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ICU到火葬場:正在經受考驗的“城市韌性”

幾天前,家中的一位長輩突然高燒發病,身體終於沒能扛住,非常意外地離開了我們。在老人生前最後幾天的搶救過程中,我親身經曆了整個醫療過程中的混亂與擁擠,從急救運轉到ICU收治,以及最後的遺體火化,都是在一種非常緊迫的形態下進行的,特別是殯葬的各個環節,其艱難程度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昨天,我前往火葬場為老人送行操持。回想到過去幾天來的所見所聞,頗多感慨。

70df4275164dc761b4f4a2647f40adf6

“放開”十幾天來,我們從新聞和社交媒體上獲知,北京各大醫院的患者排隊情況非常嚴峻。

由於疫情擴散所帶來的一係列連鎖反應,已經毫無懸念地傳導到了生命體的末端,以及生命結束之後的產業鏈上。

在疫情發展的過程中,健康度更低、免疫力更差的老年人成為了重災區,當藥力供應不足之後,更多亟待入院搶救的並發症患者引發了急救係統的運力不足,隨之而來的是醫院的急診、ICU承載能力不足,重症、急症的醫療資源發生擠兌已經成為現實,於是,因重症搶救不及致死的患者數量也在增加。

這方麵的數據我還沒有拿到,但從我在八寶山了解到的情況分析,很不樂觀。目前,殯葬產業的每個環節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殯儀館和火葬場已經在超負荷運轉,殯儀車輛不足,向上推導,很多逝者的遺體因暫時無法火化,隻能停放在太平間,這又帶來了太平間承載力的不足。

北京的城市韌性正在經受考驗

上旬,“國十條”發布後,很多專家和醫學人士已經預想到,疫情迅速擴散可能對於醫療體係的衝擊,但是,當這一切真的發生時,這座城市在每一個環節上如潮水撲來的壓迫感,依然超出了很多人的認知範圍。

疫情所導致的這一切,都屬於非常態環境下的社會變動。在正常環境下,在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大部分一、二線城市中,我們意識不到城市運轉中可能存在的危機,我們自以為有著充足而健全的醫療體係和醫護團隊。

在這場史上罕見的疫病大流行之前,中國城市在麵對突發多變的自然災害時,已經多次顯示出韌性不足的問題,當百年一遇的雨雪自然災害來臨前,很多城市的地下水管道係統和交通路網是足夠應付正常天氣的,但是,暴雨突襲時,暴雪突降時,過去的某幾個年份上,我們是親眼見過城市被雨雪所困而徹底癱瘓的場麵的。

當我們談城市韌性時,我們在談些什麽?

所謂城市的韌性,廣義的理解,就是一座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並減輕災害損失,同時合理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複的能力。

一座城市的建設、運轉,必須設置下限與上限,下限是針對常態的,上限是針對非常態的,而上限與下限之間的切換能力、存續能力、變通能力,綜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一座城市的韌性。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群發展格局已經形成,人口、產業及基礎設施都高度聚集在一座城市,其影響向外圍輻射,因此,順應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建設韌性城市的計劃與行動必須即刻開始。

韌性的英文resilence,本義是彈性與複原能力,是一個較為多元的概念。

2002年,“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被首次提出,近年來在國際城市治理領域的影響日漸深遠。作為當下最前沿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理念,韌性城市的理念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而由於其在全過程閉環管理等方麵的創新優勢,建設韌性城市也必將成為我國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係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建設韌性城市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的綜合型工程。

就北京而言,作為首都城市,雙奧之城,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麵,較其他城市有著更多的基礎設施優勢、人才優勢、財政優勢、能源優勢、科技優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策略應以軟件與硬件結合為主,強調設施、功能、過程三位一體的韌性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市場資本與社會力量應協同參與。

如何增強北京城的全要素韌性?

一座城市如何才能具備強大的防災、抗災韌性?在具體的操作上,複合功能性、模塊化、生態多樣性、網狀連接性是保證強韌性的重要特征。

而在韌性城市的軟硬件上,必須保證軟硬件的雙管同下,在硬件上,城市管網設施、建築、智慧化設施要具備足夠強的適應性,在軟件上,城市中各個產業鏈之間的關聯性、政府的應急處置反應力、人力資本的協調能力、社區管理水平、市民階層的精神自治力等多個維度上的提升,都有助於災害來臨時的城市韌度。

當然,韌性城市的建設,並不代表著進行大包大攬的、無節製的擴張式建設,這也不利於一個集約型城市的低碳環保理念。韌性城市的主旨中,更要強調時間維度的概念,即科學係統地劃分城市災害的各個階段,包括預防階段、救治階段和恢複階段。

災害未臨時,城市要製定有效的預案,災害來臨時,要在最短時間內做到消除災害及救治受災群體,災害結束後,要迅速恢複災害帶來的損失。

這才是城市的韌性功能應有之意義。

不可否認,建設韌性城市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在財力、人力、物力上有著巨大的消耗,絕非某一種力量可以獨自承擔和完成的,它需要全體社會階層共同的擔當與勇氣。

在政府層麵,應從城市規劃、法律法規、輿論宣傳、城市更新等多個維度上著手,多舉並進,推動韌性城市的建設,發揮頂層設計的統籌協調作用。韌性城市的建設是城市管理者的責任和首要工作,也是建設一座平安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底層基礎。城市管理者有責任、也有義務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安全問題,建設一個能夠扛得住各種突發風險壓力的韌性城市。

在資本層麵,應有針對性地推動相關風險的預防型科技研發,以科技之力構建產業鏈之間的協同合作,並深入到數字化的本質,有效提升災害發生後的物資投放精準度,保證市場經濟的體係性、安全性、持續性及創新性。

就廣大市民階層而言,更要在災害之前吸收抗災技能。

分級診療可提升城市醫療體係的韌性

具體到當下正在發生中的疫情後續問題,包括但不限於疫苗接種、藥物供給、物流運輸、急救運轉、醫院救治、臨終關懷、遺體處置等環節,在最近出現的一係列秩序混亂、物資緊缺、人工不足、物流不暢發生後,我們更應盡快進行有意義的務實的總結與反思,並有針對性地部署下一步提升衛生係統城市韌性的計劃,以盡早、盡快地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接下來,在落實國家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北京市應迅速製定實施新一輪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係建設的行動計劃,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完善分級診療體係。

事實上,國務院早在2015年就發布了《關於推進分級診療製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

我認為,分級診療體係是城市韌性在醫療體係中的最有效補充,一個真正高效運轉中的分級診療體係,將極大地化解各級別醫院的醫護壓力,並為社區的細枝末節上提供最有效的醫護支援。

“國十條”發布後,北京已經在加速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係,按照“健康監測、分類管理、上下聯動、有效救治”的原則,線上線下相結合,完善新冠肺炎患者分級診療服務網絡。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居家隔離康複,症狀加重時可就近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病情較嚴重、超出基層診療能力的患者,根據病情至轄區二三級醫院就診,必要時轉診至市級定點醫院。

盡管如此,在迅速而龐大的疫情感染群體麵前,我們可以看到,正在運轉中的這套分級診療體係,在韌性強度上,仍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和必要。

在未來,隨著疫情的發展,病毒的變異,感染人群的增加,北京必須要盡快加大分級診療體係的建設,用強大的城市韌性給廣大市民群體以抗擊疫情的信心和實打實的物資支持、服務支持。

寫在最後

麵對這場史上罕見的疫病災害,城市的韌性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核心因素。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疫情發展中暴露出的種種城市治理問題的推動下,作為一個正在走向複興的大國,必須要守衛人民的基本人身安全,這其中既包括財產安全,更包括人身健康。

近一年來,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發展過程中,北京和上海這兩座中國最大城市的經曆,已經足夠多地反映出,中國城市普遍缺乏韌性,一旦有災害發生,曾經表麵光鮮繁華的社會,會迅速陷入混亂的秩序之中。

從這個角度上,城市韌性的建設刻不容緩,必須要提升到整個城市治理的最高級別水平上。

守護一座城市,和生活在這裏的人民,城市管理者需要擁有最大的勇氣與擔當,建設擁有強大韌性的硬件基礎設施,以及敏捷高效的軟件服務設施。

願疫情早日過去,願北京城早日回複繁榮,願人民安康,不負時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