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科學界的決定性時刻」今年有這7個……

斯蒂芬斯五重奏,一組五個星系,由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   圖:翻攝自《自然》雜誌網站

斯蒂芬斯五重奏,一組五個星系,由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   圖:翻攝自《自然》雜誌網站

2022 年即將迎來尾聲,這一年裡在科學界中也發生許多大事件。英國《自然》雜誌網站精選了今年七大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從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的投入使用,到用人工智能(AI)預測蛋白質結構,再到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這些事件被稱為「2022 年科學界的決定性時刻」。

 一、望向遙遠深空的「黃金眼」:

經過數十年的規劃,今年 1 月,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望遠鏡—— JWST 終於到達太空目的地。 7 月,它發回了第一張來自宇宙的圖像。從那時起,這台耗資 100 億美元的天文望遠鏡便拍攝下了一張又一張絢爛星河中的壯觀圖像,讓科學家們得以洞察深空,這包括對一顆系外行星的詳細觀測,以及發現迄今最遙遠星系。

二、AI 預測蛋白質結構:

英國 AI 公司「深度思維」7 月份宣布,他們使用革命性的 AI 網絡「阿爾法折疊」預測了來自大約 100 萬個物種的 2 億多種蛋白質的結構,幾乎涵蓋了所有生物的所有已知蛋白質,這些生物的基因組保存在數據庫中。

此外,美國臉書母公司 Meta 開發了自己的 AI 網絡 ESMFold ,並利用它預測了來自細菌、病毒和其他尚未表徵的微生物的大約6億種可能蛋白質的形狀。科學家們正在使用這些工具來構想可能構成新藥和疫苗基礎的蛋白質。

「阿爾法折疊」預測了來自大約 100 萬個物種的 2 億多種蛋白質的結構,幾乎涵蓋了所有生物的所有已知蛋白質 圖:翻攝自 DeepMind
「阿爾法折疊」預測了來自大約 100 萬個物種的 2 億多種蛋白質的結構,幾乎涵蓋了所有生物的所有已知蛋白質 圖:翻攝自 DeepMind

三、多國競逐月球探測:

2022 年,月球成為太空任務的熱門目的地。今年 8 月,韓國的「達努里」探測器發射升空,預計將於明年 1 月抵達目的地,並繞月飛行一年。這是該國首次超越地球軌道之外探索宇宙深空的任務。

11 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備受期待的「阿耳忒彌斯」計劃終於拉開序幕,其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近日,其無人駕駛的獵戶座太空艙已在完成繞月飛行任務後返回地球。

12 月,日本私營月球機器人探索公司 iSpace 的 M1 月球著陸器發射升空。著陸器上還搭載了兩輛月球車,一輛由阿聯酋製造,另一輛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JAXA )製造。

韓國首個月球探測器「達努里」號。 圖:翻攝自推特
韓國首個月球探測器「達努里」號。 圖:翻攝自推特

四、首設「氣候損害」基金:

近期在埃及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 COP27 )中,「損失與損害」基金的批准設立是一大亮點。

該基金將幫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支付氣候變化影響的成本,例如今年巴基斯坦發生的災難性洪水,造成了價值 300 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球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預計將達到 375 億噸,創下新紀錄。將全球變暖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溫度高1.5℃ — 2℃ 範圍內的窗口正在迅速消失,甚至可能已經過去了。

五、Omicron「後代」推動大流行:

新冠病毒 Omicron 變異株及其「後代」今年主導了所有其他新冠病毒變種。這種快速傳播的毒株於 2021 年 11 月在非洲南部首次發現,並迅速蔓延到全球。

從早期開始就可以明顯看出,Omicron 比以前的變種更成功地逃避了免疫系統的防禦。在這一年裡,出現了一群不同的「Omicron免疫逃避分支」,這給科學家預測即將到來的感染浪潮帶來了挑戰。

一些國家已經推出了針對Omicron的疫苗。此外,針對新冠肺炎的鼻腔噴霧劑也已成為疫苗武器庫中的工具之一。今年 9 月,中國和印度批准了通過鼻子或口腔吸入的「不用打針」的疫苗,還有許多類似的疫苗正處於不同的開發階段。

 Omicron 變異病毒株。(示意圖) 圖:翻攝自WHO官網(資料照)
 Omicron 變異病毒株。(示意圖) 圖:翻攝自WHO官網(資料照)

六、豬器官移植到人體:

今年 1 月,美國男子大衛·貝內特成為第一個接受轉基因豬心臟移植的人,這是確定動物能否為需要器官的人提供來源的關鍵第一步。

貝內特在接受移植後又活了 8 週,但考慮到人類免疫系統在幾分鐘內就能攻擊非轉基因豬的器官,研究人員對他能活如此之長的時間感到驚訝。

幾個月後,兩個美國研究小組獨立報告稱,將豬腎移植到3名腦死亡病人體內。結果這些器官沒有被排斥,並開始產生尿液。研究人員說,下一步是進行臨床試驗,將在活人身上進一步測試這種程序。

1月份,馬里蘭州巴爾的外科醫生將第一顆豬心臟移植到人體中。 圖:翻攝自《自然》雜誌網站
1月份,馬里蘭州巴爾的外科醫生將第一顆豬心臟移植到人體中。 圖:翻攝自《自然》雜誌網站

七、推動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COP15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各國代表正試圖敲定一項保護環境的全球協議。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一項新的生物多樣性條約,即「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被推遲了兩年多。一些國家作出的支持生物多樣性的財政承諾有助於推動討論向前推進,但估計每年還需要 7000 億美元來保護自然世界。

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們有望就到 2030 年抑制物種減少並在本世紀中葉扭轉這一趨勢的目標達成一致。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COP15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各國代表正試圖敲定一項保護環境的全球協議。 圖:CBD Biodiversity Day 2022 Logo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COP15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各國代表正試圖敲定一項保護環境的全球協議。 圖:CBD Biodiversity Day 2022 Logo

2022 年即將迎來尾聲,這一年裡在科學界中也發生許多大事件。英國《自然》雜誌網站精選了今年七大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從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的投入使用,到用人工智能(AI)預測蛋白質結構,再到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這些事件被稱為「2022 年科學界的決定性時刻」。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