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物有主

pic s30

財物有主

嘉興的一個商人,蓄積數百金,貯藏在瓷甕中,並壓上了兩股金釵,埋在地下。此事被他的兒子窺見了,其兒子私自挖掘出來,看見甕裡只是清水,用手攪了攪,也沒有東西,於是按原樣封蓋。後來商人拿出瓷甕取金,數量沒有減少,而次置卻顛倒了,於是問他的妻子說:“我埋的金子誰給打開了嗎?為什麼金釵原來在上面,現在卻在下面? ”他的兒子於是自己說明了情形,全家都非常驚駭。(《命相真諦》)

財數注定

四川張御史對他的親信林繼曾說:“我以前去雲南時,半夜獨坐,有朱衣人出現在面前說:’我是你的守藏神,等待你很久了。’我說:’金錢在哪裡?’神指了指座下,果然看見白金一千兩。於是我對神說:’我怎麼能帶回去呢?’神說:’可以寫一張鄉貫帖,我送到你家裡。’我寫了帖子焚燒了,神於是隱去了。等到回來的時候,同年有人託我荐一個官職,我強納了他二百金,回到家中半夜禱告以前的事。神又到了,只剩下了八百金,我問其中的原因,神說:’就是你今年強納的二百金。’我悚然愧謝。”(《命相真諦》)

財難強求

歷子元幼年時遇到一個星士給他推算,說:“此命只應該粗衣淡飯,打熬一生。家業若過百金,必遭橫事,惟有死後才行美運,比生前大有光彩。”歷子元說:“人已經死了,還行什麼美運?即使有光彩,於我有什麼好處?”於是怏怏而去。

從此,他雖然竭力經營,但總不超過百兩之數。一天有販賣舊衣服的商人,說他的母親死了,馬上要回鄉,現存貨物大約值二百多金,情願減價出兌。歷子元利令智昏,於是忘了星士的告誡,用五十金買了,轉賣得利三倍。豈知那位商人是大盜,事發被捕獲,追取原贓,歷子元受到刑責,交了錢才了事。從此他一貧徹骨,與妻子灌園度日。

忽然有一天,鋤地發現石板下有六隻巨甕,都是白銀。夫婦大喜,剛想去拿,就戰栗手軟,神魂俱失,只得將石板蓋上,照舊掩埋。這一夜,夫婦同時夢到神說:“甕中之物是攀柱所有,你怎麼擅動?小心看守,二十年後,自有好處,切勿輕洩於人,戒之戒之。”後來歷子元妻子臨產,三日生不下來,手攀床柱才得生子,於是取名攀柱,捻指二十年過去了,夫婦想起神語,帶兒子去園中揭開石板,白銀如故,以前戰栗手軟,現在卻安然無事,於是陸續運回,買房治地,成為富家。而夫婦命薄,不能消受,不到一年,相繼去世。攀柱很有孝心,殯殮葬祭無不從豐。星士所謂死後方行美運,於此應驗。(《命相真諦》)

楊震卻金

漢朝的楊震性格清廉耿介,有人饋贈給他金子,他推辭了。那個人說:“黑天沒有誰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誰也不知道呢?”最後還是沒有接受。(《解人頤》)

王無礙無福做官

唐朝的王無礙,好賭博遊戲,喜歡養鷹鷂。文武聖皇帝沒登位時,與無礙賭博爭輸贏。文武聖皇帝登位時,王無礙藏了起來。皇帝就命令給使,把一個小鷂拿到集市上去賣,要價二十千。王無礙當然不知道這件事,給價十八貫。信使把這件事報告給皇帝,皇帝說:“一定是王無礙。”於是就召到皇宮,無礙惶恐請罪。皇帝笑了,並賞賜他,讓他到春明門等待各州來的車三天,並都送給他。王無礙坐了三天,因為灞橋壞了,只得到三車麻,再也沒得到別的東西。皇帝知道他命薄,再也沒有賞給他什麼。但無礙多次請求要做五品官。皇帝說:“我並不是不想給你,可惜的是你受用不了啊!”無礙堅決請求,皇帝就同意了。那天夜裡王無礙就死了。(《朝野僉載》)

尉遲敬德驚嘆定數

隋朝末年,有個書生在太原居住。家裡很窮苦,只好教書養家糊口。

他家離官府倉庫很近,有一次,他鑽了進去,那庫內有幾萬貫錢。他忍不住就拿些錢。這時出來一個戴金甲的人手裡拿著槍對他說:“你要錢,可以到尉遲公那裡要個公帖,這是尉遲敬德的錢。”於是書生就到處訪求尉遲敬德,可一直也沒有找到。

有一天到了打鐵的鋪子裡,聽說有個打鐵的叫尉遲敬德,正在赤著上身蓬著頭髮打鐵。書生等到他休息了,就上前拜見。尉遲就問他:“為什麼這樣?”書生說:“我家很貧困,您又很富貴,想要五百貫錢,不知能不能給?”尉遲很生氣說:“我是個打鐵的,怎麼能富貴?你是在侮辱我吧!”書生說:“如果你能可憐我,只要給我寫個字條就可以,以後你就會知道怎麼回事了。”尉遲沒辦法,只好讓書生自己寫字條。字條上寫:“今付某某五百貫錢。”又寫上月日時間,在最後署上尉遲的名。書生得到字條拜謝後拿著走了。尉遲和他的徒弟拍著手大笑,認為這書生太荒謬了。

書生得到字條後回到庫裡,又見到金甲人,把字條呈給他,金甲人看後笑著說:“對”。讓書生把字條系在房樑上邊,讓書生拿錢,只限五百貫。後來敬德輔佐英明的君主,立下特大的功勞,當他解甲歸田時,皇帝恩賜給他錢,另加一庫財物還未啟封。於是就得到了那一庫錢,等開庫看錢,對帳查點,發現少了五百貫。正要處罰守庫人,忽然發現在房樑上的字條,敬德一看,原來是打鐵時寫的字條。他一連幾天驚嘆不已,派人暗暗尋找書生,找到後,書生把所見到的事都告訴了敬德,敬德又重重賞了他,又把庫中的財物分給了以前的朋友們。

(《逸史》)

【明慧網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