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何豆瓣廣播用戶自稱在自己土地上流離失所

  • 新聞

1807301127042378

中共已經關閉很多在中國境內的網站,也封鎖很多境外網站。最近,以影評和書評起家的中國境內網站「豆瓣」,其核心之一的「廣播」功能在沒有任何預告的情況下被禁用。該網站用戶對此反應強烈,有用戶稱自己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

「這感覺像是獨自被甩進了外太空,所有聲音發出後都聽不見回音。網絡世界已籠罩在黑幕之中。為什麼我們突然開始了逃難?為什麼我們連在互聯網上都沒有一處屬於自己的空間?」豆瓣網用戶「火鳥」在另一個中文網站Matters上寫道。

美國《石英》(Quartz)雜誌網站在10月14日刊登了記者李簡恩(Jane Li,音譯)的文章《「我們感覺像網絡難民」:中國自由派最後一個在線庇護所的衰落》,作者介紹了以書評影評為主的豆瓣網核心功能之一「廣播」被關閉一事,及該事件對中國網民所造成的影響,及其所帶來的思考。

豆瓣「廣播」功能被禁 網民形容「地震」

《石英》雜誌記者李簡恩在文中表示,要在中國的互聯網上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並不容易,但多年來,中國一些有思想的人在一個為影評和書評搭建的平台上找到了一個避難所——「豆瓣」,由於其規模相對較小,所以該平台在中共雷達的掃射下似乎並沒有被發現。但現在,該平台的用戶擔心這樣的日子可能很快就會消失了。

10月6日,豆瓣網用戶發現豆瓣的「廣播」功能已被禁用,用戶現在只能看到自己發出的廣播信息,而看不到其他人的廣播信息。豆瓣用戶用災難詞彙來描述這樣的變化:「地震」、「大規模停電」、「建築物倒塌」。

豆瓣用戶目前仍然可以在用戶創建的在線論壇上發表書評影評,或留言評論。一位署名為「許樂」的Matters作者表示,對於廣播功能為何突然停止,豆瓣沒有一個較為正式的聲明,只在該網站的「最近熱點問題」裡,有一個由豆瓣管理員對「動態功能」什麼時候恢復使用的回答:「目前動態功能正在升級,預計10月20日左右恢復正常使用。」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豆瓣廣播開禁。

豆瓣已被關注 用戶分享新聞被拘十天

用戶對該網站的未來感到擔憂,因為中共對互聯網的控制越來越嚴,並且有報導稱有人因公開評論,或甚至只是私下討論就被喝茶、警告、監禁。今年,香港的抗議活動更引發了更多的審查。

27歲的陳傑德(Jade Chen,音譯)十年來一直在使用豆瓣,她對《石英》說:「我們曾經認為不可能的很多事情變成了現實,近年來網上的很多事情一眨眼就消失了。」

豆瓣網的用戶Bonnae在2018年分享了刊登在香港的《蘋果日報》(Apple Daily)上一則有關維吾爾族婦女遭到中共當局酷刑的新聞,今年1月,Bonnae被拘留了10天。Bonnae後來發布消息稱,警方說,逮捕他是因為他「轉發境外帶有民族歧視內容的涉恐攻及詆毀抹黑我國政府的反宣文章」。

根據推特用戶分享的截圖,Bonnae被捕一事成為了豆瓣網用戶因在該網站上發布信息而受到中共懲罰的首例引人注目案件。

李簡恩表示,隨著中共日益要求民眾與北京保持一致的統一聲音,不斷縮小對立觀點的空間,「贊同維護不同意見」的態度現在在網上很少見。

「火鳥」: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

在沒有廣播功能的情況下,豆瓣用戶試圖通過建立新小組來保持親密關係。有一部分人使用VPN突破網絡封鎖湧向推特。在#DoubanRefugee(#豆瓣難民)的標籤下,數百人分享了流離失所的感覺。

一位叫傅麥琪(Maggie Fu)的推特用戶說:「令人驚訝地發現,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難民。 」

另一位叫「弗瑞德里希4th」的推特用戶說:「大家互加一下關注,豆瓣要是永久崩掉,在這邊重聚吧!友鄰們,我捨不得你們!」

一位豆瓣用戶「Cherry it up」在新的豆瓣組「喪豆臨時廣播」上寫下了重新找到「友鄰」的感受:「好像小時候的夏天,停電以後是漆黑的寂靜。然後是慌亂再然後是大家都跑向廣場。塑料拖鞋被踢飛,頭髮粘在臉上撥不開去。張望著尋找熟悉的臉,卻不急著搭話,只要看到那個人也在這裡,就分有了一點安寧。」

也有豆瓣用戶來到Matters發表文章,傾訴自己的感受。取名「火鳥」的原豆瓣用戶寫下了題為「寫於豆瓣106事件後: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的互聯網難民」。

他寫道:「10月6日,豆瓣封禁了所有用戶的廣播功能。我的時間線永遠停在了這天凌晨……」「最矛盾的地方就在於,一個公共場所,卻不被公眾所有,也不被公眾所控制。我們就像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的難民。明明是自己所搭的家,卻隨時可能被從家中趕走。誰擁有豆瓣,誰能真正控制這些中文世界的網絡平台,大家各自心裡都有數。我們是該繼續將控制權讓給這些黑影呢?還是該將其拿回自己手中,大家心中應該也都有數。」

他在文章最後向所有的豆瓣用戶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了不再流浪,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來源:大紀元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