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6. 從極端「清零」到突然「放開」,「為什麼中國人永遠都在自救?」

#海外華人札記
目前疫情主要是在醫療資源好的大城市蔓延,哪怕是求助者也有起碼的健康常識和經濟條件,隨著疫情散播到醫療條件更差的城鎮和農村,情況將會怎樣,他們的聲音又如何讓外界聽到?
一位在湖北的鄉村醫生告訴我,「城裡的老人是個數字,農村的老人連數字都不是。」 https://t.co/ue8OzAlug2

—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December 22, 2022

沒人想到中國可以在沒有退出策略、不實施壓平曲線措施的情況下對防疫強行轉向。從求購退燒藥、抗原到發起親友互助,很多人不得不走上了自救之路。

最近隨著中國防疫政策逆轉,入境隔離要求放寬,家人已經在和我們討論來年暑假回國的事情。一撥「陽康」開始復工,朋友說北京早高峰又堵車了。中國政府似乎擺出了一副「擼起袖子」促進經濟復甦的架勢。這是重歸正常的標誌嗎?我雖然期待著能早日與家人團聚,但仍然心有餘悸:這個政府在不做任何解釋和準備的情況下做這一系列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動作,套句網上的流行語,是「治國如翻烙餅」,這如何不讓人警醒?在未來的幾個月里,中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偏遠和欠發達地區必然會受到猛烈的疫情衝擊,許多家庭將不再完整,這樣的前景又讓人痛心。

中國此前在執行嚴格的「清零」政策時出現了很多「中國特色」的做法,而一旦解封,居然同樣極具中國特色,沒人想到中國可以在沒有退出策略、不實施壓平曲線措施的情況下強行轉向。疫情暴發得如此迅猛,就在過去的這一周,我在朋友圈裡從看到有人求退燒藥、抗原,到尋找購買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的渠道,現在甚至開始有人尋求北京的殯儀館資源——幾乎一切都靠民眾自救和互助。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各地會出現最基本的感冒退燒藥的短缺。這些天來在海外華人圈子裡,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是如何寄葯回國。但這會兒從海外買葯寄葯同樣阻力重重。北美入秋以來出現了異乎尋常的呼吸道傳染病高峰,小兒感冒退燒藥和和抗生素四處斷貨,美國一些藥房連鎖店最近採取了限購措施。時報的報道發現,在香港和台灣等地,當地政府和藥店也在面臨著保障本地供應和援助大陸居民的兩難選擇。

當政府無所作為時,人們互相攙扶共渡難關。在我國內的大家庭里,先陽幫助后陽,這家病癒后整理出剩葯,寄給那家正在陽的親戚,「相親相愛一家人」家族群實現了內循環,藥物流轉的過程中還分了一些給小區里陽了的快遞員。一些民間組織已經組織起了互助行動,騰訊開通的「新冠防護藥物公益互助」小程序可以搭建起同城互助的橋樑,我在小程序上看到了海量的求助信息和幫助信息,求助者克制地提出要求:「孕婦即將臨盆,目前陽性,需要泰諾林給初生嬰兒預備退燒,婦幼醫院已經沒有葯了」、「沒有退燒藥止痛藥,還在痛經,需要2顆布洛芬」;幫助者傾其所有:「我們家快好了,還有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各4顆,優先提供給老人小孩孕婦,微薄之力,願大家平安」。

民眾的互助讓人感動,但也難免讓人狐疑:政府為什麼不能及早增加退燒藥的產能?當初政府能上門消殺陽性家庭,現在為什麼不能上門發幾粒感冒藥和抗原?「當我看到新聞號召大家民眾互助時,我就覺得很愚蠢,」北京居民西蒙·張(音)對時報說,他的女友感染了新冠病毒,正在康復中。「他們說什麼不要囤葯,把一盒布洛芬剪成小份再賣……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永遠都在自救?」

大多數人靠著幾粒互相支援的退燒藥有可能熬過這場來勢洶洶的風暴,但總有些人需要更多的醫療照顧,而他們在疫苗和抗病毒藥物方面得到的指引和幫助卻格外少。

據中國媒體統計,中國在12月8日「放開」,13日提出了第四針疫苗加強針的方案,從19日開始多地推進,遺憾的是,一些人沒趕得及接種疫苗就已經感染了。更令人迷惑的是腫瘤患者的疫苗接種,數量龐大的腫瘤患者群體是感染新冠后最需要保護的人群,但一家國內科普媒體調查發現,中國對於腫瘤患者接種疫苗的指引仍然非常矛盾,導致接種疫苗的患者仍然屬於少數,多數人現在面對肆虐的疫情等於是在「裸奔」。

短時間內大量沒有對新冠建立起免疫力的人感染,已讓醫院面臨衝擊,一些人尋求自救。輝瑞口服藥Paxlovid以其顯著降低高危患者重症和死亡率的優點而受到推崇,今年2月,中國國家葯監局只用了50天就快速審核批准其上市,這似乎表現出了對它的信心和需求,但是藥品只進入了少數定點醫院的住院部,對於龐大的感染群體杯水車薪。沒有葯怎麼辦?照舊是各顯神通,有人花不菲的價格購買質量可疑的海外仿製葯,有的在昂貴的外資醫院排隊開到了葯。

目前疫情主要是在醫療資源好的大城市蔓延,哪怕是求助者也有起碼的健康常識和經濟條件,隨著疫情散播到醫療條件更差的城鎮和農村,情況將會怎樣,他們的聲音又如何讓外界聽到?一位在湖北的鄉村醫生告訴我,「城裡的老人是個數字,農村的老人連數字都不是。」他的村子已經有不少人感染,村裡的獨居老人不知道怎麼做抗原檢測,發燒后要麼自行使用草藥或便宜但有嚴重副作用的藥品,要麼習慣於去診所打點滴。很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屬於高危人群,這位村醫說,「要是特效藥得花好幾千塊錢自費買,在我們村裡也沒有幾個人買得起。」

在匆忙間徹底取消動態清零的同時,中國看似要重振舉步維艱的國內經濟,上周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民營經濟釋出暖意,承諾2023年把重心放在經濟增長上,強調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去年官方對互聯網和教培等行業重拳出擊時,會議強調要「防止資本野蠻生長」。但今年會議稱,要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最近幾年被打壓得最慘的房地產、民辦教培行業和互聯網平台經濟突然再次成為中國在擴大內需時重點支持的對象。對民營經濟的打壓和示好,同樣帶著明顯的中國特色。

政策回暖似乎是中國向回歸正常邁出的一大步,不過一個人一句話就可以導致一整個行業天翻地覆,從經濟到防疫都不見專家發聲,只看到政策在兩極間橫跳,誰敢輕言未來?更何況疫情剛剛在中國起步,未來幾個月民眾能在多大程度上自救成功,一波波的衝擊又將讓社會陷入何種境地?我們離正常,也許還有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