾次直線拉升

原來報道還采訪了一位中國稀土企業高管,對方說,中方詢問過稀土管製能給美國軍工企業造成多大影響。

這就是對美國“斷供”的全部內容了。

不過,正如中國在芯片領域的憂患意識一樣,西方國家對稀土的關注也無可厚非。

畢竟中國產量一度高達全球90%,哪天真的出現了事關核心利益的變化,十萬八千裏也不過是一個筋鬥雲的事。

剛剛下台的川普,最清楚中國稀土“王牌”的殺傷力。為了複興美國稀土產業,他已經折騰了好幾年,拜登上台之後也大概率會延續他的政策。

而中國自己的問題也急需解答,珍貴的稀土如何合理開采,是否會有枯竭的一天?

麵對一心想要複興稀土業的美國,中國對全球稀土市場的掌控力,究竟還能維持多久?

01.
稀土礦當鐵礦挖,是什麽體驗?

關注地緣政治的人,一定記得一張數據圖。

美國曾經是全球稀土產量最大的國家,大概從圖中第二根虛線部分,也就是1984年起,突然被“毫無姓名”的中國迅速超越。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當時,內蒙古白雲鄂博稀土礦正式投產。

我們上一篇文章講過,白雲鄂博是中國最主要的稀土產區,儲量能占全國的83%。但是畢竟中國稀土儲量隻占全球39%,怎麽就占了90%的產量?

因為價格低,銷量大。這一時期,低價是中國的主要優勢。

這一方麵是國內開采企業的惡性競爭。

中國稀土出口企業一度達到200多家,這還沒算上盜采、走私稀土礦的黑色產業鏈。而根據2012年海關數據,黑稀土占到中國稀土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稀土的開采成本,就是比別人低得多。

我們之前介紹過,中國南方特有的離子型稀土礦,是全世界最容易提取的重稀土資源,成本低不難理解。

全世界都有的輕稀土,中國成本也是最低。

從下麵這張圖可以看到,即使到了2020年,中國稀土行業被整合為六大國有集團,北方稀土獨占白雲鄂博礦的情況下,白雲鄂博的稀土價格(圖中的“包頭混碳稀土礦”)仍然遠遠低於其它來源。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白雲鄂博稀土礦的低成本是怎麽來的?

首先,根據公開數據,白雲鄂博稀土礦的稀土氧化物(REO)比例為3%-5%,在全世界來說,都屬於很高的品相,天賦異稟。

另一個秘密,藏在一個專業名詞裏——尾礦。

一般在談到白雲鄂博稀土儲量時,除了介紹其稀土氧化物儲量3500萬噸以外,還會補充一句,來自尾礦的稀土氧化物為1280萬噸。

這個“尾礦”是什麽意思呢?簡單理解,就是開采鐵礦石剩下的礦渣。

白雲鄂博其實並不單純是一個稀土礦,它的特點是鐵和稀土共生,鐵礦才是大頭,鐵含量大概是34%。

50年代白雲鄂博礦最早被開發的時候,中國還沒有稀土開采技術,國內也沒有什麽需求,它主要被當做一個鐵礦來開采。新中國最早的鋼鐵工業基地之一——包頭鋼鐵廠,就是因為白雲鄂博礦而建。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1959年,周恩來為包鋼剪彩

鐵礦開采過程中,有一道工序叫選礦,先把大塊礦石打碎,然後選出其中鐵含量高的碎石。

比如白雲鄂博以磁鐵礦為主,選礦的時候,用磁鐵一吸就能完成選礦。選礦完成後剩下的廢棄礦石,就叫做“尾礦”。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去過礦山的朋友,應該不難注意到這種選礦裝置

網絡上有一種說法,說中國最大的稀土礦被當做鐵礦挖了幾十年,稀土被當做廢物扔掉了,就是指的這段曆史。

我們真的把稀土扔了嗎?當然沒有,國家一直都惦記著。而且,當年開采鐵礦的尾礦,因為已經被挖出來、打碎了,幾十年後拿來二次提煉稀土,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很多。

可以說,在中國擁有稀土開采技術之前,就已經在開采了。今天低成本的稀土,是整個新中國工業史的附帶福利。

02.
美國人“殺死了自己”

單靠低成本,中國企業確實把美國同行打趴下了,但還沒能徹底打死。

美國稀土產業曾熬過了漫長的黑暗時期,但是,在自以為看到光明的時刻,他們遭受了一記致命打擊。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中美稀土的決定性一戰,是日本人先動的手。

2010年9月17日上午,載有15名船員的中國漁船“閩晉漁5179號”在釣魚島海域捕魚時,遭到日本海保廳巡邏船驅趕,日方隨後登船,逮捕了中國船長。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當年“閩晉漁5179號”被驅趕時,一度主動撞擊日艦

當時正是中國民間反日活動最頻繁的時期,中國官方也迅速反製,暫停對日本的稀土出口。

隨後,中國收緊了稀土出口配額,全球稀土價格暴漲。

這讓成本高企的西方礦業公司看到了翻身的希望,紛紛擴大資本開支,試圖重啟被中國擠垮的本土礦山。

例如,前世界最大稀土礦MountainPass的所有者,也是當時美國僅剩的一家稀土開采和加工企業——鉬業公司(Molycorp),在中日摩擦的第一時間就敏銳發現商機,大舉投資擴產。

同樣擁有大量稀土資源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加入了競爭。

加拿大一個行業組織“加拿大稀土網絡”聲稱,到2014年,該國將生產全球五分之一的稀土。

但是另一方麵,歐美國家也在WTO對中國展開攻擊,認為稀土出口配額違反了世貿承諾。2015年,中國被迫取消了出口配額限製和高關稅。

這一取消,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中國,恰恰是西方自己的稀土公司。中國廉價稀土重新進入市場,讓他們前期的擴產投資全部打了水漂。

2015年6月,美國鉬業公司帶著17億美元債務和一座剛修了一半的加工廠,宣布破產。

曾經稱霸世界的美國稀土產業,暫時退出曆史舞台。

而中國,坐穩了全球稀土產量的霸主地位。

03.
中國的戰利品

2019年,“推特總統”川普風頭正勁,當時他正在極盡所能鼓吹和落實自己的“美國優先”。

在對華發起貿易戰之後,他又重新開始動用國家權力,試圖重振美國稀土產業。

2019年5月,美國Mountain Pass稀土礦重啟,到去年年底基本已經完成產能爬坡。

同年,美國國防部獲得授權,直接投資稀土分離冶煉。按照美國媒體說法,這是曼哈頓計劃製造出第一顆原子彈以來,美國軍方對商業規模稀土生產首次進行金融投資。

可以看出,美國人吸取教訓的速度也很快,他們很明顯意識到,上一輪失敗,主要在於政府和企業的不協調。

2020年11月17日,川普敗局已定的時候,還沒忘了撥款1300萬美元資助美國稀土公司。

在國家最高級別的支持下,美國稀土產業確實正在快速回血。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對稀土市場的掌控程度出現下降。

稀土生產中最難的不是挖礦,而是提煉。

加拿大稀土專家Janice Zinck有一個比喻:

傳統金屬的提煉,就像在曲奇中提取巧克力碎屑——金屬在礦石中是聚集在一起的。而稀土則像是在曲奇中提取糖粒,元素在礦石中的含量本來就少,還特別分散,用複雜的化學方法才能提純。

因此,有人把稀土產業稱作“附帶礦山的化學工業”。

到目前為止,美國僅僅具有稀土開采能力,但礦石的後續分離冶煉,仍然要運到中國來完成。

建立了全產業鏈之後,中國不再隻是一個賣礦者。

我們前麵也提到,Mountain Pass稀土礦的所有者鉬業公司,早就破產了,以2050萬美元的低價賣身。

接盤者是誰?來自中國四川的盛和資源,如今掌握著礦山30%的股權。Mountain Pass能複產,離不開盛和資源的技術支持。

盛和資源也由此獲得了Mountain Pass稀土礦的包銷權,也就是說,美國賣稀土礦的收入,中國人也要抽走一部分。

除了美國之外,盛和資源還擁有格陵蘭島稀土礦的股權,未來幾年有望逐步投產。

最近的A股市場上,盛和資源股價連續漲停,成為稀土版塊最靚的崽,原因就在這裏。

一旦未來稀土需求大增,盛和資源將提供充足的供給增量,而且不受國內配額限製。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盛和資源近期股價走勢

采全球的礦,供應本國高附加值產業,這本是贏家應得的戰利品。

美國學者亞伯拉罕(David
Abraham)寫過一本書《權力的元素》,來描寫中國在稀土上的地位。他感歎,2015年自己在中國蘭州參加的一場稀土研討會,有大概300人參加,而現在全美國都找不到300個稀土專家。

中國稀土的優勢,早就從單純的靠天吃飯,變成了工業能力的全麵碾壓。

04. 贏家的兩難

但是冷靜下來看,在目前的時間點,中國這個贏家遠非高枕無憂。

我們上一篇文章已經分析過,未來兩年全球大概率會出現稀土需求暴漲。

定量來看,根據財通證券測算,全球輕稀土氧化鐠釹的需求量,將從2020年的6.3萬噸,增加到2023年的7.6萬噸,年化增速超過6%。

6%跟別的行業沒法比,但對於大宗金屬來說,這個增速已經很高了。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此外,新能源車對高端釹鐵硼磁鐵的需求,將從2020年的1.26萬噸,增加到2025年的6.12萬噸,年化增速接近40%。

白雲鄂博稀土氧化物儲量3500萬噸,鐠釹含量大概20%,也就是700萬噸。以每年7萬噸的氧化鐠釹需求計算,白雲鄂博礦可以支撐100年。

其實,全球礦產資源都是處在一個不斷找礦的過程中,銅、鎢等金屬的靜態可開采年限也不過是幾十年,但未來總會有新礦山發現。

白雲鄂博的3500萬噸已經是多年前數據,有專家認為,這隻算了淺層露天儲量,將來找礦潛力還有很大。這意味著,暫時不用擔心中國輕稀土耗盡的問題。

對輕稀土來說,中國的兩難主要在於要不要增產。

中國輕稀土的開采配額,近年來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其實足以滿足未來需求的增長。那麽去年三季度以來稀土價格飆升的原因是什麽?

因為疫情影響,去年上半年全球稀土需求嚴重萎縮,價格也跌入低穀,國內企業與其越生產越虧損,不如幹脆停產。

但是,中國經濟隨後快速恢複,尤其是新能源車突然爆發,導致了短期供需錯配。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去年二季度開始,國內氧化鐠釹庫存快速下降

目前,美國Mountain Pass和澳大利亞Lynas作為僅有的海外稀土來源,短期都沒有新的產能投放。

在這種情況下,稀土價格走勢,就取決於中國企業是否增產。

如果中國企業增產,北方稀土、盛和資源等企業的盈利自然會有提升,但稀土價格就難以長期維持高位,對行業生態沒有根本性改善,還是會回到廉價賣寶貝的老路。

如果中國不增產,稀土價格持續上漲,對國內企業固然是長期利好,但海外高成本礦山也會實現穩定盈利,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格陵蘭乃至印度,都有了擴產資本,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麵可能受到威脅。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工信部19日公布了今年第一批稀土開采、冶煉指標,比去年同比大幅增長27%,證明中國不打算製造稀土供應緊張

即使是分離冶煉環節,澳大利亞Lynas在馬來西亞的工廠,已經占到全球10%左右的產能,在美國設立新的分離產線也即將投產,逐漸將對中國形成實質性競爭。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最近券商所謂的國內稀土行業將從周期性轉為成長性,這麽看還是很困難的。

短期供需錯配將讓相關企業受益,但5年以上的時間尺度,稀土產量真的不是你想提價就能提。

或許,未來全球輕稀土格局終將回到多國競爭。

05. 下一場競賽

對於重稀土來說,又是另一番局麵了。

重稀土鏑、鋱,也是受益新能源爆發的標的。

中國南方的離子型稀土礦,過去是全球唯一的重稀土來源。2018年之後,緬甸礦開始占據了重稀土供給的半壁江山。

與國內輕稀土配額逐年提升相比,更加珍貴的重稀土配額近年是沒什麽增長的。而緬甸礦受到政局動蕩、品位下降等因素影響,甚至有供給收縮的危險。

百川有色預測,氧化鋱2021年產量預計在420噸,到2025年有望到500噸左右,但是需求增長按照當前增速測算會到650噸,缺口巨大。

氧化鋱也是價格最昂貴的稀土氧化物,最新報價達到885萬/噸,,氧化鐠釹的價格還不到48萬/噸。

那麽其它國家有可能在重稀土領域對中國發起挑戰嗎?雖然難度很大,但可能性是存在的。

最有潛力替代中國離子礦的原料,叫做獨居石。

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人類最早利用稀土資源,就是從獨居石開始的。不過由於獨居石中還含有放射性元素釷,提煉加工過程中對工人存在傷害,利用難度太大,而且品位也不如白雲鄂博和MountainPass的氟碳鈰礦。

自從50年代發現氟碳鈰礦之後,獨居石就逐漸被拋棄了。

此外,釷也是重要的核燃料來源,還能用於生產武器級的鈈,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已經禁止開采專門的獨居石礦。

隨著現代工業對重稀土需求越來越大,而氟碳鈰礦缺乏重稀土元素,獨居石重新有了利用價值。雖然直接開采獨居石障礙比較多,不過獨居石也是鋯鈦砂礦的重要副產品,來源還是比較充足的。

因此,誰能率先克服獨居石的嚴重輻射汙染問題,誰就將贏得重稀土的未來。這一次,比拚的依然是國家技術能力。

印度、巴西、澳大利亞,是獨居石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並且有著長期的獨居石利用經驗。

但這一次,中國仍然有先發優勢。

中國白雲鄂博也有大量獨居石資源,盛和資源還在布局海南等地鋯鈦砂礦。

此外,2018年,中國進口的鋯英砂、鈦礦砂中,理論上可以包含5萬噸獨居石,折合3萬噸稀土氧化物,數量已然不少。

根據盛和資源2020年半年報,公司已經擁有了從獨居石中提煉稀土的能力。

雖然還不知道這種技術路線的具體成本,以及汙染控製水平,但比起還是一片空白的美國,中國稀土冶煉技術仍然是讓人仰望的存在。

綜合下來,輕稀土逐漸回歸全球多元供應,是大概率會發生的事。從官方的稀土管理政策來看,中國也不尋求壟斷全球稀土供應。

重稀土方麵,中國短期仍然有很大優勢,但是新技術還在起步階段,如果不能盡快實現專利壟斷,失去了資源優勢的中國也難以長期一家獨大。

在最近的稀土熱中,大家還是要保持一份冷靜。

 

 

 

好看新聞|時事與歷史:中國掌控全球稀土的底氣,到底還能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