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接軌”還是“脫鉤” 到底哪條是中國經濟不歸路?

2019年12月1日,中國重要通訊社中評社發表評論員喬新生先生撰寫的社評《中國對外貿易必須另辟蹊徑》。該社評解讀中國國務院11月底通過的《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認為這個文件這標誌著中國對外貿易麵臨重大挑戰,並將實現戰略轉型。然而,這篇社評建議的中國外貿的“另辟蹊徑”與“戰略轉型”,主要是通過推進與亞太地區的自貿區建設、發行並推廣自己的數字貨幣這兩項措施,與國際主流經貿體係分道揚鑣、另起爐灶。筆者認為這一社評的建議存在重大問題;中國外貿的確應該另辟蹊徑、實現戰略轉型,但其方向應該是更好地融入國際主流經貿體係,而非與其分道揚鑣、另起爐灶。

   一、中國外貿重大挑戰與戰略轉型動因:與國際主流經貿體係不和諧

  中評社的社評開宗明義地指出了中國外貿麵臨的重大挑戰,也是中國外貿戰略轉型的主要動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超過15年,美國、歐盟、日本仍然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2016年12月,中國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請,要求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作出仲裁。

  然而,2019年5月,中國主動申請中止了有關仲裁程序。這一方麵是因為歐盟拒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且提出了許多理由;另一方麵則是由於美國撇開世貿組織規則,對中國征收懲罰性關稅。中國所麵臨的挑戰十分嚴峻,如果在世貿組織框架內借助於仲裁程序與歐盟以及美國纏鬥下去,那麽中國有可能會成為“眾矢之的”(中評社原語)。因此,作者認為中國應該另辟蹊徑,果斷改變中國的貿易方向。

  這個說明非常耐人尋味,它實際上點明了中國外貿麵臨的重大挑戰,也就是戰略轉型的動因,在於中國與國際主流經貿體係之間的不和諧。其結果是:在中國1992年宣布建立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27年之後,在世貿組織2001年接納中國18年之後,國際主流社會、世界三大發達經濟體(美國、歐盟、日本)均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且在過去兩年多來連續六次發布針對中國經濟與貿易政策的聯合聲明,集中批評中國的非市場化導向(包括過度產業補貼與出口導向、對國企的偏向性扶持、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等)對它們造成的損害。

  如果說美國對中國指責(並發起貿易戰)的原因是中方認為的那樣,即美方擔心“中國挑戰美國領導地位”、意圖通過各種手段“遏製中國崛起”,那為什麽歐盟(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與日本(中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也對中國有同樣的批評?筆者並不認為美歐日三方對中國所有的指責都合理,但如果認為它們即國際社會主流都對中國不公平,顯然也有失偏頗。

    二、中國戰略轉型正確思路:通過市場化改革融入國際主流經貿體係

  中國明知自己可能成為“眾矢之的”,因而放棄在世貿組織內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的訴訟努力,這是明智的決策。既然如此,中國下一步戰略轉型的合理選擇,就應該是解決國際主流社會的關切,通過友好協商、適度妥協,改革自己不被國際主流社會普遍認可的經貿體製,放鬆政府對經濟與貿易的幹預,推進經貿體製的進一步市場化即自由化(這也是中國民間特別是民營企業近年來的強烈呼聲),以爭取它們早日承認自己的市場經濟地位,更好地融入國際主流社會。

  如果中國自身不做任何反省,將所有的過錯都歸結為他人對自己的“不公”,甚至賭氣與國際主流社會一拍兩散、分道揚鑣,這不僅不符合中國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應有氣度,也不符合中國自身的戰略利益。

  然而,中評社社評的思路似乎剛好相反,對上述應有的戰略轉型思路絲毫沒有提及,而是列舉了國務院剛剛通過的《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筆者讚成並將另行著文解讀這一政策)的一些指導思想(培育貿易競爭新優勢、優化貿易結構包括國際市場布局、培育貿易新業態與新模式等),然後提出了兩個主旨在於與國際主流經貿體係分道揚鑣、另起爐灶的戰略轉型思路(貌似是作為“優化國際市場布局”的措施而提出的):一是加快與亞太周邊地區的自貿區建設,二是發行與推廣數字貨幣以與美元脫鉤。

   三、加快與亞太周邊地區的自貿區建設以另起爐灶?

  中評社的社評提出的中國經貿戰略轉型、另辟蹊徑的第一條路徑是: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主要是與亞太周邊地區的自貿區建設。這包括推進與日本、韓國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協定”,以及與東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區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這些舉措本身都沒有問題,對優化中國的國際市場格局、促進外貿地域結構的多元化、緩解中美貿易摩擦的負麵影響有一定作用。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以周邊亞太地區為主要對象的區域性自貿區,盡管包含了國際主流經貿體係中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但並不包括目前中國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美國與歐盟,而這兩者又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兩個發達經濟體——這一點在可預期的將來不會改變。

  因此,加強與亞太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自身雖然沒有問題,但如果要讓其替代歐美成為中國貿易對象的主體,那麽中國的外貿質量不僅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這樣的外貿地域結構轉向、另起爐灶,不是優化、而是惡化中國的國際市場布局,不符合中國國務院剛剛通過的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方針。

    四、通過發行並推廣數字貨幣而另起爐灶?

  中評社的社評提出的中國經貿戰略轉型、另起爐灶的第二條路徑是:通過發行並向貿易夥伴推廣使用自己的數字貨幣進行貿易結算,徹底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其理由是美國通過其控製的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結算係統收取高額手續費,並動輒對其它國家企業或個人實施製裁。有評論認為,這可能是中國官方前段時間大力宣傳開發區塊鏈技術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最核心的原因。

  發行並推廣自己的數字貨幣,將其用於與貿易貨幣的結算,與中國在過去十幾年來努力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並無本質區別,隻是貨幣形式稍有不同而已;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這一點本身無可厚非。然而,任何貨幣的發行,都免不了有國家信用(信譽)的背書;其能否受到其它國家的認可與接受,也取決於這一點。

  數字貨幣表麵上不受政府直接控製,似乎與國家信用(信譽)無關;但它畢竟依賴於網絡係統,而網絡係統不可能完全不受政府影響與控製,特別是中國這種體製的國家,更何況中國目前正在強化執政黨對社會的全麵管理(其典型口號是“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如果中國與國際主流即美歐日經貿體係乃至價值觀接軌,那麽中國數字貨幣受到它們的認可與接納,是很可能的。但如果中國始終無法融入後者,那麽可以自然預期,中國數字貨幣也很難得到它們的認可與接受(它們會對此抱警惕態度,更傾向於使用自己發行的主權貨幣或數字貨幣),而可能僅僅隻被部分發展中國家貿易夥伴接受。那麽,這樣的另起爐灶,也必然無法優化中國的國際市場格局,反而可能由於人為造成兩個陣營的對立、將自己置於非發達陣營對抗先鋒的位置,招致發達陣營的圍堵,惡化自己的國際環境,與中國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

    五、結論:融入國際主流經貿體係而非另起爐灶

  綜上所述,無論是推進與亞太周邊地區的自貿區建設、加強經貿合作(甚至將其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是嚐試發行並推廣自己的數字貨幣(或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其自身都不可能改善中國與國際主流社會的主體即美歐的經貿關係。其最大的可能效果,就是在國際主流經貿體係之外“另起爐灶”,形成一個以中國為核心、以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為外圍、與主流經貿體係並列甚至對抗的經貿體係。

  如果這樣的經貿體係形成,並成為中國對外經貿的重心,對中國是一個好事嗎?這與中國改革開放前“聯合亞非拉、抗衡美歐日”的對外開放格局有何本質不同?這些亞非拉國家能為中國產品提供美歐一樣強大的銷售市場嗎?能夠為中國提供美歐所能提供優質產品、先進技術以及可供借鑒的管理經驗與優良體製嗎?能夠推動中國外貿的高質量發展嗎?顯然不能。否則,當初鄧小平何苦要大力扭轉中國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將對外開放重心從亞非拉轉向美歐日呢?

  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之後,美國戰略界一直湧動著一股與中國“脫鉤”的主張。這種主張在雙邊貿易、投資、技術合作領域正在逐步成為部分現實。而在中國方麵,無論是官方的正式表態還是民間的理智呼聲,都是堅決反對這種脫鉤主張的。那為何中評社的社評卻主張拋開美國與歐盟這一國際主流經貿體係的兩個最大力量而另起爐灶呢?這豈不是與官方的一貫表態也是背道而馳的?

  總之,中國對外經貿戰略的確需要戰略轉型與另辟蹊徑,但其正確的方向,不是與以美歐日為核心的國際主流經貿體係分道揚鑣、另起爐灶,而是應該通過改革,積極消除與國際主流經貿體係不一致的地方,化解與它的矛盾,爭取更好地融入這一體係。當前,應該充分利用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簽署的有利時機,通過進一步的主動結構化改革,促進自身經貿體製的市場化、自由化,加速完成與國際主流經貿體係的更好接軌與融合。

  (注:作者餘智教授為中國大陸經濟學學者。)

華客網:“接軌”還是“脫鉤” 到底哪條是中國經濟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