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23年,全球能否走出新冠大流行?

acd2dc467845309ab947eabbb40bb3b0

資料圖:在寫有“奧密克戎SARS-COV-2”背景前,放置著標識為“COVID-19冠狀病毒”的疫苗瓶和注射器。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世界許多地方已解除防疫限製,社會生活幾近如常。世界衛生組織也曾表示,新冠大流行的結束“近在眼前”。不過中國在突然全麵鬆綁嚴格清零封控後帶來的疫情大爆發,引發外界擔憂與警覺。中國的疫情對全球疫情發展有什麽影響?2023年,世界是否將迎來後疫情時代?

中國疫情大爆發是否可能產生新變種?

在中國12月初突然全麵鬆綁嚴格的清零政策後,全國各地染疫人數激增。中國官方表示,多地已經渡過疫情高峰。但是即將到來的春節以及隨之而來的出行高峰,可能又會導致新一波的疫情。

專家說,病毒大麵積快速傳播,有可能會發生變異和產生新的變種。

目前,中國與世衛組織和病毒數據庫GISAID共享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流行的毒株仍是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的奧密克容的次變種,沒有發現新的變種。

但是這些數據並不充分。世衛組織敦促中國分享更多數據,包括更多的基因測序數據以及住院、重症和死亡人數。美國等二十多個國家還對來自中國的旅客采取更嚴格的入境防疫規定,要求出示新冠檢測陰性結果,或進行落地核酸檢測。

並不是所有的變異株都會造成新的威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教授戴維·陶迪(David W.
Dowdy)對美國之音說:“我們隻需要擔心那些真正導致傳染率和重症率增加的變異株。但遺憾的是,對於是否有任何可能正在形成的變異株與傳染性和致病性的增加有關聯,來自中國內部的數據不是很充分。”

不過俄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教授認為,中國疫情大爆發而導致更可怕變異毒株出現的可能性很小。

他說,從生物演化路徑來看,病毒的各種變種和次變種之間彼此存在競爭,最終是傳播力更高、但致死率更低的會存活下來。他表示,就過去一年的觀察來看,到目前為止,奧密克戎產生的每個次變種都是傳染性更高,但致死率或重症率並沒有更嚴重。

“我們也不能百分之百排除說,它不會產生更高的致死率或重症率,這個可能性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我認為,可能性非常小。”紀駿輝對美國之音說。

2023年,全球能否走出疫情?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去年9月曾表示,新冠大流行的結束“近在眼前”。他在12月還說,有望在2023年某個時間宣布新冠病毒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病毒構成PHEIC,並於當年3月宣布新冠為大流行病。

本月底,世衛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的專家將再次舉行三個月一次的會議,就PHEIC提出建議。

世衛組織發言人、流行病學專家瑪格麗特·哈裏斯(Margret
Harris)醫生對美國之音表示,專家組考察的一些指標包括病毒是否在全球造成大量傳播,是否對生命構成巨大威脅,是否對衛生係統造成壓力以至於衛生係統無法處理其他必須處理的醫務。

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2019年12月底在中國武漢發現的這一冠狀病毒,已累計造成全球超過6.6億人感染,近670萬人死亡。過去七天來,新增新冠感染人數300多萬人,新增死亡超過1.1萬人。但是譚德塞表示,由於中國數據的不透明,這些數字是被低估的。

在中國疫情蔓延之際,一種新的奧密克戎次變種正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個被命名為XBB.1.5的次變種傳播力更高,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盡管尚未有數據顯示它會引起更高的致死率。

拜登政府已將新冠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延長至4月,盡管拜登總統去年9月曾表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

不過多位公共衛生專家對全球在2023年走出疫情仍舊持樂觀態度。

喬治城大學法學院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法暨人權協調中心主任勞倫斯·高斯廷(Lawrence
Gostin)對美國之音說:“新冠仍將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我們仍將繼續在全球範圍內看到(因新冠導致的)住院和死亡,但我確實認為,有理由認為,我們將在2024新年前看到大流行結束。”

他預計,最早在今年夏天,可能可以看到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病毒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紀駿輝教授認為,有效的治療藥物、有效的疫苗和奧密克戎的出現是協助走出疫情的三個重要因素。

他認為,美洲、歐洲和亞洲很多地區現在已處在一個走向後疫情時代的過渡期,而新增感染還處在高峰的都是過去疫情管控比較嚴格的地方。他說,目前的一些研究顯示,在麵對奧密克戎的時候,防疫措施比較放鬆的國家會在兩到三個月很短的時間達到感染高峰,之後就迅速下降,而維持某些程度疫情管控措施的國家,感染高峰反而會維持較長時間。

他說:“麵對奧密克戎,你能夠讓疫情下降就是靠群體免疫。群體免疫有兩個方法達成,一個是靠有效的疫苗,一個是讓足夠的人感染,我們目前所謂有效的疫苗,它的效果在防止重症跟死亡,不是防止感染,所以要讓疫情下降,隻有讓健康的人,年輕的人,安全地感染。”

紀駿輝認為,麵對奧密克戎,感染人數增加並非是負麵的新聞,因為感染增加可以提高人口的群體免疫,關鍵是要有充足的醫療能量和抗病毒藥物,以及通過疫苗的施打,降低重症和死亡。

他說:“這個病毒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會消失的,它會繼續存在。所以我們要學習,不是和平、而是安全地跟它共存,就是也許會感染,但是不會導致重症和死亡,就像流感一樣。我們在心態上,還有在政策上朝這個方向走,我們就是會一步一步走向後疫情時代。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我是非常樂觀,在今年結束之前,全球大部分地區跟國家會走向後疫情。”

還要打更多加強針嗎?

紀駿輝說,與病毒安全共存的一個重要工具是疫苗,但是現有疫苗的保護效期不是很長,未來兩三年可能每年都會需要施打兩次疫苗,在未來有也許能像流感疫苗一樣,一年一打。

喬治城大學的高斯廷教授也認為,未來可能每四到六個月就需要打一次加強針,尤其是老年人,不過對於完成全程接種的健康的年輕人,或者感染過新冠的人,可能可以推遲加強接種。

他認為,更好的方案是研發能夠降低感染新冠的疫苗。“如果你問我各國政府在2023年的優先事項之一應是什麽,那就是投入到下一代疫苗的研發,讓這個疫苗可以更好地防止感染,效力更加持久,”他說。

2023年,麵對疫情還有哪些挑戰?

但是公共衛生專家警告說,即使新冠病毒不再是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也並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

世衛組織發言人哈裏斯說:“這個病毒總是出乎我們的意料。比如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認為冠狀病毒變異速度不會很快,我們現在知道它們會很快變異,其中的一個變異株就有540個子變種。”

她說,病毒監測和測序,以及信息的即時共享,依然非常重要,但是經過疫情三年,很多政府和民眾對疫情已顯疲態。

紀駿輝認為,進入後疫情時代,專家們可能還要麵對很多疫情所帶來的連帶損害,比如很多資源都投入到管控新冠疫情而導致癌症等其他疾病的監測不足,心理健康問題的激增,更嚴重的社會不平等,等等。

“這些都是很嚴重的因為疫情管控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去盡快修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