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寒門貴子逆襲的悲劇

  这两天有件事值得说一下。

  美国北卡大学的博士枪杀了自己的40岁的导师,吓得同学跳窗的跳窗,堵门的堵门,最后折腾了三个小时,终于被警察逮住了。

寒门贵子逆袭的悲剧

  美国这类校园枪击事件不少见,但这个案子却持续上热搜。除了因为博士和导师都是中国人外,引人关注的是持枪杀人者的身份——

  就是…没有任何特殊身份。

  一个彻头彻尾的寒门子弟,大龄单身博士,纯靠努力读书实现逆天改命,从连大学学费都交不起的家庭,最终走到了漂亮国读博。

  在所有人眼里,这都是励志传奇、光宗耀祖的人生赢家,谁知道竟常年挣扎在痛苦悬崖边,最终想不开钻了牛角尖,以伤人性命的惨烈方式,斩断了自己寒门贵子的命运线。

  这两天博士的履历被扒的七七八八,看得人叹息。

  他人生的30多年中,除了考大学和弟弟一起被录名牌大学——武大和西安交大,上了当地的报纸,成为寒门逆袭的好榜样,意气风发了一把之外…

  其他的部分可以总结为:步步踩坑,一身泥泞。

  第一步,选错了专业。

  生化环材4大天坑,他读硕的时候踩中了一个。虽然物理不在其中,但基础科学的路径可选的并不多,普遍是奔着科研一直往上走:本科毕业没用,PhD不算尽头,一般要读到博士后。

  不然很难找对口工作。北大物理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女博士尚且都要竞聘城管,武大毕业能有更好的出路?

  搞科研不是谁都能搞,要么你天赋异禀,国家供你吃这碗饭,要么就是不愁吃喝,家庭有实力源源不断的输血。

  如果家里砸锅卖铁培养出个大学生,指望着赶紧毕业给家庭反哺,读这种阳春白雪的专业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30而立,换个专业都买房买车了,读物理的博士还在上学。

  我有个朋友学的就是物理,天资不菲30岁读到了博士后,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里苦哈哈地做表面张力实验…35岁才去了上海一家研究所,住在郊区搞科研。

  第二步,选错了就业。

  博士不知道选专业有坑,但他本人够努力,大学还辅修了经管,可惜的是金融虽热但就业拼的资源,没有积累,读了也是白读。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博士本科毕业后去了民企搞新材料研究,然后又去了南科大做科研助理,再没和这个专业发生过交集…

  有人觉得读书有什么问题?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一个专业也挺好。

  但,读双学位是要花时间的啊!本科四年毕业,双学位读了五年,社会晚起步一年,好机会难免被人占了。

  前几年本科毕业觉得就业困难,选择继续考研想拿个更好的学历,谁想到三年过去了,在黑天鹅连番暴击下,老板就快团灭了…

  以前找工作的逻辑是学历越高越好,现在的逻辑是趁早。但齐博士本科多读了一年,毕业去民企没赚到钱又回了大学,做助理又刷掉了两年。

  大概是路走得太不顺利,一直没有完成知识变现,于是所有把原罪归结于自己学历不够,狠狠心继续读书吧。

  第三步,选错了美国。

  海外镀金是很多搞科研的人走过的路,确实有不少人,拿了海外的博士学位衣锦还乡,进大学或研究所当讲师教授,成为有头有脸有编制的人。

  所以,博士33岁咬咬牙奔赴了漂亮国。

  然而他不知道,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去美国读博,漂亮国对天赋一般拼勤奋、家里缺钱心气儿高的人,是极其不友好的。

  美国上学大家都知道,本科一年50万人民币属于节俭的开支,名校硕士花费百万,家底儿殷实的中产都觉得吃力,吐槽学费交不起,更何况寒门子弟了。

  哪怕博士情况好一些,进研究室能拿工资,但那点微薄的收入,都不足以支撑基本生活——

  尤其当下全美物价高涨,买个沙拉十来块、汉堡薯条四五十美金,房子租金翻倍…

  生活日渐窘迫,想早点毕业。但结果美国大学宽进严出,申请难度一般但不让你轻易毕业…

  说真的,搞物理数学都有天赋限,学不出来(之前读了两年只拿到了硕士)也糊弄不过去,拿不到毕业证回不了国,蹉跎到了35岁大厂deadline都还没赚钱,每天还要硬着头皮研究物理学…

  期间父母双双去世也没回国,很可能是因为缺钱。

  一个寒门贵子,被纵横交错的困境卡死,不疯不太可能。

  但这能怪谁呢?怪天怪地怪命运不济?理性总结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眼界。

  博士被嫌弃的一生,始作俑者是他自己,步步踩坑都是他自己选的。而且,当时他选的时候肯定认为那就是最优解,明显眼界不够。

  现在连网友都知道,家庭没支撑就不要去搞研究型专业,踏踏实实早赚钱才是寒门出路。想留学深造也可以,等钱赚到手再考虑进阶也不晚。

  他理解错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意思,以为学历越高工作机会越大收入越好,执着地刷学历而不关注人生纵向发展的机会。

  寒门子弟逆袭减少,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拼不过城市小孩的眼界,摆在面前的选择有限,思维维持惯性总比时代慢几步…

  其次是心胸。

  一个人要早点看清自己能力的上限,过高的估计努力带来的回报,只能让自己陷入苦透的死循环,恨天恨地恨命运不济…

  天赋有限就开阔思路,不是人人都能拿诺奖成为一代宗师,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就像我粉的稚晖君,论人工智能、芯片技术、拟态仿真都被人评价为不是顶尖水准,但胜在头脑灵活知识能融会贯通啊!能利用次神级的知识做出了超神级的产品,成就一代传奇…

  最后是社交。

  学校12年只教了知识,没教如何跟人打交道,这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培养出一批刷题搞学习但不懂合作的工具人。

  名校学霸之间,甚至还明里暗里搞斗争:下毒的、捅人的、修改别人志愿的…互相踩踏以为灭掉对方自己就是赢家。

  学霸不懂,人类最高级的智慧,是学会了团队合作。

  之前我有个朋友天天发愁,感叹自己小时候优秀得碾压全校同龄人,结果生出来的娃书读的那么普通。

  我说,你当年成绩爆表,现在又怎样?

  过分优秀,所以只配苦哈哈地创业,一个人全能就意味着样样都得做;娃呢?成绩不说但绝对比你擅长社交,身边朋友死心塌地,做事儿能借力打力、如鱼得水,前途一定让你仰望…

  早已经不是一个靠苦读就能实现逆袭的孤胆英雄时代了。

  我们不妨认真想想:教育怎么搞,才能让娃走得好走得远呢?

華客|新聞與歷史:寒門貴子逆襲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