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疫情全球擴散,四大疫苗巨頭為什麽反應遲鈍?

編者的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世界都在緊盯一件事:新疫苗何時能研發並生產出來?人們將目光投向那些“最有能力的企業”。來自英國的葛蘭素史克、法國的賽諾菲、美國的默沙東與輝瑞被稱為世界四大疫苗巨頭,它們牢牢掌控著全球最暢銷的疫苗產品,每年共銷售數百億美元的疫苗。新冠病毒傳播之初,四大巨頭默不作聲令各界人士大失所望;進入2月,賽諾菲宣布要參與研發疫苗,葛蘭素史克表示將為其他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但自己並不研發疫苗。有外媒期待地稱,“大藥企正努力推動研發疫苗”;但也有分析人士說,這些企業首先考慮的是能否賺錢,而流行病往往在疫苗生產出來之前就收尾了。在過去20年裏暴發的大規模流行病中,隻有埃博拉疫苗成功問世。

它們如何“一路大笑到銀行”

“疫苗是藥企巨頭最暢銷的產品。”英國《金融時報》曾刊文稱,如果讓人們說出美國生物製藥公司輝瑞最賺錢的產品,可能很多人脫口而出的是偉哥或者用於降低膽固醇的立普妥。若是更熟悉這家企業的人,或許能說出普瑞巴林(治療神經性疼痛)等重磅藥的名字。然而他們都錯了。輝瑞最暢銷的產品並非是一種藥,而是一種疫苗:用於預防由肺炎鏈球菌引發的肺炎、腦膜炎和其他感染疾病的13價沛兒疫苗。2015年,沛兒為輝瑞創收62.5億美元,幾乎是偉哥的3倍。據美國Axios網站報道,2015年至2019年,沛兒的銷售額高達234億美元。

輝瑞是四家擁有大規模疫苗業務部門的藥企巨頭之一,另外三家分別是英國的葛蘭素史克(GSK)、法國的賽諾菲和美國的默沙東(在美國和加拿大稱為默克公司)。“全球疫苗生產日趨集中化。”德國《經濟周刊》報道稱,德國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四大疫苗巨頭市場份額占據世界疫苗市場一半以上。2019年全球疫苗銷售總額達到540億美元,比2014年幾乎翻了一倍。2020年全球疫苗市場預計將增長到600億美元,而到2030年,全球疫苗市場規模將接近1000億美元。

在美國CNBC網站上月的一篇文章中,疫苗市場數據與上述德國報道有所不同,但四大巨頭的壟斷地位依舊令人印象深刻。資產管理公司伯恩斯坦的數據顯示,疫苗市場在過去20年裏增長6倍,目前市場價值逾350億美元,四大企業占據高達85%的市場份額。“在世界上94個收入相對較低的國家,在疫苗上每投入1美元,淨回報是44美元,”伯恩斯坦分析師卡帕迪亞表示,“這種寡頭壟斷是基於複雜的生產與供應鏈構成的龐大市場整合而建立起來的。”

“一路大笑到銀行(發大財)。”美國“兒童健康保衛”組織網站2019年的文章提到四大巨頭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兒童疫苗傷害法案》,減輕製造商在疫苗傷害索賠案件中潛在的財務風險,以穩固疫苗產品的供給。自此,一場疫苗研發淘金熱開始了,四大疫苗巨頭成為美國這種環境的最大受益者。2017年底,葛蘭素史克、默沙東、輝瑞和賽諾菲的全球收入分別位居製藥企業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七。

全球最暢銷的疫苗都被牢牢把控在四大巨頭手中,包括輝瑞的沛兒、默沙東的宮頸癌疫苗加衛苗、賽諾菲的百白破-IPV-Hib五聯苗和流感疫苗、葛蘭素史克的肝炎疫苗等。CNBC報道稱,默沙東的疫苗業務在2019年創造了84億美元的收入,自2010年以來,該業務一直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其中加衛苗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疫苗”,該產品2018年的銷售額逾30億美元。資產管理公司伯恩斯坦的分析師稱:“鑒於競爭有限,加衛苗將繼續獨占宮頸癌疫苗市場。”默沙東公司還在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領域占據壟斷地位。

至於其他三家巨頭,CNBC稱,賽諾菲與葛蘭素史克都擁有穩定的疫苗組合,比如百日咳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和帶狀皰疹疫苗等,而輝瑞公司的疫苗業務近年來雖然停滯不前,但其產品線“潛力巨大”。

據《金融時報》分析,疫苗巨頭業務強勁增長的原因首先是免疫項目在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擴增,比如2015年賽諾菲的脊髓灰質炎和百日咳疫苗在新興市場銷售額增長33%。“中等收入國家潛力巨大,”賽諾菲疫苗部門主管查梅爾表示,“許多國家尚沒有西方世界擁有的免疫項目。”另外,這些企業正致力於研發在發達國家市場更有銷路的疫苗,或者將既有產品的覆蓋範圍擴大。隨著富裕國家的兒童已廣泛接種疫苗,企業正將關注點轉向年齡更大的群體。比如皰疹與水痘一樣都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但在70歲以上的老人中最常見。

“疫苗生產隻有大規模地推進才是值得的”

2月初,葛蘭素史克宣布與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合作致力於加快研製新冠病毒疫苗,為其提供在H1N1流感疫情中被證明有效的“佐劑”技術(用於提高機體保護能力,同時又能減少免疫物質的用量,降低疫苗的生產成本——編者注)。約20天後,中國三葉草生物製藥公司宣布與葛蘭素史克達成合作,後者為其提供“佐劑”。

2月中旬,賽諾菲宣布,將利用先前開發SARS疫苗的經驗與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開發局合作,利用先進的基因重組技術平台加速開發新冠病毒疫苗。賽諾菲執行副總裁洛伊在一次電話會議上表示,他估計可以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裏”獲得候選疫苗,有可能在“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裏進入臨床試驗”。另據英國路透社5日報道,輝瑞正在考慮與德國公司合作研發疫苗。

“目前,全球逾20家公司及公共部門在爭分奪秒地研發新冠病毒疫苗。專業人士稱,未來1至1.5年的投資將高達20億美元。”《金融時報》9日的文章稱,在這場競賽中,起步最快的是總部位於美國的莫德納公司——從識別新冠病毒到研發出可用於人體測試的疫苗僅用了42天,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正在測試其疫苗是否有效。莫德納是一家成立9年並且仍在虧損的企業,沒有任何產品出售。它獲得了CEPI的資助,因為其無法獨自承擔開發全新的新冠病毒疫苗的成本。如果接下來需要量產疫苗,那麽莫德納很可能要與一家大型製造商簽訂協議。

“研發疫苗需要巨大的資金支出。”德國柏林夏裏特醫學院傳染病研究學者瓦爾朗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型製藥企業並沒有爭相投資研發,因為風險太高。目前正在參與相關工作的公司背後也有政治推動。《金融時報》稱,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製藥行業應對流行病是出於社會責任感以及解決科學難題的興奮感。

每到流行病暴發時,國際輿論中就會出現批評大藥企行動不積極的聲音:英國廣播公司(BBC)2月中旬以“全球四大廠商保持沉默,新冠疫苗難現曙光”為題刊文;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健康政策與成效項目主任彼得·巴赫1月底對美國《巴倫周刊》說,“私營行業將前往回報率最高的地方,那顯然並非是有效改善公眾健康的方向”。賽諾菲已宣布參與研發疫苗,但人們注意到,同樣已有所行動的葛蘭素史克並非是要自己開始研發疫苗。

葛蘭素史克健康部門總監托馬斯·布洛伊爾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疫苗研發通常需要8至10年時間,不過近年來由於技術發展,一些公司能在3個月內生產出一種疫苗,但測試和審批階段仍需要很多時間,在最順利的情況下,也至少需要12至18個月。葛蘭素史克之所以僅提供輔助性技術,是因為很難預測新病毒的中長期暴發狀況。他強調,“疫苗生產隻有大規模地推進才是值得的”。

英國《衛報》稱,在過去20年裏,世界暴發了“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征、寨卡、埃博拉等流行病疫情。然而,目前隻有針對埃博拉的疫苗被研發出來,因為相關研發工作總是隨著疫情消散而停滯。據BBC介紹,默沙東生產的埃博拉疫苗2015年首次在幾內亞使用,但當時該疫苗並未拿到藥物執照,隻是在該國被允許“同情用藥”(在沒有其他治療方法的情況下,使用一種新的、未經批準的藥來應對嚴重疾病——編者注)。直到去年,這個疫苗才獲得美國監管部門批準。另一種強生公司開發的埃博拉疫苗去年才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使用。

中國的優勢和弱勢是什麽

國際疫苗巨頭十分看重中國市場,比如賽諾菲疫苗業務已經在中國開展了24年,引進了第一支人用狂犬病疫苗、第一支流感疫苗、第一支b型流感嗜血杆菌結合疫苗等。2007年,賽諾菲在深圳設立流感疫苗廠,實現相關疫苗產品本地化市場。

默沙東與中國也有一段合作的佳話。1989年,該公司與中國代表團簽署協議,將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技術轉讓給中方,收取700萬美元作為培訓中方人員和支付美方參與者勞務的成本,此外不再收取專利費和利潤。1993年10月,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重組酵母乙肝疫苗車間正式投產。9年之後,中國開始為所有新生兒提供免費的乙肝疫苗。

如今,中國疫苗行業在多大程度上依賴國外,尤其是這些國際疫苗大企業?武漢大學醫學病毒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占秋認為,“談不上存在依賴,隻是與國外疫苗企業的交流和合作十分廣泛”。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疫苗行業在世界上屬於不錯的水平,隻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市場領域各有側重。由於人口基數龐大,所以中國疫苗行業在常見病、多發病領域更先進,但在宮頸癌等疫苗上,中國相關研究不算太多,相對落後。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陳希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後期優勢越來越多。中國近年來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助下,美國許多研究機構招收了中國研究生,這些人中有不少後來都回國創業,給中國醫藥行業發展提供了助力。

“實際上,許多國家不是不願成立國際性疫苗企業,而是他們拿不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通行證’。”德國傳染病學者瓦爾朗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年產疫苗達10億劑次,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產國,擁有逾40家疫苗企業,也是世界上擁有疫苗企業最多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隻有屈指可數的公司獲得“國際通行證”,能令相關產品進入聯合國疫苗采購計劃,並向國際市場出口。

陳希表示,如今全球疫苗產業是十分擁擠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政府都參與其中。在該領域,美國的實力更強,“全世界每年的新藥、新療法有大約60%來自美國醫藥行業”。與美國相比,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有限,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麵具有優勢,比如納斯達克能為中小科技創新股提供融資,而在中國,資本市場目前還是更青睞大型企業。“疫苗行業最重要的就是產品研發,中國醫藥行業的研發資金比例遠低於美國企業,因此很多公司研製動力不足。”陳希說,不過資本市場是一種累積的優勢,不是一個國家想建立就能立刻建成的。

陳希告訴記者,美國藥企研發資金多的原因還在於其醫療保險製度安排,比如藥品價格有一部分是由美國商業保險市場承擔,政府對價格監管不是很嚴格,這導致藥企有較高的利潤轉化為研發經費。

楊占秋說,疫苗生產需要龐大的產量和製造能力,而且與藥品具有競爭性與營利性不同的是,疫苗大多具有“公益屬性”,“營利不是主要目的,因此小企業較少涉足”。CNBC日前援引一名分析師的話說,疫苗是一項長期資產,行業門檻高,價格穩定或能持續上漲,在大多數時候競爭性有限,而且不具有“專利懸崖”(一個專利保護到期後,企業依靠專利保護獲得的銷售額和利潤就會一落千丈——編者注)。

【環球時報駐外特派特約記者 張夢旭 劉玲玲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趙覺珵
王會聰】

華客網:疫情全球擴散,四大疫苗巨頭為什麽反應遲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