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全球每天丟掉好幾億隻舊口罩,都去了哪裏?

早在2020年2月底——新冠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之初,在香港大嶼山西南部海岸外的一小片島嶼群,海洋研究者Gary
Stokes第一次發現了廢棄口罩的蹤影。它們隨河流匯入大海,有些被海潮拍打至淺灘。他把這些口罩串在一根長木棍上,很快就串滿了一整棍。此後,Gary和團隊每次造訪香港各地,都會看到新的口罩出現在海灘上。

一般而言,在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中,隻有約百分之一的垃圾會積聚在海麵上,其餘部分被視為存留在海麵以下或海底。這意味著,大量流入海洋的口罩仍不知所蹤。

這一情形並不隻發生在香港,據Gary Stokes牽頭創辦的國際環保組織Oceans
Asia估算,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去年預計有15.6億個口罩流入海洋,相當於產生了4680噸至6240噸的塑料汙染。

今年3月末,一則關於“16億口罩流入海洋需至少450年分解”的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在留言區評論道:我們日常使用的口罩,到底是如何被處理的?它們為何會流入大海?

新冠疫情使得全球口罩生產和消費量呈井噴式增長。據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報道,全球每月使用和丟棄的口罩數量約達1290億個。在國內,盡管一些城市的居民已經不再佩戴口罩,但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戴口罩依然是“標配”。劉小茗(化名)是生活在北京昌平的上班族,平時需要地鐵通勤,在不考慮中途更換的情況下,她每天至少會戴兩層口罩,“在人多的地方出入,總覺得這樣更安心。”

2020年2月底,我國一次性醫用口罩的日均產量從800萬隻迅速提升至1.16億隻。按每隻口罩約重5克來計算,意味著每天麵臨約550噸廢棄口罩。然而,這些日常使用的口罩在自然界中很難降解,因為口罩的主要用料是無紡布和熔噴布,它們的主要化學組成都是聚丙烯——一種通用塑料,在自然條件下,聚丙烯的分解過程會持續幾十年。
全球每天丟掉好幾億隻舊口罩,都去了哪裏?
口罩作為垃圾在回收過程中一旦沒有被妥善處理,出現隨意丟棄、露天傾倒的情況,就會形成一種新的白色汙染。當口罩隨著風和洋流進入海洋,過程中會持續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入海的口罩垃圾可能會被海豚誤食,導致其消化係統阻塞和磨損,或纏住海龜的口鼻,造成動物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和死亡。

和大部分塑料製品一樣,口罩的生命周期涉及到五個關鍵利益相關方:口罩生產商、終端用戶、垃圾收集者(政府部門)、廢棄物管理公司和最下遊的再生市場。如同其他塑料汙染的情境,圍繞口罩的這條生產使用回收的流通鏈路,並沒有明確針對上述每個環節設計行為問責製,這導致了目前口罩生產鏈條的不可持續性

,比如,其中某一環節往往是低效甚至缺失的。

全球每天丟掉好幾億隻舊口罩,都去了哪裏?
疫情爆發前,中國主要大中城市中醫療廢物處置率近100%,其中口罩作為醫療垃圾,由專業醫療廢棄物公司高溫焚燒處理。但疫情讓醫院體係內的口罩、防護服數量激增,原有的醫廢處理係統不堪重負。武漢在2020年疫情高峰期,醫療廢物日均產生量多達240噸。在去年3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表示,全國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從疫情前的4902.8噸/天迅速提高到了6022噸/天,提高了23%。

在政府號召下,生活垃圾焚燒場陸續加入了醫廢處置環節。生活垃圾焚燒的市場協議價一般在100元/噸左右,當這些企業協同處理醫療垃圾時,價格漲至2000至3000元/噸。垃圾焚燒企業接受這類醫療廢棄物顯然是合算的,這也幫助原有的醫廢處理係統紓解了一定的壓力。

但醫院以外被城市居民大量使用的“日拋型”口罩,並沒有一個體係化的方案,將其納入針對醫療廢物的無害化處理流程。

隨著國內疫情趨向平穩,家庭內部產生的口罩垃圾,成為生活垃圾的一部分,焚燒和填埋仍是它們被銷毀的主流方式

。北京市朝陽區城管委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YiMagazine,2010年以來該地區已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按照北京市現行垃圾分類標準,口罩屬於“其他垃圾”,會由環衛車統一運至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據該產業園的工作人員介紹,口罩會與其他垃圾一起焚燒,並不會單獨分揀,焚燒轉化的電力最終會輸送至國家電網,以此實現循環利用。

上海市閔行區環衛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YiMagazine表示,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已統一將口罩納入“幹垃圾”範疇,閔行區的處理方式,是將這些幹垃圾運至位於浦東新區的老港垃圾填埋場,“填埋的相對來說比較多”。

除按常規垃圾處理方式外,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把口罩回收再利用,但這並不是一門合算的生意。

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場通過垃圾的儲存和處理盈利,而回收工廠的收入幾乎來自對再生材料的銷售。一家香港的垃圾回收場老板曾對當地媒體表示,因為單隻口罩非常輕薄,即使集納一兩百萬個,重量輕卻又十分占地,相比回收金屬和紙張,回收口罩很難賺錢。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地球上隻有20%的垃圾被回收處理,即便是在回收利用率最高的歐洲,塑料的回收利用依然是不賺錢的。

在報告中,WWF援引一家瑞典谘詢公司的分析稱,回收利用塑料的運營成本為924歐元/噸,遠高於再生塑料材料的平均售價540歐元/噸。

“對於口罩,我目前的建議是能焚燒還要焚燒。”上海靜安區愛芬環保總幹事宋慧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分析指出,國內目前暫時還沒有很好的技術實現口罩的回收和再利用,除非未來能有企業研發出針對口罩專門回收的辦法,並創造出相當的附加值,口罩才會有被單獨分類處理的可能性。

2020年1月末,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曾向各區和街道下發文件,要求全市針對廢棄口罩按三種情況分別處理:醫療機構產生的口罩納入醫療廢棄物;隔離戶產生的口罩,由隔離牽頭部門指導屬地部門設置臨時存放點,也就是“口罩回收桶”,視為“涉疫垃圾”,由綠化市容部門派專車消毒並單獨焚毀;其他區域和人員產生的廢棄口罩,則由居民用塑料袋密封後投放在幹垃圾容器內,同樣由綠化市容部門清運。

由此看來,“口罩回收桶”隻能說是新冠疫情特殊時期的一種應急方案,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消毒殺菌,避免病毒傳播的風險。自去年3月後,隨著疫情有所緩解,這些設在上海一些小區內的“口罩回收桶”已經陸續消失。居民日常使用的口罩都被歸到了幹垃圾那一類。全國各地其他地區由社區或公司企業自發建立的口罩回收箱,基本都是相似的結局。

來自《中國再生塑料行業發展報告(2019—2020)》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產生廢塑料6300萬噸,其中填埋、焚燒和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分別為32%、31%和30%,但值得警惕的是仍有441萬噸廢塑料被隨意遺棄,占比達7%,這其中顯然不乏一次性醫用口罩的存在。
全球每天丟掉好幾億隻舊口罩,都去了哪裏?
在所謂的“後疫情時代”,全球口罩使用量仍然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呈現上升趨勢。雖然按照目前的垃圾分類,口罩屬於“其他垃圾”或“幹垃圾”,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產生這樣的訴求——從公共衛生防疫的角度,是否應對口罩的丟棄處理過程給予更多特殊關注。

要遏製口罩垃圾對環境的汙染,除了更有效地做好回收銷毀,還可以從源頭入手,改變一次性口罩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

比利時初創公司CUVCOV從環保角度研發的口罩產品,是由再生塑料製成,同時在技術上增加口罩的重複使用頻次——單隻口罩使用時長可以維持幾個月。CUVCOV亞洲區業務經理Wouter
Bouchez算了一筆賬:在歐洲和美國,單隻一次性口罩的價格約為0.2美元,該公司生產的口罩均價為17美元/隻,如果後者使用周期為3個月,那麽兩者的花費並沒有太大出入,而後者顯然更環保。

Bouchez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表示,口罩回收固然是一個很好的願景,但這需要整個國際社會具備配套的大型回收計劃,否則一切將成為空談。

“任何可重複使用的口罩,都比可回收的一次性口罩更加環保,因為你根本無法期望用過的口罩都會被回收。一個人佩戴可重複使用口罩90天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一次性口罩每天都需要更換,即使這些一次性口罩中的50%被回收利用,一次性口罩相較於可重複使用口罩的塑料浪費差異也將高達45倍。”Bouchez說。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全球每天丟掉好幾億隻舊口罩,都去了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