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六戰考研“上岸”,我幾乎踩了所有雷

2023年考研初試進入最後倒計時。

新東方發布的《2023考研年度報告》預計,今年考研全國報名人數可能突破520萬,相較於去年的457萬人,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在考研人數持續增長的同時,一些如“考研是場信息戰”“考研信息閉塞最為致命”的觀點也讓考研人卷到了極致。

從考研規劃師、機構的一對一定製課程,到學長學姐的“上岸故事”,由“信息”衍生的考研產業鏈條愈發完備。同時,考生花錢買“氛圍”的現象也越來越多:為了考上心儀的院校,有人花錢請人監督自己複習,有人辦卡鑽進付費自習室,或是直接入住寄宿製考研基地……焦慮之下,有考研黨甚至認為自己沒有“上岸”的原因是錢沒花夠。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考研幾乎踩了所有雷”的@玄雀和在“二戰”中收獲成長的@陳芝超,一起來探討考研人的心路曆程以及考研產業鏈上的百億生意。

【本期主播】

丁玨汭,澎湃新聞湃客·財經欄目高級編輯

【本期嘉賓】

@玄雀,六戰“上岸”考研人

@陳芝超,澎湃號“財經無忌”作者

a12d3f7c363c907fbc2f18fbc188bf14

以下為本期節目精華:

ebced5425e9e93a8ecdf69fe7ec040ea

六年考研,“上岸”是我的執念

丁玨汭:@玄雀,你為什麽會選擇考研,堅持考六次的原因有哪些?備戰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麽?

@玄雀:其實在選擇考研之前,我個人都是沒什麽主見的。所有的學習、人生規劃受家庭影響比較大。考研是我人生中做出的第一個自主選擇。後來,考研逐漸變成我每一年的常態,如果不完成這件事情的話,它會就變成一個執念。不管什麽時候回憶起來,我都會很遺憾,所以就這麽一直堅持下來了。

六年考研,我可能把所有考研人踩過的雷基本上都踩了一遍。一開始是學習上的焦慮,有一段長時期的挫敗期,覺得自己沒有專業方向的天賦。整個過程中我複習了很多次,書本知識都相對熟悉了,但分數就是提不上去,又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很迷茫。之後就變成了年齡焦慮,我還被人當麵嘲笑過,說我考研是不是考得精神失常了。後麵兩年我考試的時候,一點激動、開心、緊張、焦慮都沒有了。如果再不“上岸”的話,我可能就要被自己的執念逼瘋了。

86e72b955d8d82251298397b3f415289

丁玨汭:@陳芝超,假如當時二戰沒有“上岸”的話,你還會再考嗎?我們在考研過程中麵臨的共性難題主要有哪些?

@陳芝超:考研也是我心中的一個執念,假如沒有考上的話,我真的會一直考。現在考研的戰線被拉得非常長,來自時間上、身體上不確定的因素越來越多,大家會越來越焦慮。還有就是所謂的“考研本質上是在打信息戰”,你不知道你的競爭對手複習到什麽程度,你也不知道你的目標學校大綱會不會有非常大的變動,我們一直都在對抗和目標院校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丁玨汭:@陳芝超,讓大家焦慮的考研信息到底是什麽信息?為什麽大家越來越願意為此花錢?

@陳芝超:考研信息可簡單地歸為即時性信息、接近性信息和情感類信息,這三類信息對應著考研產業鏈的各種玩家提供的不同的服務。即時性信息就是我們能夠查到的一些公開的信息,但因為我們都太懶了,或者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我們就依靠考研機構把這種信息迅速地搜集起來,“喂”給我們;第二類信息是接近性的信息,即通過學長學姐得到的一手信息;第三類是情感類信息,很多考生非常依賴學長學姐以及他們所謂的“班主任”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支付的信息就是一種平日裏的安慰。

830cdfe5a924ee918cbffacc3d95bdbb

2016-2021年中國研究生培訓客單價及參培率/智研谘詢

考研產業整個的參培率和客單價呈現走高趨勢。在供給端,考研賽道被“炒”得越來越厲害了。從考研的報考谘詢到培訓,再到複試調劑信息的搜集,入場者越來越多,整個產業鏈提供的服務呈現越來越細化的趨勢,我們可能會支付的費用也就越來越多。在需求端,我們需要仔細地辨別很多網上的信息,它們其實都是一些機構用來引流的渠道。考研學生支付的大筆費用,很大概率是來自於營銷話術的推動。

b4fdc2a25336d803035774c8a569e07a

考研相關生意/社交平台截圖

丁玨汭:@玄雀,考研人花錢到底買的是什麽?

@玄雀:他們花錢買的應該是一個安心,覺得隻要花了錢,所有的問題,包括信息差、時間的浪費、自己能力的不足都可以迎刃而解。

有一年我也確實報過輔導班,找了一位學姐帶帶我的專業課。但是學姐能做的比較有限,到最後還是在進行一種督促和約束。所以我對考研報班這件事情持比較質疑的態度。考研補習現象愈演愈烈的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一代大學生從小就習慣了去補習班,習慣了這種學習模式,想要複製以前的模式來獲得考研上的成功。

514b2a93947ff15e2109a34e4d543625

反複敘述的“上岸故事”

與答題“萬能模板”

丁玨汭:@陳芝超,考研養活了多少產業?這門生意真的很賺錢嗎?

@陳芝超:考研產業已進入百花齊放的階段,各種細分服務出現,考研大小機構並存,是一個多元的業態。隨著需求的多元化發展,產業中遊包括考研培訓機構、在線教育平台以及相應的圖書出版機構。大型的考研機構輸出標準化的知識內容產品,做規模化的生意,其中名師起到了關鍵作用。如文都教育2014年至2017年的營收從4000多萬元上升至近6億元,利潤也從300多萬元增至近5000萬元。我接觸的小機構是由985院校的學長學姐作為副業創辦的,他們的身價也達到了千萬元。產業下遊包括賣場景、賣環境服務的付費自習室、線上監督師等,它們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e57a37c6b74059dc5bbd7f1c530387cd

考研產業鏈的上下中遊/沙利文報告

丁玨汭:有考生曾報了一個專業課輔導班,“上岸”後發現帶他的學長考了三次研都沒考上,卻對外說自己“上岸”了。@玄雀,進入考研市場的門檻是什麽樣的?

@玄雀:在資本的包裝之下,現在這個門檻是蠻低的。輔導班大多采用網絡授課的形式,你是摸不著見不到的。現在有兩個困境,一方麵,備考的學生希望輔導他們的老師是真實的,他渴望得到一種信息的真實。另一方麵,機構的老師又魚龍混雜,真實的老師不願意透露自己的信息,虛假的老師又隨意給自己傳名號。這種亂象是需要學生自己去辨別的。

丁玨汭:@陳芝超
@玄雀,現在社交平台上被反複敘述的“上岸故事”,給大家帶來的是激勵還是焦慮?“無痛背書”“上癮快速學習法”“答題模版”等這些內容到底存在哪些問題?

@陳芝超:平台鋪天蓋地出現這些內容,其實是內容社區平台嚐試商業化變現非常關鍵的一個路徑。有社交平台的CEO也直說:“未來職業教育培訓的業務是需要成為第二增長曲線的。”還有一部分內容也是考研機構引流的話術,你看到的隻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考研學子在看到這些內容的時候,需要自己理性判斷,避免被這些內容洗腦。

考研中其實有一個現象叫“幸存者偏差”,能“上岸”的是少數人,很多人都是底下的分母。媒介環境隻關注到了分子,造成了考研很簡單、隻要報個班就能上的假象。考研是需要反複跟自己拉扯的一個過程。

@玄雀:我覺得“上岸故事”帶來的是一種別人成功、自己失敗的焦慮感。它們隻陳述了成功的結果,被省略掉的過程才是最痛苦、最黑暗、最讓人難以接受的。自我感動是沒有用的,與其拿成功的案例來麻痹自己,不如多去看看失敗的案例,時刻警醒自己,考研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cfc5aa2d9348ade7a5cb1a59bdb6f51b

e08765ad8c7352715a9a379b5749831c

百億生意背後,

考研也成了“社會時鍾”的一部分?

丁玨汭:2021年發布的《中國考研培訓行業白皮書2021》顯示,2020年中國考研培訓市場規模達112億元,同比增長33.3%。多家市場機構預測,2023年考研產業市場規模或將超過200億元。在這種規模下,@陳芝超,00後已成為考研主力大軍,他們對考研產品的訴求與之前相比有什麽變化?

@陳芝超:考研的整個市場規模一直在變化,很多細分領域的服務變多,00後會有一些新的訴求,比如“一對一”定製化服務等。這個在整個產業鏈當中已經非常普遍了,因為有需求就會有生意。很多人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去獲得更定製化的服務,這很正常,但到底是不是定製?這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因為整個產業鏈當中水分非常大。“一對一”還是“一對多”要看考研機構自己的安排。

走向標準化和套路化,這是一個必然的現象。機構很容易把學生包裝成一件件標準化的商品,但學生不是商品。機構可能會讓你交出一張很漂亮的初試試卷,但能不能支持著你繼續往下走,這是值得商榷的。在複試中,老師一試探,就會知道你的學習能力怎麽樣,你的性格特質怎麽樣,這個其實是機構教不來的,也是機構不能塑造的。

丁玨汭:@玄雀,考研“上岸”之後,你多年的付出得到回報了嗎?多次考研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嗎?

@玄雀:“上岸”之後,大學提供的隻是平台,讀研究生也隻是人生當中的一個階段。認識到自己能力不足,是很有挫敗感的事情。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斷地學習進步,讓自己開拓視野,才能變得更好。

在同一個處境當中,你肯定會有很多選擇。做出選擇,就要承擔它帶來的後果。你選擇了考研,就必定要舍棄娛樂的需求,所以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麽,自己到底應該怎麽做,現在境遇是什麽,有沒有備用的計劃和打算。考研是為自己奮鬥,是你人生經曆痛苦、實現成長的一個階段。

我更希望每個考研人的心裏是有目標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麽,該考就考,該舍就舍,不要整天被裹挾在考研的執念裏麵。我們考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不能,不管是哪個階段,不如立刻放棄。

@陳芝超:有一個概念叫“社會時鍾”,什麽年齡要做什麽事情,我能夠理解結婚生子是社會時鍾的一部分,忽然有一天,你發現考研、考公也成為了社會評價體係的一部分。但我們不應該是為了遵循“社會時鍾”而去考研,而是隻要你想清楚了,隨時隨地都可以來考。

直到第二次考研的時候,我才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感受。我考研完全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我自己,為了我的獨立性和成長性,也讓我有能力去對抗外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