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紀念“長者”舊聞重溫:全球首屆“蛤絲大會”在成都舉行

CDT編者按:該文發布於2016年1月13日。 網通社

2000年10月,一名香港有線電視女記者因連續追問“中央欽定特首”的問題而使得江澤民大怒。這名成為那段“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知名視頻的“被怒斥主角”就是張寶華。張寶華在新浪微博注冊賬號並認證之後,中文互聯網“蛤絲現象”的興起使得她的微博意料之外地成為了“蛤絲聚集地”,她發的任何一條微博下麵幾乎都有大量蛤絲的膜拜、調侃,她從起初的不知所謂,到坦然接受,最後甚至主動和微博上的蛤絲們用“膜蛤語錄”互動,最後還組織了線下網友見麵會。

2015年,江選研討會作者黃薄碼的文章《香港記者到底跑的有多快?》以幽默方式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向長者提問的女記者”張寶華,也使得她在那次采訪十餘年後,被更多蛤絲們所認識。

20259152d2ad1a8db1affdad17ab598a

“膜蛤”指的是對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進行“膜拜”。“膜拜者”自稱(也被稱為)“蛤絲”,即“蛤的粉絲”。“膜蛤”一詞中,“膜”具有多重含義,一方麵有反諷意,即使用“捧”之形式,行“殺”之實質,看似是尊敬權威,實則是消解權威;另一方麵,“膜”又回歸本意,“蛤絲”對江澤民亦抱有或多或少的好感。《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中援引一位中國影評人Magasa所述:“它(“膜蛤”)半真半假,具有諷刺性,但它反映了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對現狀的不滿。“而半真半假正是“膜蛤”文化最大的特征。—— 中國數字空間|膜蛤

2016年1月13日,香港媒體人張寶華因個人事務途徑成都,提前在新浪微博召集網友聚會,而後見麵會現場意外聚集幾十名“蛤絲”,規模龐大,成為蛤絲們戲謔的“全球首屆蛤絲大會”。

2a4c1b3d00f0b175117f98752ddf882f

963f56d5ced58dc0264cb9944c0d2e16

現場圖片:

858ec433a8f44c086568a4ed0951b072

現場有蛤絲拿出《基本法》要求簽名

30517cd30581518a1d83580d5aceb041

d7c54f75a6b2dead608d430d5efc48e6

1fc1d1b45c9b5a8c6e15e38dc90a1367

現場視頻:

張寶華(15年前,一個長者怒斥的香港女記者,現在已經是寰亞傳媒集團高級副總裁):

我很喜歡微博的朋友,他們年紀都很小,大概都是80後、90後,他們來到我的微博都是因為15年前的那件事情。我沒想到這件事情,在15年後還很能引起很多朋友的關注。

我對這種情況很驚訝,沒想到現在還能火。每天還有很多人通過微博私信我,過來問我一些問題。有的問念書念不好怎麽辦,有的問追女孩子追不到怎麽辦,形形色色的問題都有。

所以你一定要問我覺得煩不煩的話,坦白告訴你我不覺得煩。

我覺得他們挺可愛的,我很喜歡微博的朋友。他們每個人都很不一樣,有些像你一樣喊我“張老師”,還有一些喊我“寶華姐”。叫我“寶華姐”的人比較多,其實從小身邊的朋友都喊我“寶姐姐”,我的感覺很好。他們有的在讀大學,有的剛畢業,所以我肯定是他們的大姐姐,大他們很多歲。我對他們一點也不覺得煩。

寶華姐來到成都和蛤絲見麵,現場蛤意盎然,蛤友們神魂顛倒,坐臥難安,大家都很excited!

(來源: 蛤友譚緣一線消息 1980青年學社)

其他網友詳細現場記錄     來源: 一個賽艇 (該微信公眾號已遭屏蔽)

以下內容來自現場網友 @deidei 的記錄:

非常有意思的一次見麵會,膜蛤膜到線下也是醉了,成都此站可謂第一屆蛤絲大會,有種既輕鬆又正式的感覺,畢竟還有人專門帶來了基本法,甚至還有人從昆明專程飛機趕來。因為張寶華本人的高親和力,與網友積極的互動,使得蛤絲這個偏小眾的亞文化群體有了一次難得的線下聚集契機(畢竟不可能由蛤蛤組織)。

也許是和上班時間衝突,張寶華現場調查的時候,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在場者都是90後的大學生,男生占據九成以上的比例,現場粗略觀察僅有3、4名女生。

張寶華在談話中並沒有聊到太多的政治議題,而是以“長者身份”向在座各位年輕人提出人生建議:在適合的年齡段多拍拖、注意鍛煉強健的體魄(例如自己堅持長跑)、要耐得住人生的各種艱難挑戰。

有媒體人士向張寶華提問:覺得自己工作特別沒有成就感,整日被束縛手腳,該如何對待?張寶華回答說改變環境很艱難,可以嚐試先不被改變和對環境有限改變,她以自己馬拉鬆競賽體驗為例,也許現在身處一個體力瓶頸期,自覺無法繼續,但一心要跑完全程就必須堅持。

有網友問16年前麵對長者的心態是什麽?張寶華回答說當時年輕,自己隻是想盡到自己的責任,但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過去這麽多年了,還會有那麽多人記得她。又有網友追問現在做記者還有沒有勇氣提問最高領導人,張寶華坦言這個不是勇氣的問題,而是責任的問題,很多時候你需要這麽做。

還有現場網友詢問張寶華,“蛤絲現象”得到了海內外時政中文群體的關注,成為一種不那麽容易解釋的現象級的政治文化現象,不同人對此的解讀差異甚大,不知道張個人怎麽看待?怎麽解讀?被迫圈入這種“膜蛤現象”的張有沒有覺得困擾?張寶華並沒有回答第一個問題,隻是表示自己沒有受到膜蛤的困擾,反而覺得自己能在陌生的城市召集到這麽多的朋友而感到高興。

一點自己的觀察:蛤絲聚會從源頭上講應該算是有政治屬性的圈子聚會,但是由於它獨特的幽默屬性,使得這樣形態的線下聚會可以很大的消解敏感風險,但反過來也會消解它時政討論的空間和嚴肅氛圍,當然這一方麵也和張寶華個人的主持和答問風格有關,總之這一次的聚會更多的像是一個輕鬆友好的粉絲見麵會。蛤絲群體的複雜化也在這次聚會中得到體現,和很多媒體所結論的蛤絲約等於政治反對派、不滿現實人士、熱心時政人群不完全相同,從關注和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到,相當多的現場蛤絲其實並不政治感冒,他們更多的隻是覺得“膜蛤”有趣而已,好玩且很酷,一個亞文化群體的不同個體中可能有一些東西是相似的,但也有一些東西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