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各國“搶購”中國原料藥:需求激增 供應遇阻(圖)

原料藥製取實驗室   《等深線》記者 高瑜靜 攝影


原料藥製取實驗室   《等深線》記者 高瑜靜 攝影

 

  中國經營報《等深線》記者  高瑜靜  北京報道

  3月以來,當澳大利亞民眾搶購英國藥商GSK出產的解熱鎮痛藥必理通(Panadol)時,中國山東的魯安藥業,正加班加點生產這一藥物的主要原料——撲熱息痛。

  這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當下,全球醫藥產業鏈運行的真實場景。

  疫情猶如“蝴蝶”式的衝擊,激起了全球經濟的千層浪,與疫情應對直接相關的醫藥產業位處浪尖。醫藥產業上遊的原料藥生產商們,早早地感受到了市場風向的變化。

  “新冠肺炎此類公共衛生流行病,對我們的供應鏈和全球經濟存在潛在負麵影響。”馬林克羅製藥公司(Mallinckrodt
plc)在2月底發布的年報中如是說道。彼時,中國正處於疫情高峰期,魯安藥業此類原料藥生產企業尚未完全複工。

  總部位於愛爾蘭的馬林克羅製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撲熱息痛原料藥生產商。在北美、歐洲市場中,馬林克羅製藥公司與魯安藥業可謂針鋒相對。不過,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馬林克羅製藥公司也不得不直麵疫情的衝擊。

  疫情蔓延引發的生產停滯及貿易管製,直接促使全球原料藥供應鏈梗阻。作為“世界藥房”的印度,自3月25日起實施全國封鎖,更加劇了全球醫藥供應鏈緊張局麵。

  歐盟、美國等政府紛紛著手應對疫情中的藥品短缺風險。而在成功“闖關”疫情流行高峰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原料藥生產企業複工複產,各種各樣帶有“中國製造”標簽的原料藥開啟產業鏈全球行。

  需求激增

  “去年底以來,國外市場對撲熱息痛需求量增多,我們的訂單量增加了30%多。”魯安藥業的一位負責人對《等深線》(ID:depthpaper)記者說道。

  這家年產撲熱息痛4萬噸的山東藥企,與美國強生、英國GSK等大型製藥企業的訂單合作持續近10年,其生產的撲熱息痛原料藥主要出口銷售至歐洲、北美等地區。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後,部分撲熱息痛的產業鏈全球行正從這裏開始。

  撲熱息痛(Paracetamol),通用名又稱“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一種常見的解熱鎮痛類原料藥,用其加工製成的藥品包括泰諾(Tylenol)、必理通(Panadol)等。

  從產業鏈來看,醫藥行業涉及醫藥原料、醫藥研發與製造、醫藥流通三個環節。西藥產業鏈上遊通常是用作生產製劑的原料藥(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簡稱API)。原料藥是具有一定的藥理活性、用作生產製劑的化學物質。生產原料藥過程中的中間產品稱為醫藥中間體(又稱化學中間體),而原料藥隻有加工成品藥物製劑,才能成為可供臨床應用的藥品。

  從魯安藥業運出的撲熱息痛原料藥,經公路運輸至山東青島報關出口,下一站是愛爾蘭東南海岸的港口。英國藥商GSK的供應基地GSK
Dungarvan便坐落於港口附近的沃特福德郡。在GSK
Dungarvan的工廠內,撲熱息痛原料藥將被加工成必理通(Panadol),再從工廠由經銷商發往英國、澳大利亞的藥店或醫院,提供給用藥對象使用。作為GSK的主打鎮痛退燒藥,必理通(Panadol)單品2019年的賬麵品牌價值高達3.97億英鎊。

  如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在以發燒為主要症狀的新冠肺炎治療中,包括必理通(Panadol)在內的撲熱息痛類藥品,先後被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納入診療方案中。澳大利亞多家藥店上架的必理通(Panadol)被搶購一空。為此,澳大利亞衛生部長Greg
Hunt於3月19日宣布:“兒童版Panadol不再放在常規貨架上供任意選購。想買藥的人必須證明自己確實有需要才可以購買。”

  隨著產業鏈終端藥品的需求增加,增量需求正沿著產業鏈向上傳導。原料藥訂單量爆發,則成為市場需求傳導至上遊的直接表現。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正與這波市場需求直麵相迎。《等深線》記者采訪詢問浙江、山東、河北及安徽等地的多家原料藥生產企業人士,均回應稱今年初以來出口訂單量有所增加。

  “我國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成功經驗獲得了全球普遍認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也將提升相關藥品包括原料藥的國際市場需求,其他與新冠肺炎防治直接相關藥品的需求也將增大,我國相關原料藥的出口或將迎來短暫的爆發期。”中國醫藥

(15.790-0.40-2.47%)

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會副秘書長朱仁宗分析道。

  事實上,除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近年來國際市場對原料藥需求旺盛,我國原料藥出口額屢創新高。與撲熱息痛原料藥類似的產業鏈全球行,每年在上百個國家實現。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累計出口1011.85萬噸原料藥,到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的189個國家和地區,全年出口額達到336.83億美元。

  其中,我國原料藥的產業鏈全球行中,印度是主要目的地。2019年,我國出口至印度的原料藥產品共80.79萬噸,貨值56.53億美元,占我國原料藥出口總額的近17%。

  對於印度而言,來自中國的原料藥意義非同小可。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印度的原料藥70%來自中國,醫藥中間體比例更高。

  然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暴發並擴散蔓延的態勢下,原料藥通向印度的全球行線路,不再如往常般通暢。

  供應遇阻

  印度時間3月24日晚,印度總理莫迪對全國發表講話時宣布,從25日0時起印度將實行21天的徹底封鎖。民眾沒有緊急事務不許外出,學校、工廠、辦公場所、購物餐飲娛樂場所等全部關停,公交、地鐵、航班、大巴、出租車等各類公共交通也暫停運行,僅保留部分運力供醫務等執行緊急事務的人員使用。

  作為“世界藥房”,印度此番全國封鎖,對於全球醫藥產業運轉的影響更加引人堪憂。

  據統計,印度的化學藥生產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是全球最大的仿製藥供應國,印度生產了全球近20%的仿製藥。印度藥品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其中60%以上出口到美國、歐洲、俄羅斯等國家。

  據印度海關統計數據,2019年4月~12月,印度的藥物製劑及生物製品類商品出口120.18億美元,同比增長14.18%,在印度全國出口總額中占比5.03%,位列印度第三大出口產品。同期,印度還出口了29.57億美元的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同比增長5.78%。

  3月以來,因原料藥庫存告急,印度頻頻采取特殊舉措。

  3月4日,印度政府開始禁止26種原料藥和藥劑的出口,包括撲熱息痛、替硝唑和紅黴素等常見抗生素。《等深線》記者查詢印度海關數據發現,印度此次限製出口的26種原料藥及製劑,大都為往年出口額較高的產品。上述26種原料藥及製劑在2019年4月~12月的出口額累計約19億美元,在同期印度出口總額中占比0.72%。

  此外,印度醫藥部製定計劃,將建立原料藥行業公用設施援助中心,為各州政府即將建成的原料藥園區提供支持。該項計劃最新實施舉措是,印度政府包專機從中國空運6噸原料藥給本土製藥企業Cipla。

  一方麵,國際市場對原料藥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另一方麵,全球疫情蔓延引發的生產停滯及物流中斷,引發原料藥全球供應鏈梗阻。當前深處疫情旋渦的美國及歐洲地區,對藥品供應鏈中斷十分憂心。

  2月27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就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醫藥企業供應鏈的影響發表聲明。聲明稱:“一家藥品生產商通知FDA,其存在成品製劑供應短缺問題,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來自中國原料藥存在供應問題。與此同時,FDA確定了20種僅從中國采購原料藥或者成品的藥品,並與相關藥企合作,以評估是否存在因疫情暴發而出現藥品短缺風險。”在該聲明中,FDA提醒藥企盡快尋找能夠替代存在短缺風險的原料藥來源。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3月10日發布消息稱,歐盟為應對COVID-19疫情中的藥品供應,特別成立“歐盟執行指導小組”,以保障歐盟成員國內存在藥品供應短缺風險的患者。該消息強調:“重中之重的是,確保藥品供應的連續性是藥企的責任。例如,這包括藥品生產商采取適當的彈性措施,增加庫存,或者同時采購成品和原料藥。”

  隨後EMA在3月24日發布的疫情通報中稱:“由於對某些藥物的需求增加,一些會員國正在經曆藥品短缺。這是因為藥物用於治療COVID-19病人,或者是因為病人需求的藥物比平時更多。為了防止對供應鏈造成不必要的壓力,患者應僅接受其通常的藥物供應。”

  貿易壁壘

  實際上,除新冠肺炎疫情此類偶發因素外,原料藥的產業鏈全球行還常常被“人為”幹擾。包括限製出口在內的貿易壁壘,往往讓中國出口的原料藥“被拒簽”。

  2001年以來,印度4次發起對華撲熱息痛反傾銷調查。印度對華撲熱息痛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的措施,前後維持了17年。在這期間,中國撲熱息痛生產商出口至印度的原料藥,價格波動劇烈。

  據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賈征律師介紹:“此類反傾銷調查案件對中國原料藥生產商的影響有幾種情況:一是案件撤銷,不予征稅;二是案件征稅,但是稅率不高,應訴原料藥生產商還可以繼續出口;三是案件征稅,但是稅率高,應訴企業全部或部分無法繼續出口。案件征稅如果過高,應訴企業基本就失去了當地市場。”

  在印度最近一次發起對華撲熱息痛反傾銷調查中,調查機關認為印度國內產業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傾銷或損害可能再度發生,因此決定終止對華撲熱息痛征收反傾銷稅。至此,常年被印度“拒簽”的中國撲熱息痛終於得以正常出口印度。

  想起2019年1月的這次應訴經曆,上述魯安藥業負責人直稱不容易:“我們和另外兩家中國藥企一起參與應訴,最終印度終止調查,不再征稅。按照印度的規定,我們勝訴後,所有向印度合法出口撲熱息痛的中國生產商都不再征稅。”

  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9年,中國出口撲熱息痛貨值1.85億美元,同比增長2.73%。

  長年在原料藥反傾銷案件中代理應訴的賈征分析指出,近年來印度發起的對華原料藥反傾銷調查,有著共同的背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成品藥生產國之一,製藥水平很高。印度對中國的原料藥,客觀上是存在依賴性的。所以每次印度對華原料藥反傾銷,其當地的進口商和下遊用戶的反對聲音也會很大。印度政府要在保護本國原料藥生產企業和保護下遊成品藥生產企業中間權衡,找一個折中點。

  事實上,印度政府近年來大力扶持“印度製造”,印度各地陸續興建原料藥園區,印度藥企也紛紛向上遊發展,但短期內難以改變現存的原料藥供應鏈格局。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印度是原料藥和仿製藥的生產大國,在全球藥品供應鏈中占據一定份額。在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大流行的狀態下,出於保護本國藥品需求的考慮,采取了原料藥出口限製措施,這對全球藥品產業鏈的生產供應不僅會進一步擴大供求缺口,而且會助長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此類貿易壁壘舉措會阻礙全球藥品供應端和需求端的適配。如果供求關係缺口進一步擴大,勢必會促使原料藥價格上漲,進而惡化全球抗疫的藥品供應緊張形勢。”

  價格上漲

  原料藥在產業全球行中未能及時到達目的地,局部市場供需錯位進而觸發的價格上漲,正體現在多個原料藥品種的市場價格波動中。

  據上述魯安藥業負責人介紹:“往常DC級撲熱息痛顆粒的單價比原料藥高,但在近期訂單中,撲熱息痛原料藥單價已接近DC級撲熱息痛顆粒的單價。撲熱息痛原料藥出口訂單的單價平均增長了10%。”

  浙江台州的某原料藥上市公司董秘告訴《等深線》記者,市場劇烈變化,這個行業集中度在進一步提升,那麽長期看就存在產品漲價這個邏輯。

  根據博亞和訊數據顯示,近期多個維生素品種市場報價大漲,其中維生素B1、生物素、維生素K3、維生素E、煙酰胺、維生素D3、維生素A漲幅居前,2020年3月5日報價分別為每千克325元、325元、92.5元、65元、53元、107.5元、330元,較1月20日分別上漲了106%、86%、59%、34%、18%、16%、7%。

  在具體品種漲價預期下,資本市場中的原料藥板塊持續上揚。

  根據申萬行業指數統計顯示,化學原料藥指數從2019年1月2日的6659.25點一路波動上漲至2020年3月26日的7999.38點,漲幅為20.12%,而整個醫藥生物行業的同期表現為漲幅9.19%。

  除供需關係變動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料藥的產業鏈全球行“旅費”開支上升,也成為原料藥價格上漲的一股推力。

  “我們上遊的化工企業供應的化工原料和化工中間體,近期也在上調價格,加之部分物流因素,我們采購原材料的成本也是有波動的。”上述魯安藥業負責人說道。

  朱仁宗分析指出:“受疫情影響,各國間航班大幅減少,船舶企業推遲或取消部分船次,陸路運輸檢疫和管製措施增加,導致國際物流受限,運力嚴重不足,原料藥運送時間延長,運費增加明顯,表現為原料藥供應緊張,價格上漲。”

  《等深線》記者從山東、河北等地區原料藥生產企業處采訪了解到,部分抗生素類、維生素類、激素類等大宗原料藥產品銷售,往往簽訂長期訂單。訂單單價往往由協議底價和單價機動幅度條款構成。購銷雙方隨時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貨品數量來協商調整單價機動幅度。

  “大家都是長期戰略合作夥伴,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向客戶要高價。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客戶也不會讓我們虧太多。”河北石家莊一家原料藥企業的負責人對單價機動幅度如此釋義。

  隨著中國的疫情形勢好轉,各地複工複產陸續開展,原料藥供需矛盾有所緩解。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最新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境內包括原料藥和上遊化工中間體企業在內,複工率普遍達到七八成以上,國內物流也逐漸恢複正常,上遊化工原料短缺明顯緩解,原料藥企業產能利用率逐漸提升,耽誤的外貿訂單陸續交付通關並運送。

  產業鏈一體化

  在產業鏈全球行中,不同級別的原料藥往往線路不同。撲熱息痛所屬的大宗原料藥,還有兩個“兄弟”,分別是特色原料藥和專利藥原料藥。

  關於它們的級別,廣東珠海一家藥企原料藥銷售總監稱:“大宗原料藥價格常常受到供給、產能、價格等周期性變動影響大,而特色原料藥有一定的技術及規範認證的壁壘,涉及品種較多且分散,通常可以獲得較為穩定的訂單,帶來持續性的利潤。”

  一般而言,中國出產的撲熱息痛此類大宗原料藥去歐洲,而歐洲出產的特色原料藥和專利藥原料藥往往來到中國。譬如,2019年愛爾蘭以15.21億美元的進口額和22.78%的同比增幅,成為我國原料藥最大進口來源國。

  正如所有的環球旅行那樣,原料藥的產業鏈全球行也會遭遇“陰晴不定”。2月中國處於疫情高峰期,工廠供應受困時,中國的原料藥供應令歐美等國堪憂。而3月以來,歐洲疫情惡化,其在原料藥供應鏈上功能能否正常發揮,同樣令人憂心。

  為了保障供應穩定,降低對上遊供應商的依賴,延伸現有產業鏈成為國內外藥企共同的選擇。

  2月25日,歐洲藥商賽諾菲宣布,計劃將其在歐洲的6個原料藥(API)生產基地合並,創建一家獨立的原料藥生產公司,建構世界第二大原料藥生產業務。該業務現有3100名員工,預計到2022年的銷售額可達10億歐元。

  “這項業務將有助於緩解藥物短缺的問題,並改善歐洲對亞洲地區原料藥的過度依賴現狀。”賽諾菲方麵就上述計劃解釋道。

  不過,上述原料藥上市公司董秘認為,原料藥製造回歸歐美可能性不大,這涉及整個上遊產業鏈的遷移。

  除了掌控更多主動權外,延伸產業鏈也成為更多中國藥企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出路。

  “VC一類原料藥行業受國際形勢、大宗交易等影響大,周期性的波動比較明顯。再加之環保壓力,很多公司的原料藥業務近年來也在做轉型,有的原料藥生產基地在考慮外遷。有完整原料、製劑產業鏈的企業,原料價格波動會有所獲益。”上述石家莊原料藥企業負責人說道。

  就在去年這個時候,魯安藥業獲得了撲熱息痛片劑的生產批文。這也意味著,工廠出產的部分撲熱息痛原料藥,可以在山東本地完成產業鏈各個環節,最終提供給用藥對象使用。

華客網:各國“搶購”中國原料藥:需求激增 供應遇阻(圖)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