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後浪”引熱議:如今的年輕人隻得到一點殘湯剩羹

劉遠舉:如果說前幾代人享受了技術紅利的話,如今的年輕人得到的不過是一點殘湯剩羹。而這點點“技術利息”,恐怕還得限定在特定行業。
 

15887497305eb265a2c199e

FT中文網專欄作家 劉遠舉

昨天,B站為了慶祝五四青年節而推出的演講視頻《後浪》引發了輿論場熱議。其實找來70後、60後的老師,對90後、00後一番溢美之詞,隻是常規操作。這幾年中國互聯網的輿論中,熱衷於讚美年輕人,是一個趨勢。

這似乎要歸因於互聯網的飛速發展。

網絡流行的一種說法是:“90後是網絡的原住民,80後是網絡移民,70後是網絡難民”,這個說法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當下所謂年輕人的創新優勢,是基於技術進步的一種技術紅利。

然而與直覺不同的是,並不是90後,而是70後、80後,才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紅利的最大受益者。

在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批80後剛剛大學畢業,一個985的計算機本科,能拿到7000元的月薪,比一般理工科高出10倍。而當時的初中畢業生,隻要花錢去學了Word、Excel、Powerpoint,就能號稱自己懂電腦,就能在公司找到一個職員的工作。相比那時的80後,享受的技術紅利還僅僅體現在薪資上,那時的70後則因為其更多的資源,享受到了技術的更巨大紅利——他們構造了今天的整個互聯網世界。

在更大層麵上,技術紅利帶來了經濟發展與資產價格上漲,從而普遍地惠及這一時期經濟增長中的中堅人群。是的,這個群體是70後、80後,還順便搭上了60後。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才是互聯網技術紅利的真相。這個真相的另一麵,90後,還有現在取而代之的95後,才是網絡時代的難民。

隨著硬件放緩,軟件的發展也隨之放緩,信息技術帶來的代際區別已經非常小了。Word97
和Word2017有區別嗎?20年前,會電腦,是職場新人,相對職場老人的優勢。如今,95後會因為PPT做得不好,被大他20歲的上司訓斥。與此同時,市場從產品設計、營銷上,都在努力填平代際技能的差異,那些20年前沒搭上PC時代,鼠標時代的船的人,現在搭上了觸摸時代的列車。

所以,如果說60後、70後、80後享受了技術紅利的話,如今的年輕人,得到的不過是一點點“技術利息”的殘湯剩羹。

而這點點“技術利息”,恐怕還得限定在特定行業。現在大多數對年輕人的讚美之詞,最典型的對象恐怕就是圍繞網絡而生的APP、文化、娛樂領域的諸如產品經理這樣的崗位上的年輕人。

比如,視頻《後浪》中,就有這樣一段“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不知不覺之中,就代入了互聯網、產品經理作為了敘說對象。

但顯然,這不是年輕人的全部。前人所剩下的這一點點“技術利息”,遠不能滿足當下年輕人所需,並不足以支撐一代年輕人的生存與自由。所以當技術進步的車輪緩下來,作為一個整體的年輕人群體,麵對的挑戰,不是技術性的,而是社會性的。

他們需要和這個世界好好談談,但是,他們似乎早已敗下陣來。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長寧6.0級地震,重慶等地有震感,市民紛紛到空地上避險。重慶某高校的人臉識別壞了,學生們就乖乖地拍隊,驗一個出一個。門禁應該有一鍵解除,學生應該加強緊急演練,宿管失職,這都是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門禁不高,很容易翻越,但在避險的時候,它居然能攔住20出頭本來應該叛逆、不馴的年輕人。的確危險可能並不大,但翻越的成本更小。年輕人被規訓得如此溫順。

不僅如此,他們還能在規訓中欣然創新。

現在很多高校為了嚴管學生,規定學生在晚上熄燈之前集體合照,為了區別每天的照片,必須做出輔導員規定的動作。很多新聞中說,學生配合度很高,還做出了各種花樣的照相姿勢,體現了年輕人的創造性雲雲。

20多歲的成年人,本該有安排自己生活的權利,夜不歸宿,本該是多年後他們回憶的青春,而不僅僅隻剩下“大學”。當然,基於中國的現實,學校承擔著無限大的責任,必然嚴管,退一步講,檢查是可以接受的,但需輔導員親自到寢室來,以更平等的態度進行檢查。為什麽輔導員為了省事,規定他們必須拍出各種奇怪姿勢拍照,都能得到普遍的、如此高的配合度,並且還愉悅地將之稱為“年輕人的創造性”?年輕倒是年輕,可對自由的渴望,對自尊的維護,到底是多了呢,還是少了呢?

規訓的不僅是行為。

在遙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人說的是,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老狼的歌可以唱一無所有的流浪歌手。如今40年過去,婚姻天平上的房子、車子且不說,那是生活的重壓,但令人驚奇的是,號稱最具創新、最注重個性解放的一代,對婚姻、愛情這類問題的判斷框架,卻隻剩下了兩個概念:小三和渣男,退到了農耕社會的道德。在社交媒體上,這個框架下,年輕人雲集,極具摧毀力。這並不是一代人的價值觀、道德探索結果,畢竟他們的高考作文題目隻有心靈雞湯層麵的思辨。那麽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思想解放了呢,還是複古了呢?

思想的衰弱,一定會伴隨公共參與的衰落。

現在很多年輕人抱怨父母幹涉自己的生活。他們無力反抗,是因為經濟上需要依靠。而經濟上需要依賴的最大原因,就是房子。當下中國的高房價,阻礙了很多年輕人追求幸福,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希望。從資產上漲的曆史尺度來看,這部分資產上漲的收益,都被60後、70後、80後得到了,中國年輕人處於極大的代際資產不平等之中。解決這種不平等的辦法很多,公租房、廉租房,而更深層次的話題是土地與戶籍,最終指向的是年輕人在大城市的夢想。

在北上廣深,有3400萬外來人口,這當中大多數是年輕人,可是在激烈澎拜的年輕人的輿論中,你聽不到任何一句“我要戶口”、“我要在這裏生活,工作”,“我的孩子要一個平等的未來”。

房價太高,本應是一個年輕人群體的時代話題,應該是他們重要的公共話題、公共參與。但是我們聽到諸多90後麵對房價的哀嚎聲,聽到為了房價而奮鬥的社畜的自嘲聲,但是我們隻聽到“年輕人的聲音”,而沒聽到“年輕的聲音”。相反,一旦遇到這些話題,他們頓時老成起來,甚至麻木得像80歲的老人。他們會說,我這點光,又有什麽用呢?我這點熱,又有什麽用呢?

但是,做不到魯迅所說的光與熱,起碼,別去做了那冷水。魯迅曾經說,“我至今為止,時時有一種樂觀,以為壓迫,殺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這種老人漸漸死去,中國總可比較地有生氣。現在我知道不然了,殺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對於別個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無顧惜。”這似乎是當下的寫照。

關於曆史是否一定進步的爭論很多。我覺得曆史本身有方向,會向著高能級、高精度、低熵值的方向,以及相應的文化、政治組織形式發展。自組織的熱力學方向一定如此。所以,如果這個方向能夠稱之為意義,或進步的話,那麽,曆史會是進步的。

但是,曆史的熱力學尺度,是宏大的,時代打個盹,就可以上百年。所以,如果你考慮自己,考慮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那麽曆史正如波普所說:曆史不可能做到這點(進步),隻有我們人類個體能夠做到。當我們越來越充分地認識到這樣的事實:進步取決我們、取決於我們的警醒、取決於我們的努力、取決於我們目標概念的清晰、取決於現實主義的目標選擇,那麽,我們就將做得更好。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華客網:”後浪”引熱議:如今的年輕人隻得到一點殘湯剩羹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