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上班族重返“集體宿舍”,美國共享居住熱潮 來了

近些年,美國多個大城市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居住方式,“共享居住”(Co-living)。居住者擁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卻共享多樣化的設施和服務,比如廚房、客廳、洗衣房、健身房、咖啡館,或是Wifi、臥室清掃、垃圾清運等等。看起來,它很像是大學宿舍生活的延續。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租戶大多是上班族。

9月17日,共享居住公司Common
宣布,其旗下運營和在建的項目裏,床位總數達到了一萬個。Common也是目前共享居住行業規模最大的一間公司,其業務範圍涉及波士頓、巴爾的摩、丹佛、波特蘭等19個城市。

與Common同樣,近幾年,多個共享居住領域的初創者都在不斷擴大。比如Starcity,今年6月他們
宣布將在加州的聖荷塞新建一棟18層的共享公寓樓,其中包含800套住房單位,這也是迄今為止單體規模最大的共享居住項目。

Brad Hargreaves是Common公司的創始人和CEO,他在一次
采訪中表示:“我們或許是第一個達到這麽大規模的,但一定不是最後一個。”

Hargreaves認為,這股共享居住熱潮暗合了美國大城市的人口變化趨勢,比如居住成本越來越高,租金的漲幅遠遠超過了薪資的漲幅,社會的平均結婚年齡也在延後,年輕人的單身比率越來越高,而相比城郊傳統的獨棟別墅,人們更願意留在城市。

根據公寓研究機構RealPage的數據,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接受室友合租,分攤費用,最近十年,平均每一套租房裏的租戶人數從1.2上升到1.4個。

Jon Dishotsky是Starcity的CEO,此前他在接受美國房地產網站
Curbed采訪時表示,美國的租房市場有些割裂,顯得“兩頭大、中間小”,一頭是麵向低收入者的社會性住宅,公屋、共有產權房等保障性住宅,另一頭則是有著玻璃幕牆的高檔公寓,隻能極少數人能夠負擔得起。

“其他人住在哪裏”,Dishotsky表示,共享居住公司們看到了其中的機會,“它並不廉價,隻是租金相對便宜。”從聖荷塞那棟18層公寓樓的選址上不難看出其目標群體,它距離Google即將新建的園區步行可及。

雖然同樣使用“共享”的概念,共享居住卻與WeWork等共享辦公不同。後者隻需要租下一些寫字樓的空置樓層,改變內部設計。而共享居住的成本更高,改造難度較大。

Common於2015年成立,最初他們起步於一些小型的改造項目,他們拿下一些小型的樓宇,進行改造,耽擱項目的床位數量不過30至40個。

而如今,隨著規模擴大,越來越多的共享居住公司開始了新建項目。Common旗下44%的項目都是新建的樓宇。他們與一些房地產開發者合作,後者提供建設資金,Common則負責運營。

在不同城市,共享居住的租金各有高低。以Common為例,洛杉磯一個單間的月租金是1550美元(約合人民幣11043元),芝加哥則是975美元(約合人民幣6946元)。

而隨著共享居住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了戰場,除了Common、Starcity、Ollie等初創公司,已經有一些成熟的大型房地產公司開始設計運營自己的共享居住空間。

要麽越來越貴,要麽越來越遠,這是不少美國大城市年輕人麵臨的兩難選擇,Dishotsky坦言,共享居住可能並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但眼下它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華客網:上班族重返“集體宿舍”,美國共享居住熱潮 來了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