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據金庸回憶,他從小就欽仰範蠡、張良這一類高人。在他筆下,不少英雄俠士選擇功成身退。

金庸小說中,陳家洛一心光複漢人江山,幾經恩仇,退隱回疆。袁承誌助闖王起義,後來隱居渤泥國(今文萊)附近。楊過在華山論劍後與小龍女絕跡江湖。張無忌愛美人,不愛江山。甚至就連韋小寶,金庸也讓他在享盡榮華後隱姓埋名,棄官而走。

大鬧一場,悄然離去,這是金庸的人生,一如他背後的傳奇家族海寧查氏600多年來的命運——詩禮傳家,大隱於市。

1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出身浙江海寧查氏,是海寧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孫。

海寧查氏,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金庸終生不忘其家族生生不息的故鄉,並將深厚的感情寄托於武俠世界中。

《神雕俠侶》開篇是在煙水蒙蒙的湖麵上,五個吳越少女蕩舟采蓮,和歌嬉戲,一陣輕柔婉轉的歌聲傳來,正是歐陽修的《蝶戀花》:“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

《書劍恩仇錄》中,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躍然紙上:“隻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聲勢雄偉已極。”
這是金庸年少時親眼所見的一線橫江奇觀。

在金庸開始武俠小說創作的600年前,海寧查氏的一世祖查瑜發現了這一處人傑地靈的寶地,並遷居至此。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浙江海寧鹽官古城 圖源/攝圖網

從海寧市區東行20公裏,即金庸出生地,海寧查氏祖居所在的袁花鎮。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適逢元末農民大起義,查瑜為避戰亂,攜一家老小離開世代居住的皖南山區婺源,沿著新安江至錢塘江的水道輾轉漂泊,來到浙北的嘉興落腳。一次偶然的機會,查瑜經友人介紹,到海寧袁花一戶人家任西席(家庭教師)。

袁花得名於晚唐的“袁花裏”,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山間林木蔥蘢,溪水潺潺流過。查瑜發現,這一帶依山麵海、民風淳樸,有幾分故鄉婺源的風貌,而且邑名海寧與祖籍休寧的舊名也相似。

查瑜欣然決定,買地造屋,正式定居於海寧。

從此,查氏族人 “勤懇耕作,敦睦鄉裏”,並“以儒為業,詩禮傳家”。

自古到今,查氏家族從政、從商、從文、從醫,人才輩出,學風興盛,在當地士民的排行榜中名列第一。海寧有句民謠:查祝許董周,陳楊在後頭。

作為江南望族,海寧查氏與其他家族多有聯姻,關係密切,就像金庸說的,海寧地方小,大家都是親戚。

到金庸這一輩時,他的親戚裏麵有表哥徐誌摩、姑父蔣百裏、表姐蔣英、表姐夫錢學森以及表外甥女瓊瑤。據金庸自己說,王國維的弟弟王哲安做過他的老師,建築學家陳從周也是金庸的親戚,比他小一輩。

金庸小說中的表哥大多是反麵人物,長得帥卻有點壞,如《天龍八部》的慕容複、《倚天屠龍記》的衛壁、《連城訣》的汪嘯風。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金庸14部長篇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有人說,這是在影射徐誌摩,金庸本人卻沒有同意過這一說法。

金庸母親是徐誌摩的姑媽,年紀比徐誌摩之父徐申如小很多。徐誌摩去世時,金庸隻是個十歲左右的小孩。他對徐家最深的印象是去參加徐誌摩的葬禮時,一張大桌子擺滿了熱騰騰的菜肴,男仆在旁盛飯斟酒,心裏想,大概皇帝吃飯就是這樣子。

金庸說,他與徐誌摩的幹係到此為止,他隻和徐誌摩的兒子做過朋友,但徐誌摩的散文、新詩對他教益很深。

不過,查家人對這位風流才子似乎印象不佳。1931年,徐誌摩飛機失事後,查家送來的挽聯是“司勳綺語焚難盡,仆射餘情懺較多”,不知是否對徐誌摩的婚變有所不滿。

吊詭的是,曆史上以文為業的海寧查氏,卻多次身陷文字獄案。

這是查氏後人最心痛的記憶,也塑造了查家人在多次曆史動蕩中頑強不屈的適應能力。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浙江海寧南關廂老街 圖源/攝圖網

2

明洪武年間,海寧查氏二世祖,查瑜之子查恕醫術精湛,入宮受明太祖朱元璋封賜,授予太醫院正使。

查恕有“查一帖”的外號,給人看病,經常在幾日內藥到病除,且常為窮人免費治病。這位聞名江南的神醫進宮後,卻因遭人妒忌,受到職場霸淩,死於非命。

朱元璋得知真相後不禁為之扼腕,下詔懲治真凶,追祭查恕。查恕之弟查慧扶兄長靈柩歸葬海寧,從此韜光養晦、潛心求學,傳承查氏文脈,開啟海寧查家在文化領域的“開掛”之路。

到了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查瑜的第五代後人查煥高中進士,海寧查氏就此在科場上勢不可擋。

明代,查家在科舉考試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當屬查秉彝祖孫三代連中進士。查秉彝為官正逢嘉靖年間,嚴嵩父子禍亂朝政,他仍剛正不阿,冒死直陳時事,查家的憤青屬性在此時已初見端倪。

到了清康熙年間,海寧查氏進入全盛時期,人丁逾三百人,進士及第者就有十餘人,其中有五人入翰林院,留下“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譽,一時傳為佳話。

據學者對海寧查家的研究表明,查家在明清兩代,共有800多人考中秀才,並有133人考中進士、舉人、貢生。康熙帝曾為查家題對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並賜匾額“嘉瑞堂”。

同一時期,金庸的十三世祖,曾陪康熙帝伴讀並成為近侍的查昇,入值南書房長達38年,書法超群,品性高潔。其書法與查慎行的詩、朱自恒的畫被稱為“海寧三絕”。

正當海寧查氏所受恩寵冠絕一時,一場危機正在向這個家族悄然接近。

金庸用文字描繪了一個成人童話般的江湖,但身為媒體人的他,沒有忘記保持對現實的思考和批判,小說中很多情節也是現實的影子。

在小說《鹿鼎記》中,開頭便描寫了清代一起著名的文字獄——莊廷鑨明史案。這也是海寧查家真實遭遇的一次文字獄,其中提到的伊璜先生,正是金庸先祖查繼佐。

查繼佐精通經史百家、詩詞藝術,與張岱、談遷、萬斯同合稱為“浙東四大史家”。明清易代之際,他投靠南明朝廷,曾參與保衛錢塘江的抗清鬥爭。南明亡後,查繼佐向清廷妥協,把自己姓氏的“查”字寫成“楂”(自比為罪人),從此歸隱講學,不問世事,沒想到惹上了明史案。

清初,雙目失明的莊廷鑨編了本《明史輯略》,請許多文人幫忙修訂,書中有不少抨擊清朝的內容。莊氏書成之後,在修訂者之中寫了江南名士査繼佐等十八人的名字。査繼佐生性謹慎,並未答應署名。隨著此書大量刊印,權臣鼇拜下令徹查參與編書的人員。

康熙元年(1662年),明史案事發,涉案者多達千餘人,被殺七十人,其中十八人淩遲。

查繼佐受牽連入獄五個月,本要以“大逆罪”被判腰斬。世傳,多虧廣東提督吳六奇出手相救,查繼佐才死裏逃生。吳六奇年輕時窮得揭不開鍋,有幸結識慷慨大方的查繼佐。查繼佐當年對他厚待有加,吳六奇也心念舊恩,對身陷囹圄的查繼佐大力營救,為他開脫。

海寧查氏逃過一劫,但幾十年後,他們就沒那麽好運了。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査繼佐:《爭座位帖》扇麵

雍正四年(1726年)的江西科場試題案,才真正給海寧查家帶來毀滅性打擊。這一年,海寧查氏的查嗣庭被派往江西擔任主考。

後世傳聞,他當時出的試題是“維民所止”,出自《詩經·商頌·玄鳥》中的“邦畿千裏,維民所止”。這句話的本意是國家廣袤的土地,百姓都可居住,大有愛護天下子民之意。

可有人不懷好意,彈劾查嗣庭,稱“維止”二字正好是把“雍正”的頭掐掉了,這是大逆不道。

實際上,查嗣庭身陷此案的關鍵,是因為他為隆科多一手舉薦,雍正帝正要鏟除隆科多黨羽,而查嗣庭早年又做過與雍正爭奪皇位的八阿哥的入幕之賓。如今抓住把柄,查嗣庭在劫難逃。

雍正在上諭中稱,查嗣庭“語言虛詐,兼有狼顧之相,料其心術必不端正”,並以“諷刺時事,心懷怨恨”等罪名,將他逮捕。

所謂查嗣庭案,不過是雍正鏟除異己、樹立威望的舉措罷了。

四月,查嗣庭全家被押送刑部,大受拷問。查嗣庭次子查克上,原來已官至內閣中書,次年三月病死獄中,這給早已絕望的查嗣庭莫大刺激,很快他便自盡於獄中。

盡管如此,查嗣庭仍被戮屍,他的兒子16歲以上處斬,15歲以下流放,又因涉案的查嗣庭等人是浙江人,雍正帝下詔,停止浙江鄉試、會試三年。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查嗣庭畫像

在此案中,查嗣庭的哥哥查慎行和查嗣瑮受到牽連。查嗣瑮全家被流放至陝西藍田,最終客死他鄉。查慎行本已告老還鄉,還被迫帶著查家老少赴京投獄。

查慎行是黃宗羲的弟子,以詩聞名於世,一生作詩萬首,堪稱清代一流詩人。金庸的《鹿鼎記》全書五十回的回目,用的全是查慎行《敬業堂詩集》中的詩句,其中不乏佳句。

有一回,康熙給大臣賜魚,命眾臣賦詩,查慎行信手拈來:“笠簷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一釣徒。”康熙樂了,忍不住地誇。以前太監奉命傳喚查慎行時,叫他“老查”,從那天起,都開始稱他作“煙波釣徒查翰林”。

到了晚年,一生端謹的查慎行因弟弟的文字獄身陷牢獄之災。他以赴京途中及獄中經曆創作上百首詩,並集為《詣獄集》、《生還集》。

“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兩同年”,在投獄途中,他寫詩贈予同時受難的同科好友。“兩月冰霜忽入春,全家赴獄豈惟生”,一語道出舉家入獄的淒切悲苦。

雍正帝本要治其家長失教罪,可查慎行畢竟德高望重,皇帝不好意思太過絕情,便特赦查慎行歸還鄉裏。僥幸回到故鄉一年後,作為一代文壇領袖的查慎行便去世了。

順治至雍正年間四大文字獄,有兩起與海寧查氏有關,查家數年內不準參加科舉,書生報國無路,一度盛極而衰。

有道是禍福相依。文字獄後,海寧查氏不再把重心放在八股文上,不再為政治爭破頭皮,反而專注於家風傳承,勤奮嗜學,以文化澤被後人。

金庸的成名絕非偶然,而是承繼家學淵源。他回憶道:“家中藏書很多,幼時雖然看不懂,但找書很方便,不僅有古書,還有新書。家人間的活動也很文雅,閑來多是下棋、看書。”

這一切,源自明代海寧查氏第三代、貧樂公查澄確立的“耕讀為務”家訓:

我今年老,戒爾諸孫:凡為童稚,讀書為本。勤儉為先,兼知禮儀。及其成人,五常莫廢,出則有方,入則孝悌。兄弟之間,本同一氣,切勿相爭,自相棄矣。妯娌之間,紡織為最,雖雲異姓,和如姐妹。

戒爾子孫:毋貪於酒,酒能亂性,亦能招禍;毋貪於色,色能喪身;毋學賭博,賭則敗家;毋好爭訟,訟則受辱。凡此四事,警之戒之。

和於鄰裏,睦於親切。擇良而交,見惡責己,毋墮農事,毋失祖業,順之則行,逆而則止。言必擇善,行必和緩,毋以暴怒,招其禍衍。

食但充口,毋貪美味;衣但蔽寒,毋貪綾絹。非禮勿取,量力節儉。凡使奴婢,亦當寬緩。凡此數事,斟酌而行。

戒爾子孫,謹守良規,從之者昌,逆之者殃,成敗之際,如在反掌。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查慎行手稿《壬申遊紀》

3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查氏家訓的繼承者。他在清光緒年間出任江蘇丹陽知縣,並於1891年遇上了著名的“丹陽教案”。

當時,浙江多地的教堂相繼被焚毀,上司要求查文清將火燒教堂的為首二人斬首示眾,以便向西方列強交代。

查文清同情老百姓,暗地裏通知那兩人逃走,並回報自己的領導:此事全由外國傳教士欺壓良民引起公憤,數百人挺身而出,焚毀教堂,並沒有為首者。

不久後,查文清因此案被迫辭官,從此閑居鄉野,致力於當地的公益事業,經營自明朝就有的查氏義莊,將幾千畝地的田租用於資助孤兒寡婦。凡是上了中學、大學的人,每年可領一筆津貼,如果有人出國留學,這個補助的數額更大。子女讀書有不同的檔次,品評後張榜貼在祠堂裏,受資助後事業有成要回報給家族,以此鼓勵子弟求學。

金庸幼時聽叔伯說,祖父查文清出喪之日,當年他設法營救的那兩個燒教堂犯人,一路哭拜而來,走一裏路磕一個頭,從丹陽一直哭到查家。

金庸受祖父的影響極深。他認為,祖父告訴了他兩件事:一是外國人欺負中國人;二是要多讀書。

到金庸父親查樞卿時,家中還擁有多達3600多畝田地、100多戶佃農,並管理著上一輩留下的查氏義莊,又出資興辦學堂,讓各家孩童免費入學。

有一年聖誕節,查樞卿送給正在讀中學的兒子查良鏞一本狄更斯的名著《聖誕頌歌》。此書是一本極平常的小書,講的是一個吝嗇鬼的故事,卻成為金庸的文學啟蒙。直到成年,他還把此書帶到身邊,每年都要拿出來讀上幾段。

查樞卿對人過分客氣,有時借錢給別人,帶著兒子一起去討錢,可別人請老查吃飯喝酒,說的話也好聽,錢卻一分都不還。因此,查樞卿缺錢時隻好先賣自己的田地墊付。金庸說他十三四歲的時候覺得父親沒用,做生意不該是這樣做的。

後來,查樞卿因“不法地主罪”,死於1950年的“鎮反”運動中。那一年,查良鏞還沒有開始執筆武俠小說。多年後,金庸在自傳散文《月雲》裏回憶了這件事:

從山東來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爸爸的軍隊。因為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宜官”,是金庸的小名。

金庸在小說裏寫了許多身負殺父之仇的少年故事。故事裏,那些少年總在尋找自己的父親。楊過在找父親,蕭峰在找父親,段譽在找父親,虛竹在找父親,石破天在找父親,張無忌在找義父。

這些大俠,都在找爸爸。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年輕時的金庸

4

早在明代,海寧查家七世的查繪為這一支定下了字輩,依次是:秉誌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幾百年來,查家人才輩出,湧現重臣、文人、畫家、名醫、史學家、篆刻家和水利家等等,不勝枚舉。

到了近現代,以金庸為代表的海寧查氏第22世良字輩,繼承祖上的光輝,帶領這一家族重出江湖,聞名海內外。

查良釗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早年先後就讀於南開、清華等名校。1918年,21歲的查良釗赴美求學,拜入著名學者杜威門下,與胡適、蔣夢麟師出同門。

學成歸國,查良釗先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兼教務長、河南大學校長、河南教育廳長等職,深受學生愛戴,被稱為“孩子頭”。

1930年,陝西大旱,查良釗不僅深入災區訪問,還發起“三元救一命”活動,募款救災。後來長江發水災,他又以災區工作組總幹事的身份,投入到賑災中,救人無數,人稱“查活佛”。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從左至右:查良釗(時任西南聯大訓導長)、胡適、梅貽琦、黃鈺生

查良釗的弟弟查良鑒,則是法學界的風雲人物,民國時期為廢除列強剝削的領事裁判權而精研法學,解放後去往台灣。

1951年,查良鑒曾前往美國,調查空軍將領毛邦初貪汙案。毛邦初借在美軍購之便,私吞軍款。經過查良鑒的努力,成功將毛邦初繩之以法,並追回贓款數百萬美元。

病重期間,查良鑒作《渺小的自我》,其中有幾句頗有借鑒意義:“把自己想成是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那麽生活中既少苦悶,又乏憂傷,因為與世無爭,與人無怨,自然煙消雲散。”

他終生奉行與查氏家訓一脈相承的“渺小”哲學,於1994年病逝,享年90歲。

在查良鑒赴美查案的那一年,他的族弟查良錚,即被稱為“20世紀桂冠詩人”的穆旦,剛剛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兩年後,穆旦毅然放棄國外的優裕生活,偕同夫人回國,來到南開大學外文係任教,一心想為建設新中國盡一份心力。

查良錚出身海寧查氏北支,15歲拆姓“查”取諧音,用筆名穆旦發表詩歌,翻譯了拜倫、雪萊、普希金等文學巨匠的作品。全麵抗戰爆發後,穆旦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到緬甸為中國遠征軍擔任軍隊翻譯工作,困在原始森林野人山,斷糧八天。

1945年,他為遠征軍犧牲將士寫下《森林之魅·祭歌》:

在陰暗的樹下,在激流的水邊,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

你們的身體還掙紮著想要回返,

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那刻骨的饑餓,那山洪的衝擊,

那毒蟲的齧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們受不了要向人講述,

如今卻是欣欣的樹木把一切遺忘。

過去的是你們對死的抗爭,

你們死去為了要活的人們生存,

那白熱的紛爭還沒有停止,

你們卻在森林的周期內,不再聽聞。

靜靜的,在那被遺忘的山坡上,

還下著密雨,還吹著細風,

沒有人知道曆史曾在此走過,

留下了英靈化入樹幹而滋生。

學成歸國後雖然道路坎坷,身心長期受到摧殘,但穆旦每天仍要花費十多個小時進行緊張的翻譯工作,並與傷病作鬥爭。為了翻譯拜倫的名著《唐璜》,他耗費了15年的心血,直到他去世三年半之後,其譯著《唐璜》終於得以出版。

穆旦的兒子後來回憶說,父親在世時,我們不知道他是穆旦,隻知道他是一個“為理想活著,而津津有味”的人。

這是穆旦的人生哲學,也是海寧查氏的精神傳承。金庸與穆旦,一南一北,從未見麵,卻都是文壇的大俠。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1965年,穆旦夫婦與子女

5

《神雕俠侶》中,郭靖為了大宋奮不顧身地苦守襄陽多年,他希望楊過牢牢記住一句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但金庸寫武俠小說,最初不過是無心插柳。

1954年,為吸引讀者,《大公報》旗下的香港《新晚報》決定利用當時的武術流行風,在副刊連載武俠小說。編輯陳文統打頭陣,以“梁羽生”為筆名開始寫作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次年,為接上檔期,報館向幾年前南下香港,同為《新晚報》編輯的查良鏞緊急約稿。

從未寫過小說的查良鏞被臨時頂到了前台,開始連載第一部長篇小說《書劍恩仇錄》,並將“鏞”字拆成兩半,署名“金庸”。

這一提筆,將影響數以億計的華人。

從1955至1972年封筆,金庸一連寫下了14部長篇武俠小說,以及短篇武俠小說《越女劍》。後來,金庸將他的14部書名的第一個字連起來,作了一幅著名的對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得益於香港的獨特條件,金庸的市場意識讓他擺脫了文人身份的桎梏,一手執筆,一手辦報,活得瀟灑。

寫小說隻是金庸的副業,同一時期,他還創辦了《明報》。

學者陳平原說,《明報》頭版的社論可能才是金庸“更重要的文化事業”。身為《明報》的老板,他的政論影響了香港一個時期的政治和文化風氣,因此一度成為激進分子的暗殺目標。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辦報時期的金庸(右一)

當金庸正在構建他的武俠世界時,同樣出自海寧查家的查濟民,以紡織業起步,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港商的代表人物。

查濟民年輕時就讀於浙江大學。他吃苦耐勞,先後在上海、常州等紡織公司工作,從學徒幹起,一步步成長為紡織業界的行業精英。

解放戰爭期間,查濟民舉家赴港,在香港開始新事業,仍不忘家國情懷,為人低調,熱心公益,也是海寧查氏家風的一個典型代表。

查濟民生前說過:“待人寬厚一點,待人好一點就是仁。人活在社會上必須彼此尊重、互相容忍……所謂‘為富不仁’,在中國傳統社會是一件很差很差的事。”

上世紀70年代,查濟民為避免香港最大一塊私人開發土地落入外商手中,斥資數千萬港元,購買了大嶼山愉景灣的一片荒地,並將其打造為區內最大型的度假式住宅社區之一。

1988年,查濟民與金庸強強聯合,應邀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推出了有名的“雙查方案”。這一法案經過修訂,被納入《基本法》。

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

▲40歲的查濟民

從明清至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海寧查家始終保持著初心,正如《倚天屠龍記》中那一句:“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就是海寧查家。

詩禮傳家,大隱於市,這就是海寧查家。

參考文獻: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

金庸、梁羽生、百劍堂主:《三劍樓隨筆》,學林出版社,1997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洪水鏗等:《海寧查氏家族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陳伯良:《穆旦傳》,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傅國湧:《金庸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餘世存:《家世:百年中國家族興衰》,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有限公司,2013

好看新聞|時事與歷史:中國武俠背後的傳奇家族,如何興盛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