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防疫大轉向:糟糕的時間點 缺席的路線圖 流失的信任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吳木鑾表示,在放鬆管控前,許多國家會在正式開放前先提出一個路線圖,提出關於疫苗接種、病毒檢測和治療的一係列方案,但中國缺乏了這一過程,尤其沒有推動mRNA疫苗的接種。https://t.co/HyIsVkK2eh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December 21, 2022

近日,中國在新冠疫情措施方麵的重大轉向讓民眾措手不及,隨著時間推移,藥品不足、醫院人滿為患、甚至血庫告急等問題紛紛爆出。

公共政策專家對BBC中文表示,此次中國選擇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而且一直以來, 政府缺少清晰且明確的開放路線圖,準備明顯不足。

倉促的轉向

11月,中國各地包括上海和北京爆發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反對嚴苛而又花樣翻新的新冠封控措施,有抗議者甚至喊出讓習近平下台的口號。

自12月開始,中國官方突然不再提堅持了許久新冠“清零”政策,
“清零”這個名詞也從官方會議和文件中瞬間消失,各地政府轉而大幅放鬆新冠限製措施。

11月11日,中國政府發布了防疫“二十條”,放鬆了管控措施。12月7日,發布防疫“十條”,進一步放鬆管控,包括縮小核酸檢測範圍,不再對跨地區人員要求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對BBC中文表示,這次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本來就是流感高峰期,加上又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可能形成“三疫大流行”(tripledemic)。

今年1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就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表示,今年冬季,全球都麵臨著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疫情疊加流行的風險。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指出,這次政府在出現抗議活動後突然放開管控,而且是在藥品到位和第四針開打之前,令不少人錯愕。

“原本支持放開的人已經對政府不滿,如今不少原本支持‘清零’的人也對這次轉向感到不知所措。這種情況肯定會傷害社會對政府的信任,”陳澄對BBC中文表示。

陳澄認為,“二十條”出台就是政府準備轉向放棄清零的清楚信號,抗議活動其實給政府創造了一個轉向的機會。

“要放棄一個堅持已久,而且是被當作一個重大政績的政策並不容易,也難以給社會上仍然擁護‘清零’的人有所交代,”陳澄說。

 她說,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政策轉向過於倉促導致了目前的混亂,那些不願意放棄“清零”的人除了對政府不滿,也有新的指責目標。

近日,有聲音批評參與“白紙”抗議的人, 認為他們要為目前中國防疫的被動局麵負責。

吳木鑾也認為,中國政府在疫苗普及和藥品儲備等方麵準備不足。

“我不覺得他們有任何準備。國際上的經驗已經很清楚,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給老年人打疫苗。另外如果藥品儲存足夠的話,大家怎麽會去搶呢?”

缺席的路線圖與社會契約

在放鬆管控前,許多國家會先提出一個路線圖,安排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要怎麽做。吳木鑾指出,政府會與民眾形成一個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但在中國完全沒有這個過程。

“大家都不喜歡疫情帶來的各種限製措施,許多政府就會說,你要我移除限製,那這個社會契約我們要重新做,基本做法就是打疫苗,從年紀比較大的人開始,然後慢慢放寬限製。”

吳木鑾以新加坡為例指,去年6月,新加坡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貿工部長顏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媒體聯名發文,提出關於疫苗接種、病毒檢測和治療的一係列計劃和方案,與民眾商榷,逐步邁向新常態。這是新加坡的“路線圖”。

與新加坡對比,吳木鑾指出,中國政府很多解釋工作沒有做好,也沒有做好準備,中國早就應該引進保護率更高的複必泰疫苗。

“2021年(中國)損失了很多機會。當時很多國家、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推行疫苗策略,多輪施打疫苗;特別是mRNA新冠疫苗起到很大作用。中國公司複星代理的‘複必泰’疫苗就是此類疫苗,而中國浪費了這個機會,”吳木鑾說。

“很多國家在做新的社會契約的過程中,老百姓會更加信任政府。本來中國民眾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是相對高的,但中國的裂痕反而加深了。”

信任缺失

上個月的大規模抗議行動折射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目前的這種缺醫少藥的混亂狀況似乎還在加深這種不信任感。

中國國家衛健委近日報告每日新增感染僅3000餘宗,與社交媒體上報告的大批人感染的現狀完全不符。在死亡人數方麵,國家衛健委在放開管控後僅報告寥寥數例死亡,均在北京。這些數字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另外一方麵,網絡上許多聲音質疑中國對“新冠死亡”的定義較為狹窄。

周二(12月20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召開新聞發布會上稱,國家衛健委最近明確對死亡病例進行相關判斷,由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呼吸衰竭導致的死亡歸類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死亡,而以其他疾病,基礎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導致的死亡就不歸類為新冠導致的死亡。

他還稱,為了更好地規範新冠疫情導致死亡的統計,目前也在做一些培訓,要采取會診和死亡討論的方式,來最後判定這個病人到底是死於新冠還是死於其他的基礎病。

對於未來的措施,陳澄認為,如果政府要重新建立社會信心,一些補救措施刻不容緩。除了推廣第四針,調配抗原、藥品這些已經開始做的事情以外,政府在信息發布上應該更加主動。

她指出,現在正處於中國政府換屆的“青黃不接”時期,不少問題在明年春季之前恐怕得不到解決。

“李強政府一上來,就要麵對疫情和經濟的巨大挑戰。如果應對不當,不僅會令人質疑二十大的人事安排,更會進一步削弱社會對政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