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7. 開戰300天俄軍為何難取勝?細節都在這一篇

核心提要:

1.
目前的俄烏戰場形勢分析都盡量基於理性和事實,但我們也要明白,普京的戰略決定未必會來源於全面信息,更可能來自於手下對他的彙報。此前普京展開「特別軍事行動」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FSB(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五局提供了片面虛假的信息。不過在這之外,俄軍在戰鬥能力、意志、後勤的綜合較量上不如烏軍,也是他們在基輔失利的最重要因素。真正的軍事觀察家都能看出,這是俄軍從武器裝備、訓練水準、作風士氣的全面潰敗。

2.
基輔戰役中,4萬烏軍對8萬俄軍,俄軍只能推進到基輔外圍,烏軍援兵一到就只得「善意」撤軍。而隨後,隨著北約援助的炮彈抵達,烏軍的火力提升也抵消掉了俄軍的火力優勢。9月初的伊久姆、10月初的紅利曼、11月初的赫爾松,烏軍反攻一再得手,俄軍一退再退,退回到頓巴斯,更說明了俄軍在基輔的失敗,不只是情報失誤造成的計劃錯亂,也是自身戰鬥力不足的表現。

3.
俄軍作戰能力低下、後勤補給落後低效、缺乏組織指揮能力,是三個致命弱點。俄軍基本戰法呆板、偵察粗疏、動作節奏不連貫、通信聯絡保障不暢等都是戰鬥體系不完備的表現。最關鍵的,是俄軍嚴重缺乏有良好訓練的步兵,步坦協同幾乎沒有,這背後涉及到俄軍體制人事問題與兵種利益問題。

4.
後勤上,俄軍還停留在人力搬運物資的落後時代,物流運作方式比現代軍隊的自裝卸卡車和整體方艙至少低70%。此外,俄軍缺乏組織指揮能力,他們使用的是蘇聯時期印製的紙質地圖、俄羅斯兒童所用的卡通鉛筆和尺子,還有中國最普通的百元民用對講機。而烏克蘭軍隊從指揮部到基層士兵,使用的都是基於星鏈的戰場加密衛星互聯網+便捷易用的戰場信息系統,二者完全不在一個時代。而解決這一切的辦法,並不是靠走馬燈一樣的更換指揮官就能完成的。

作者|唐駁虎 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上一篇比較長,因為要綜述回顧8個月前的基輔戰役,俄烏戰爭的起點,順帶附上一點必要的點評。最後還得展望一下「50萬俄軍要再打一次基輔?」的前景。

一句話,就是我不信。因為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地理形勢,以及2-3月的基輔戰役實踐就能知道,所謂「白俄羅斯攻勢」只能是個笑話。

但是,基於理性和事實的分析,已經,或者從來很難用於預測分析普京的決策。 因為你不知道手下們向普京提供了什麼樣的信息彙報,給他描繪出一幅什麼樣的世界圖景。

去年,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反覆當面向俄羅斯高級官員展示他們獲知的俄羅斯內部計劃,竭力勸說俄羅斯不要進攻烏克蘭。

可他們發現俄羅斯官員們非常自信 ,表示俄羅斯尖端的武裝部隊強大到足以對抗美國和整個北約聯軍,消滅不堪一擊的烏克蘭那更是易如反掌。

實際上,克里姆林宮更是相信,他們的FSB(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五局已經用30億美元把烏克蘭上上下下的關鍵將領全部收買, 「特別軍事行動」真的就只是一場歷時幾天的接收行動而已。

然而,普京就是被他的兩頭「大老虎」騙了。 FSB五局上下150人把30億美元全貪了,沒給出去。所謂的收買到位,只是哄騙普京的說詞,事實上根本不存在。

可俄軍和FSB真的就是按照這個計劃制定的「特別軍事行動」 ——俄軍被要求在24小時內狂飆突進400公里,搶佔基輔等要地,以減少大城市失控的「真空期」。

而俄羅斯國民近衛軍(內衛部隊)的特種警察部隊將和空降兵、坦克部隊等一起行動,趕去維持基輔等大城市的社會秩序。指令的時間節點精確到分鐘。

俄軍和俄羅斯高層滿腦子想的是如何更完美接管烏克蘭,減少混亂和動蕩,然後在基輔舉行盛大的閱兵,慶祝「小俄羅斯的歷史回歸」。

俄軍的精銳部隊在出發前得到指令,叫他們帶上閱兵禮服和勳章,還有三天的乾糧,屆時準備在基輔直接舉辦閱兵,標誌著「特別軍事行動」的順利收官,書寫和創造歷史,讓全世界耳暈目眩。

結果……沒有什麼等待接收獻城的烏克蘭將領,只有迅速行動起來有效反抗的烏克蘭軍隊。 20萬俄軍和克里姆林宮都被FSB五局騙了,根本沒料到歷史的第二種可能。

烏克蘭誤判了俄國意圖,但即便是莫斯科也沒有想好怎樣打一場大規模的陸戰。 「阿爾巴特大街」(俄羅斯國防部所在地)的參謀老爺們沒做這樣的計劃。

他們只是也本能地覺得,俄軍天下第二(或者第一),收服一個烏克蘭還不容易嗎。結果……打成這樣了。

烏軍贏得基輔戰役不是僥倖

所以,還是那句 話, 戰爭 是唯 物 的。 烏克蘭軍隊贏得基輔戰役, 成 功逼退俄羅斯8萬精銳,這不是僥
幸,不是偶然,甚至也不是神跡。 完全就是基於雙方的戰鬥能力、意志、後勤的綜合較量結果。

只是戰 前的宣傳 和長達70年
甚至200年的刻板印象, 讓大部分軍事觀察家(就不用說大眾了)都以為,俄羅斯軍隊依然是龐大的「世界第二陸軍」,「蒸汽壓路機」,滅掉「小小的」烏克蘭就像砍瓜切菜一樣輕而易舉。

▎俄羅斯國防部大樓

錯了,早在7年前,我就指出過,俄羅斯軍隊虛弱的本質早已暴露無遺。瘋狂作弊死要面子的背後,是心虛和體虛。

在俄軍賴皮小氣死要面子的背後,真正的軍事觀察家能看出的都是俄軍從武器裝備、訓練水準、作風士氣的全面潰敗。

那還都是俄羅斯從全軍中層層挑選出來的最優秀尖子,最基本的技戰術水平、訓練素質卻依然是一敗塗地。

「如果說兵力、財力捉襟見肘、幾乎無以為繼的烏克蘭軍隊是二流武裝,那麼精銳盡出卻又占不到便宜的俄軍肯定最多只能是三流貨色啊。」

但是,俄羅斯陸軍在心底里仍然認為自己的裝備、訓練是天下第一 ,而且把第二名甩出很遠,美國軍隊不過是有一點空中優勢罷了。

不算這些自矜自負,很多外人也把對俄軍的認識頑固地停留在30年前蘇聯時期的「400-500萬大軍、10萬輛坦克、全軍高度機械化火力化、七天推平全歐洲」上。

實際上普京的俄羅斯全部地面力量只有40萬人,其中一半是湊數的一年制義務兵,能戰的不過是20萬人。這20萬里的大部分訓練素質也就那樣,不過是還有一點火力優勢罷了。

所以,在基輔西線,俄軍是遠東軍區5.5個旅+空降兵3師2旅共13.5個旅團,3.5萬兵力。烏軍最初只有第14機械化旅、第61獵兵旅和國警隊第4機動旅等武裝,1萬多人。

在動員了基輔當地的112國土防衛旅和國民警衛隊后,也不過2萬人。在基輔東線,烏軍也只有第72機械化旅和國警隊第1機動旅,基輔州114國土防衛旅,1萬多人

再加上切爾尼戈夫(28萬人口)的第1坦克旅、169訓練中心,以及預備役的第11機械化旅、第119國土防衛旅等,動員展開之後總數也就2萬人。

而東線俄軍是中央軍區齊整的3萬機械化人馬,隨後還有趕到的莫斯科「御林軍」近坦一集2個師6個團,1.5萬人、900輛坦克裝甲戰車,總數達4.5萬人,壓力巨大。

總的來說,4萬烏軍對8萬俄軍,俄軍只推進到了基輔外圍,就再也進不去了。 一個月後烏軍從西部調來的第10、第128山地突擊旅和若干國土防衛旅抵達,俄軍就只能悻悻「善意」撤軍。

這不是僥倖,不是偶然,甚至也不是神跡。 俄軍打了,開炮了,坦克、火箭炮對
一些高地和關鍵陣位也炮火猛轟了,裝甲車洪水般涌過村莊,但是就是拿不下來。

烏軍在城外的公路旁守株待兔,伏擊摧毀了第一支俄軍縱隊。這麼近距離的炮火急速射,俄軍都來不及反應。第二隊俄軍也重蹈覆轍。烏軍苦練8年的炮兵開花結果,摧毀了大部分俄軍裝備。

在遠離城鎮的更遠郊,開闊的田野和錯落的小溪之間,活躍著烏克蘭的特戰小組。每次出動幹掉一兩輛坦克、一輛步戰車,幾個人,然後一點一點地切斷了俄軍的後勤。

隨著時間推移,監聽俄軍通訊的烏方電訊兵聽到俄軍語氣起了變化。自信變成了恐慌和疲憊。他們人員、坦克和戰車損失太多了——烏軍在堅持,俄軍困境在加劇。

3月中旬,由於缺乏燃料和補給,俄軍的攻勢逐漸停滯,並逐漸轉入防禦狀態。 「有一天,他們突然集合開走了。」那一刻,從旅長到新兵都知道,他們真的可以打敗俄國人。

守住了基輔,烏克蘭保住了一個主權國家的獨立性。但俄國將開啟沮喪的戰爭第二階段,爭奪該國南部、東部的邊境地帶。

俄軍靠超量傾瀉炮彈,拿下了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之後就再無進展了。 而隨著北約援助的400門各式火炮、超120萬發炮彈抵達,烏軍炮兵在數量上也拉近了與俄軍的差距。

再然後,就是9月初的伊久姆、10月初的紅利曼、11月初的赫爾松。 烏軍反攻一再得手,俄軍一退再退,退回到頓巴斯的爭奪。

俄軍的關鍵問題無法解決

如果硬說基輔是俄軍「心軟」撤退,那麼如何解釋伊久姆、紅利曼、赫爾松?正是因為俄軍啃不下烏軍防線,雙方力量此消彼長,才有了烏軍的一次又一次反攻。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看似強大的俄軍戰勝不了看似弱小的烏軍?這需要對俄軍內部結構的深刻洞察。所以下面的解析揭秘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會看到的。

且不說武器裝備技術水平停滯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機械化戰爭水準,俄軍自身作戰能力低下、後勤補給落後低效、缺乏組織指揮能力,就形成了三個致命的弱點。

首先是作戰能力低下,這包含戰術動作、兵種協同與戰鬥指揮三個層面。 我們知道,俄軍日常訓練水準不高,合同作戰乃至對抗訓練嚴重缺乏。

按照200年來的傳統,俄軍基本戰法呆板,不擅穿插迂迴、疏散滲透等機動隱蔽戰法,不會利用夜暗、複雜氣象條件和有利地形,只會正面蠻攻,容易被對手找到對付之法。

同時偵察粗疏,敵情我情地形等情報掌握嚴重不足 ,缺乏信息優勢與對抗手段,不懂搞好偽裝、佯動、欺騙、迷惑等隱蔽手段,機要通信、信息防護、電磁頻譜管理等問題嚴重,保密措施形同虛設。

在戰鬥行動上, 動作節奏不連貫,火力、機動、突擊脫節,通信聯絡保障不暢,缺乏精確打擊手段,支援保障不力,無法隱蔽己方的企圖和行動,進而喪失優勢和主動。

進一步說,俄軍步兵、炮兵、坦克、工程、陸航(實際上是空天軍)各軍兵種之間嚴重缺乏協同,缺乏主動配合與相互支援意識,整個戰鬥體系頻頻掉鏈,無法形成戰鬥效能優勢。

最關鍵的,幾十年習慣來依託坦克和步戰車的「烏龜殼」打仗,俄軍嚴重缺乏有良好訓練的步兵,這是俄軍一個非常嚴重、非常可怕的問題——缺乏下車步兵,步兵消耗極快又缺乏補充和訓練。

這樣下來,步坦協同就幾乎沒有,結果在戰場上俄軍要麼是坦克孤軍深入被炸,要麼就只能把精銳的空降兵降級當成輕步兵來單獨使用,被烏軍不算很重的火力就能迅速解決掉。

要深究這個問題,可以直接對接到俄軍體制人事問題與兵種利益問題。

看過早期的俄軍將領陣亡總結,就會發現俄軍作戰部隊將領第一學歷幾乎全部來自兩所初級軍官學校——喀山坦克學校和梁贊空降兵學校。

俄(蘇)軍傳統上只重視坦克兵和空降兵 ,最後累積下來晉陞將官的全是坦克兵和空降兵出身的軍官。坦克兵軍官就不用說了,空降兵軍官當陸軍師長軍長也是常態。

喀山坦校和梁贊空校的壟斷,進而會繼續強化本兵種的裙帶團體利益 ,乃至形成了喀山的「坦克兵世家」(比如格拉西莫夫家族)和梁贊、普斯科夫的「空降兵世家」子弟們。

這種「世襲」與「軍戶」的世兵制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搞成兩個兵種就壟斷了軍隊的升遷機會,主宰了軍隊的發展方向 , 不講五湖四海,那就必然會出問題的。

從蘇軍到俄軍,對於BMP1/2/3戰車後面(實際上都是坐在車上,沒人願意呆在裡面)搭載的步兵,傳統上都視為「耗材」,不予重視,通常由中亞、高加索等邊緣民族士兵充任。

身高有限制的駕駛員則來自蒙古人,而車長、炮長這些關鍵崗位,才是俄白烏三家斯拉夫民族的天下。在蘇(俄)軍的眼裡,只有坦克,其次是步兵戰車。火炮這些都排在很次要的位置。

既然步兵只是「耗材」,只是可以隨意替換的基層兵員,從蘇軍到俄軍,也就從來不重視步兵的組織、訓練、管理、戰術。

既然步兵是兵不是官,蘇軍和俄軍也就缺乏培養初級步兵分隊指揮軍官和戰術士官的機械化步兵學校。 當然,蘇軍有高級步兵學校,在職培訓營以上的步兵合成單位聯合指揮軍官。

但是關鍵的步兵基層軍官、士官、士兵的基層分隊作戰指揮、綜合戰術、裝備運用、訓練組織、管理教育、籌劃協調、崗位任職等能力如何培養。沒人關心,反正都是「耗材」,有事找坦克好了。

至於陸地戰爭中實際上最重要的炮兵,現在的俄軍缺乏訓練,射擊精度很糟糕,炮彈消耗量很大,但大都炸了農田,壓制力並不強大。這個關鍵問題在9月份的系列解讀文章里已經談過了。

反正炮兵在俄軍里也沒有升遷機會,邊緣人關心這些技術問題幹啥?還是請喀山坦校和梁贊空校的精英們操心去吧!除了戰術動作失敗、兵種建設失衡,俄軍還有一個200年的傳統問題——戰鬥指揮。

靈活主動是軍隊克敵制勝的重要保證 ,偏偏俄軍200年來的傳統就是各級指揮官極度缺乏靈活指揮的能力,不善於觀察戰場形勢,不會審時度勢,迅速作出反應;更不會主動調動對手,巧妙部署兵力,建立有利態勢。

基層部隊沒有隨機應變的處置許可權,沒有在上級總的意圖下使用戰術的行動自由,也就無法把握重要戰機,採取恰當的行動方法,爭取作戰主動。

俄軍士兵從來只被規訓和約束,要做「沉默馴服的灰色牲口」。 自然也不會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會積極尋找敵人的弱點和製造對手的錯誤,不能積極機斷行事,靈活機動地變換戰術戰法,不會主動地完成戰鬥任務。

總之,俄軍只會依靠堆砌數量和火力優勢,靠呆笨的蠻力取勝,就是一台緩慢的「蒸汽壓路機」。

這在一戰二戰這種堆砌火力的機械化戰爭時代尚可,在情況複雜,變化急劇的信息化戰爭時代就抓瞎了。

笨拙呆板的俄軍,打不過機動靈活的烏軍,這不就是應該嘛。

俄軍運作效率極度低下

後勤補給落後低效,這在上一篇 結合基輔 戰役回顧時 講到了。 只
是很多人還不理解俄軍後勤究竟如何落後低效, 這與叉車又有什麼關係?

叉車和集裝箱是20世紀物流體系的重大變革,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運作效率,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比條件下,叉車的裝卸效率至少是人力的20倍甚至30倍。

無論是工業還是軍事後勤,裝卸都是看著不起眼,但實際上極為消耗時間、人力的環節。一輛卡車運來的散貨,如果用人力裝卸,時間起碼是三四個小時,用叉車10分鐘就搞定了。

所以,俄軍的卡車時間消耗,不是用在路上的百來公里,而是被嚴重浪費在了基本依靠人力解決的裝車和卸貨環節。裝和卸要在原地等待的時間是路途往返用時的兩倍以上。

還有叉車的高舉升帶來超越人力的能力——碼垛。 這不僅提升了倉儲的運營效率,還大幅節約了場地面積。這在野戰半野戰條件下也很重要。

很多時候在前線村鎮很難找到足夠的場地,把大量物資全部平鋪開來,同時還能滿足運輸裝卸。用托盤整體堆疊擺放才是解決之道。可沒有叉車就做不到這一點。

俄羅斯人不是沒有見過叉車,在社會主義時期,保加利亞Balkancar曾經一度位居叉車生產的世界領導者。但是以蘇(俄)軍極度保守的思想,就是沒引進。

直到今天,世界先進軍隊早都用上自裝卸卡車和整體方艙了,俄軍還停留在各種物資都要人力搬運的落後時代,物流運作方式比現代軍隊至少低70%。

除了物質基礎,還有組織效率和能動性。 抗美援朝時的志願軍也沒有叉車,天上還有美國飛機絕對制空權天天轟炸,一樣組織幾百輛卡車晝伏夜行給前線運補給。

上述裝-運-卸這些環節,還只是涉及單車環節。大車隊運輸組織,才是全面考驗組織效率的時刻——誰張羅過超過三四輛車的自駕游,就能略有理解了。

車隊的運輸區間、運行線路、啟停時間、運輸速度、內控調度、通訊聯絡、車輛管理、裝卸組織、折返安排、統計對接,整個流程都需要精心的規劃與一絲不苟地執行,還要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

俄羅斯人正常可辦不來這些精細活計。 所以,100公里距離、兩條半公路就沒法給3.5萬俄軍提供補給,認為「交通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

這種話在任何一家物流公司聽來都是天大的笑話。正是因為從裝卸到運輸組織的細節效率低下,俄軍才搞出了長達60公里的車隊停滯不前,沿著公路全是長長的俄軍車隊在乾等。

這樣落後無能的後勤,焉能不敗?就不用說「海馬斯」投入戰場后,又逼迫俄軍野戰倉庫後撤上百公里,進一步惡化俄軍後勤的重大變化了。

最後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俄軍缺乏組織指揮能力了。 由於俄軍的信息管制,很少看見俄軍具體如何指揮運作的細節。

10月初,在卡德羅夫指責拉平上將指揮無方導致紅利曼潰退之後,拉平搞了一點形象公關,讓一些俄羅斯頻道發布了他指揮部隊的照片。

即使是公關照片,也得以讓我們管窺俄軍指揮運作的場景。照片中,拉平和部下在研究戰情。

他們使用的是蘇聯時期印製的紙質地圖、俄羅斯兒童所用的卡通鉛筆和尺子,還有中國最普通的百元民用對講機。

作為對比,烏克蘭軍隊從指揮部到基層士兵,使用的都是基於星鏈的戰場加密衛星互聯網+便捷易用的戰場信息系統,二者完全不在一個時代。

缺乏組織指揮能力,一種是技術層面的,另一種更嚴重是組織層面的。很難想象在一個現代國家內,還有各種不聽統一調度的私兵武裝。但俄羅斯就有。

瓦格納雇傭軍和車臣部隊這兩支非正規武裝,就是俄羅斯國防部都指揮不了,就是各自為戰。而且無論在戰場還是輿論場,都有和俄軍分庭抗禮的意思。

包括俄正規軍、動員兵、頓巴斯俄族武裝、瓦格納、車臣等等來自不同系統的武裝,部隊保障和工資待遇都是三六九等, 有些人吃得多拿得多,但是出工不出力。有的部隊吃得差拿得少,但是又要天天打頭陣。

在生死面前,各種五花八門的派系部隊,各懷心思。有時候互相的通訊聯繫以及指揮從屬都有問題。就不要說通信、後勤、指揮系統的全面落後了。

正如網友所說,一場特別軍事行動,戳破了「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神話,暴露了俄軍巨大的軟肋和漏洞。

所以,俄軍就是征再多的兵,後勤效率的問題不解決,烏克蘭戰場的運輸補給通道受限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實際能夠投送到前線的兵力、火力就那麼多。

軍隊訓練水平、作戰模式不變革,傾瀉再多的炮彈,收效也同樣甚微,有效投送到烏軍頭上的火力不足,大部分炸藥都只是在給烏克蘭農田鬆土而已。

而以上這些,都不是「走馬燈」一般更換前線指揮官就能解決的。至少需要對俄羅斯民族和國家的徹底再造,最少最少需要再來兩次蘇聯才有點希望。

所以,關於俄軍與烏軍誰強誰弱,誰優誰劣的深度分析,今天就先說到這。這話題真要說透實在太龐大了,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